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惜誓

來自網絡的圖片

惜誓 《惜誓》是《楚辭》中的一篇作品,相傳是漢代文學家賈誼所作(有學者認為是唐勒的作品)。此詩抒寫屈原被放逐而離別國都的悲憤和欲高蹈遠遊卻牽念故鄉的情懷,同時寄寓了作者自己被疏離而將遠去的憤慨。全詩具有濃厚的道家思想,善用比興手法表現抒發悲憤之情的主題,與屈原作品的「引類譬喻」一脈相承。[1]

目錄

作品原文

[楚辭·賈誼]

惜餘年老而日衰兮,歲忽忽而不反。

登蒼天而高舉兮,歷眾山而日遠。

觀江河之紆曲兮,離四海之霑濡。

攀北極而一息兮,吸沆瀣以充虛。

飛朱鳥使先驅兮,駕太一之象輿。

蒼龍蚴虯於左驂兮,白虎騁而為右騑。

建日月以為蓋兮,載玉女於後車。

馳騖於杳冥之中兮,休息虖崑崙之墟。

樂窮極而不厭兮,願從容虖神明。

涉丹水而馳騁兮,右大夏之遺風。

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

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

臨中國之眾人兮,託回飆乎尚羊。

乃至少原之野兮,赤松、王喬皆在旁。

二子擁瑟而調均兮,余因稱乎清商。

澹然而自樂兮,吸眾氣而翱翔。

念我長生而久仙兮,不如反余之故鄉。

黃鵠後時而寄處兮,鴟梟群而制之。

神龍失水而陸居兮,為螻蟻之所裁。

夫黃鵠神龍猶如此兮,況賢者之逢亂世哉。

壽冉冉而日衰兮,固儃回而不息。

俗流從而不止兮,眾枉聚而矯直。

或偷合而苟進兮,或隱居而深藏。

苦稱量之不審兮,同權概而就衡。

或推迻而苟容兮,或直言之諤謣。

傷誠是之不察兮,並紉茅絲以為索。

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惡。

放山淵之龜玉兮,相與貴夫礫石。

梅伯數諫而至醢兮,來革順志而用國。

悲仁人之盡節兮,反為小人之所賊。

比干忠諫而剖心兮,箕子被發而佯狂。

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不長。

非重軀以慮難兮,惜傷身之無功。

已矣哉!

獨不見夫鸞鳳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野。

循四極而回周兮,見盛德而後下。

彼聖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

使麒麟可得羈而係兮,又何以異虖犬羊?

作品介紹

《惜誓》是《楚辭》中的一篇作品,相傳是漢代文學家賈誼所作(有學者認為是唐勒的作品)。此詩抒寫屈原被放逐而離別國都的悲憤和欲高蹈遠遊卻牽念故鄉的情懷,同時寄寓了作者自己被疏離而將遠去的憤慨。全詩具有濃厚的道家思想,善用比興手法表現抒發悲憤之情的主題,與屈原作品的「引類譬喻」一脈相承。[2]

注釋

惜:哀嘆。忽忽:匆匆,迅速。反:通「返」。

日遠:指離別家鄉日益遙遠。

紆(yū)曲:紆迴曲折。離:通「罹」,遭遇。霑濡(rú):沾濕。

北極:指北極星。沆瀣(hànɡ xiè):夜間的水氣。王夫之《楚辭通釋》:「沆瀣,北方清氣。」充虛:充飢。

朱鳥:即朱雀,星宿名,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之總稱。太一:指天神中最尊貴的神。見《九歌·東皇太一》評析。象輿:用象牙裝飾的車。

蒼龍:即青龍,星宿名。蚴虬(yòu qiú):行動之貌。左驂(cān):駕在車兩旁的兩馬叫驂,此指左邊的驂馬。白虎:星宿名,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之總稱。右騑(fēi):即右驂,右邊的驂馬。

蓋:指車蓋。王逸《章句》云:「言己乃立日月之光以為車蓋。」玉女:即女宿,二十八宿之一,為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之第三宿。「前朱雀,後玄武」,此以女宿指代玄武,故稱「載玉女於後車」。

馳騖(wù):奔走。杳冥:曠遠之處。崑崙:山名。

窮極:極端,頂點。神明:指神仙。

丹水:神話中水名。王夫之《楚辭通釋》云:「丹水,出崑崙之南,坤維地戶也。」大夏:王逸《章句》:「大夏,外國名也,經西南。言己復渡丹水而馳騁,顧見大夏之俗,思念楚國也。」

黃鵠(hú):大鳥,仙人所乘,一舉千里。

王逸《章句》解釋這幾句云:「言黃鵠養其羽翼,一飛則見山川之屈曲,再舉則知天地之圓方。居身益高,所睹愈遠也。以言賢者亦宜高望遠慮,以知君之賢愚也。」

中國:指中原。回飆:迴風,旋風。尚羊:通「徜徉」,安閒漫步。

少原:神話中地名,仙人所居。赤松王喬:即赤松子、王子喬,古代傳說中的兩個仙人。

調均:調弦。均是古代的一種樂器。稱:稱讚。清商:歌曲曲調名。

澹然:安適自得的樣子。眾氣:六氣。王夫之《楚辭通釋》:「呼吸六氣以翱翔。」

後時:不適時早去。王夫之《楚辭通釋》:「知遠遊之樂,而依依故國,不能早去,為讒佞所制,所為可惜者,此也。」鴟梟:怪鳥,今俗謂貓頭鷹。梟,通作「鴞」。梟與鴞雖非一物,但音相近,故亦通用。

裁:制,侵害。王逸《章句》:「言賢者不居廟堂,則為俗人所侵害也。」

賢者:指屈原。

冉冉:漸漸。儃(chān)回:運轉。

枉:邪曲。矯:矯正。此言俗人流從讒佞不可禁止,眾邪群聚反要改變正直為邪曲。

偷合:苟且聚合。苟進:不擇手段追求爵祿。

稱:指稱物之輕重。量:指量物之多少。審:明察。權:稱秤。概:斗概,平斗之器。衡:平。王逸《章句》:「言患苦眾人稱物量谷不知審其多少,同其稱平,以失情實,則使眾人怨也。以言君不稱量士之賢愚而同用之,則使智者恨也。」

推移:隨順君意,可推可移,無固定之說。諤諤(è):朱熹《楚辭集注》:「直言貌。語曰:『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周武諤諤以昌,殷紂諾諾以亡。」

紉:合絲為繩曰紉。並紉茅絲以為索,是說把茅草和絲線合在一起搓成繩索。王夫之《楚辭通釋》:「茅絲並紉,茅必傷絲賢佞並進,佞必害賢矣。」

幽昏:黑暗不明。眩:迷惑。

放:放棄,拋棄。礫(lì):小石,碎石。

梅伯:殷紂王時諸侯,因為直諫為紂所殺。來革:殷紂之佞臣。王逸《章句》:「言來革佞諛,從順紂意,故得顯用持國權也。」

賊:害。

比干:殷紂王大臣,因直言敢諫被紂王剖心而死。箕(jī)子:殷紂王大臣,見比干被剖心,便裝瘋逃亡。佯:假裝。

水背流而源竭:朱熹《楚辭集注》:「疑當做『背源而流竭』,王逸注云:『水背其源,泉則枯竭』,似當時本未誤也。」

重軀:重視身軀,愛惜性命。

集:群鳥在木上。大皇:廣遠無人之地。皇:亦大也。

回周:回遊周覽。盛德:大德。指英明的君主。

神德:超凡的品德。

麒麟:傳說中的神獸。

譯文

嘆惜我年老日漸衰弱,歲月匆匆一去不復返。

登上蒼天我要高高飛翔,越過群山離家日益遙遠。

觀看長江黃河迂迴曲折,遭遇四海風浪沾濕衣衫。

攀上北極星我稍稍休息,吸引清和之氣充腸療飢。

命令朱鳥高飛前面導引,乘坐太一象車穩穩行移。

左蒼龍行蜿蜒駕為左驂,右白虎奔馳騁駕在右翼。

讓圓圓的日月且做車蓋,叫婀娜的玉女車後隨移。

在曠遠幽暗的空中奔馳,在高峻的崑崙山上休息。

歡樂達到極點毫不厭倦,願意伴隨神仙從容遊戲。

渡過丹水繼續向前馳騁,觀看右邊大夏遺風古蹟。

黃鵠展翅高高飛在天上,方知高山大河紆曲迴腸。

黃鵠直上雲霄凌空飛翔,這才看清了天圓與地方。

俯視中原大地芸芸眾生,騰駕旋風空中徘徊遊蕩。

到達了少原的荒郊野外,看到赤松王喬在少原旁。

二位仙人擁瑟調理絲弦,令我讚嘆一曲清商悠揚。

心神安適自得終日快樂,吸飲天地六氣自由翱翔。

想那長生不老永為神仙,還不如回到久別的故鄉。


黃鵠沒能及時遠寄仙界,反遭貓頭鷹的群起傷害。

神龍落在陸地失去大海,會被螻蛄螞蟻欺凌侵害。

那黃鵠神龍尚且如此啊,何況賢者遭逢混亂時代!

年紀漸老身體日益衰弱,時光如水流逝永不停息。

世俗人不停地隨波逐流,眾邪惡聚一起矯改正直。

有的人苟且聚合求升遷,有的人隱居深藏在高山。

最苦惱稱量事物不明察,最怨恨輕重不分同衡權。

有人隨風使舵苟合諂媚,有人剛正無私直言敢諫。

傷國君竟如此善惡不分,搓繩索不分茅草和絲線。

當今世俗人都幽昧昏暗,混淆是非黑白美惡不辨。

拋棄山中美玉淵中龜,反把破石塊當寶齊稱讚。

梅伯屢屢勸諫終遭菹醢,來革阿諛順從掌握大權。

悲痛仁人志士盡忠盡節,反被無恥小人陷害暗算。

比干忠言直諫卻被剖心,箕子披散頭髮佯裝瘋狂。

河水背離源頭就會枯竭,樹木脫離樹根不能生長。

不是看重性命害怕禍難,是痛惜雖傷身無功報償。

算了吧!

獨不見那鸞鳳高高飛翔,群集在曠遠的原野蠻荒。

迴旋飛行四方縱觀天下,看見大德之人才肯下降。 那聖人具有超凡的品德,能遠離濁世把自己珍藏。 假使麒麟被關在籠子裡,他又有何不同於犬和羊!

賞析壹

賈誼(公園前二百年至公元前一百六十八年),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洛陽(今屬河南省)人。十八歲時,就以博學能文而聞名於郡中,得到郡守吳公的賞識,收爲弟子。文帝即位後,因吳公的推薦,任爲博士,掌文獻典籍。其時,賈誼不過二十多歲,在博士中最爲年輕,但以見識和議論,贏得博士中年長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視,不到一年,被擢升爲太中大夫。朝廷上許多法令、規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進行。

賈誼的才華和文帝對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滿。他們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流言,動搖了文帝對賈誼的信任,結果文帝讓賈誼離開長安,去做長沙王的太傅。後人稱賈誼爲賈長沙、賈太傅。在長沙任職的三年中,賈誼的心情一直抑鬱不歡。文帝七年(西元前一百七十五年),賈誼被召回長安,任梁懷王的太傅。此時文帝雖仍讚賞賈誼的博學。而對於他多次上疏陳述的政治主張並不採納。後來梁懷王騎馬時摔死,賈誼認爲,自己沒有盡到太傅的責任,經常悲泣自責,不久死去。

賈誼的作品,《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文五十八篇,賦七篇,其文即現存的《新書》,亦名《賈子》,曾經西漢末年劉向校定,雖然在流傳過程中有所錯亂和散失,但基本可信。首篇《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文中的名篇。另一篇著名政論文《陳政事疏》,又稱《治安策》,載於《漢書·賈誼傳》。據班固稱,是他從《新書》五十八篇中選擇「切於世事者」(《漢書·賈誼傳贊》),經過合併刪削而成,題目是後人安上的。賈誼的辭賦大多已亡佚。除《吊屈原賦》、《□鳥賦》外,劉向所編《楚辭》中收入《惜誓》一篇,作者題賈誼,但東漢王逸爲《楚辭》作注時,則表示對作者的「疑不能明」。有《賈長沙集》,收入明代張溥編纂的《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近人劉師培有《新書□補》二卷,《佚文輯補》一卷。 

賞析貳

少年有為 破格提拔

賈誼從小就刻苦學習,博覽群書,先秦諸子百家的書籍無所不讀。少年時,就跟着荀況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張蒼學習《春秋左氏傳》,後來還作過《左傳》的注釋,但失傳了。他對道家的學說也有研究,青少年時期,就寫過《道德論》、《道術》等論著。他又酷愛文學,尤其喜愛戰國末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的著作。漢高后五年(前183年),賈誼才18歲,就因為能誦《詩經》、《尚書》和撰著文章而聞名於河南郡。

當時的河南郡守吳公(後為漢朝廷尉),是原來秦朝名相李斯的同鄉,又是李斯的學生。吳公了解到賈誼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優秀人才,對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門下,十分寵愛。吳公是李斯的學生,也是很有學問的,賈誼在他門下學習,受到很大的教益。這時,賈誼為了勉勵大家學習,傳授《春秋左氏傳》。吳公治理河南郡,成績卓著,社會十分安定,被評定為天下第一。

漢高后八年(前180年),高后呂雉死,右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殺諸呂,迎立高帝劉邦庶子代王劉恆為帝,即漢文帝。第二年,即漢文帝劉恆元年(前179年),吳公被徵召到中央政府,任命為廷尉(最高司法長官)。吳公沒有忘記他的得意門生,就向漢文帝推薦說:「賈誼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是個年輕有為的人才。」漢文帝就把賈誼召到中央政府,任命為博士。從此,賈誼步入了政治活動的舞台。當時賈誼才二十一歲,在當時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輕的。一年之中就把他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這是比博士更為高級的議論政事的官員)。

賈誼認為漢朝已經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體穩定,為了鞏固漢朝的統治,他向漢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進行改革。他的改革建議,是針對漢承秦制而發的。文帝二年,賈誼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積貯疏》,指出當時社會上出現的「背本趨末」(也就是棄農經商)以及「淫侈之風,日日以長」的現象對統治者不利,主張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產,加強糧食貯備,預防饑荒,以達到安百姓治天下,即鞏固漢王朝統治的目的。漢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下令鼓勵農業生產。

權貴毀謗 被貶長沙

賈誼初到中央政權,短短的時間裡就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被破格提拔,真可謂是一帆風順,少年得志。漢文帝看到賈誼是一個很有見識、年輕有為的人,對他十分賞識。於是,就提出讓賈誼擔任更高的公卿職位,委以重任,並把這個意思交給大臣們討論。哪曾想到,這樣一來;卻遇到了重重的阻力。

阻力首先來自功臣顯貴們,如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等。他們跟隨劉邦東征西討,戰功顯赫,是漢朝的開國功臣。當賈誼這樣學識淵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輕知識分子在漢王朝嶄露頭角時,這些老臣顯貴們一方面因他年紀輕資歷淺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華出眾而心懷妒忌。

時在賈誼面前還有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這就是文帝的寵臣佞悻鄧通。當時賈誼恰好和鄧通一起隨侍文帝,地位也相當。但賈誼討厭這個沒有才能而受文帝寵愛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譏諷他。鄧通也在文帝面前說賈誼的壞話,使得文帝逐漸疏遠賈誼。

就這樣,外有大臣攻擊,內有鄧通進讒,內外夾攻,使賈誼不但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負,連在西漢朝廷中立足之地也沒有了。其結果,是賈誼被貶出京師,到長沙國去當長沙王的太傅。長沙國地處南方,離京師長安有數千里之遙。當時交通不發達,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自不必說。更使賈誼難受的,是心中的悲憤。他有滿肚子的學問,心中有遠大的抱負,本想輔佐文帝干一番大事業。如今受讒被貶,受到這樣的挫折,使他深感孤獨和失望。他想到,絳、灌這些大臣們攻擊他,還算不了什麼,因為他們畢竟是功臣宿將,為漢王朝出過大力;最使他難以忍受的,是鄧通這樣的人,他有何德何能?只不過是一個善於阿諛媚上的小人,而自己恰恰是因為文帝聽信了這樣的佞悻的讒言而遭貶,賈誼無論如何也咽不下這口怨氣。他想到了愛國詩人屈原,也是遭到佞臣權貴的讒毀而被貶出楚國都城,最後投汨羅江而死。他想自己的遭遇與屈原相似,就更加懷念屈原。當他南行途經湘江時,望着滔滔的江水,思緒聯翩,就寫了一首《吊屈原賦》,以表達對屈原的崇敬之心,並發抒自己的怨憤之情。

賈誼在長沙第三年的一個黃昏,有一隻鵩鳥飛進了他的住房裡。鵩鳥就是貓頭鷹,當時人們認為這是一種不吉利的鳥。賈誼謫居長沙,本來心情就憂鬱,加上長沙卑隰,自以為壽命不長,如今貓頭鷹進宅,更使他傷感不已。於是就寫了一篇《鵩鳥賦》,對世界萬物的變化和人間世事的淪桑作了一番感嘆,同時也藉此來寬慰自己。此時此地,賈誼思想感情是十分複雜的。

居安思危 切中時弊

漢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想念賈誼,又把他從長沙召回長安。賈誼到長安後,文帝在未央宮祭神的宣室接見了他。當時祭祀剛完,祭神的肉還擺在供桌上。文帝對鬼神的事感到有不少疑問,就問賈誼。賈誼是怎麼回答的,史書上缺乏記載。只知賈誼關於鬼神的見解,使文帝感到很新鮮,聽得很入神,甚至挪動座位(當時是席地而坐),湊到賈誼跟前,一直談到半夜方止。事後,文帝感嘆不已地說:「我好久沒有見到賈生了,自以為學問趕上了他,現在聽了他的談話,還是不及他啊!」對於這件事,唐朝詩人李商隱很不以為然,寫了一首絕句來抨擊漢文帝:「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誼這次回到長安,朝廷上人事已有很大變化,原來曾壓制過賈誼的灌嬰已死,周勃在遭冤獄被赦免後回到絳縣封地,不再過問朝中政事。但是,文帝還是沒有對賈誼委以重任,只是把他分派到梁懷王那裡去當太傅。其原因,還是由於鄧通這樣小人仍在文帝身邊,賈誼又多次得罪過這個文帝的寵臣,這就成了賈誼施展其政治抱負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

梁懷王劉揖,又名劉勝,是文帝最喜愛的小兒子。文帝任命賈誼為梁懷王太傅,也算是對他的一種重視,雖然這還談不上升遷。

不過,對賈誼來說,他所關心的似乎不是自己職務上的升降,而是國家的政治形勢。在當時,西漢王朝的政治局勢基本是穩定的,但也面臨兩個矛盾,並逐漸尖銳化起來。一個是中央政權同地方諸侯王之間的矛盾,一個是漢王朝同北方匈奴奴隸主政權之間的矛盾。這兩個矛盾的尖銳化,在當時已見端睨。如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接連叛亂,吳王劉濞企圖叛亂的消息也時有所聞;而匈奴也經常侵擾西漢北部邊境。賈誼透過當時政治局勢的表面穩定,看到了其中潛伏着嚴重的危機,對此深為關切和憂慮。他接連多次向文帝上疏,向文帝敲警鐘。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文帝前之七年(前173年)他從長沙回長安後所上的《治安策》(也叫《陳政事疏》)。

賈誼指出危害西漢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們企圖叛亂的陰謀。他回顧歷史,列舉事實說明分封諸侯王的害處。

賈誼指出,諸侯王的叛亂,並不取決於是疏是親,而是取決於「形勢」,取決於他們力量的強弱。因此,賈誼得出的結論是:「疏者必危,親者必亂」。

根據異姓諸侯王反叛的歷史教訓和同姓諸侯王必然反叛的危險,賈誼向文帝提出了自己的對策。賈誼根據「大都強者先反」的歷史教訓,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方針。

《治安策》除了論述了地方諸侯王的問題外,還對其它政治問題,以及經濟、軍事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商人經濟力量的膨脹和北方匈奴的問題。

賈誼《治安策》的可貴之處,在於居安思危。如毛澤東所說:「《治安策》一文是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賈誼於南放歸來著此,除論太子一節近於迂腐以外,全文切中當時事理,有一種頗好的氣氛,值得一看。」(《毛澤東書信選集》第539頁)這個評價,是非常確切的。

憂鬱而死 其功不滅

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懷王劉揖入朝,騎馬摔死了:賈誼感到自己身為太傅,沒有盡到責任,深深自責,經常哭泣,心情十分憂鬱。儘管如此,他還是以國事為重,為文帝出謀獻計。因為梁懷王劉揖沒有兒子,按例他的封國就要撤銷。賈誼感到,如果這樣做,將對整個局勢不利;不如加強文帝的兩個親子淮陽王劉武和代王劉參的地位。為此,賈誼建議,為梁王劉揖立繼承人,或者讓代王劉參遷到梁國來;擴大梁國和淮陽國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黃河,後者南到長江,從而連成一片。這樣一來,如果一旦國家有事,梁王國足以抵禦齊趙,淮陽王國足以控制吳楚,陛下就可以安然消除山(指華山)東地區的憂患了。文帝聽了賈誼的建議,因代王封地北接匈奴,地位重要,沒有加以變動,就遷淮陽王劉武為梁王,另遷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從後來吳楚七國之亂中梁王劉武堅決抵禦的作用來看,根據賈誼的這個建議所作的部署,確實是深謀遠慮的。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賈誼在憂鬱中死了,當年他才三十三歲。縱觀賈誼一生,雖受讒遭貶,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政論和建議,文帝還是比較重視,大略是實行了的;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的公卿們所不能比擬的。正如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所說的:「一時謀議略實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賈誼的進步主張,不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對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如景帝劉啟時,晁錯提出「削藩」政策,是賈誼主張的繼續;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證明了賈誼對諸侯王的分析的正確性;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之後,漢王朝就乘機削弱地方諸侯王的力量,使他們僅得租稅,而失去了直接治理王國的權力。到了漢武帝劉徹的時候,頒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其封地分為若干塊,分給自己的子弟,從而實際上分散和削弱了諸侯王的力量,這更是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方針的全面實行了。賈誼關于禁止私人鑄錢、由中央統一鑄錢的主張,漢武帝時也實行了。漢武帝還勝利地進行了對匈奴的戰爭,拋棄了賈誼引為恥辱的和親政策。賈誼對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作出了如此傑出的貢獻,使漢武帝十分感念,為了紀念他,就提拔了他的兩個孫子為郡守。

賈誼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而載入史冊,他的歷史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賞析叄

賈誼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就在這短暫的一生中,他卻為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他是騷體賦的代表作家,著有《新書》十卷。賦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賦》、《鵩鳥賦》。在西漢政論散文的園地中,賈誼的散文也堪稱文采斐然。劉勰《文心雕龍·奏啟》稱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其最為人稱道的政論作品是《過秦論》、《治安策》和《論積貯疏》。其文說理透闢,邏輯嚴密,氣勢洶湧,詞句鏗鏘有力,對後代散文影響很大。魯迅曾說,他與晁錯的文章「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

賞析肆=

關於本篇的作者,王逸《楚辭章句》云:「惜誓者,不知誰所作也。或曰賈誼,疑不能明也。」洪興祖《楚辭補註》認為本篇的思想內容與主要詞句均與賈誼的《吊屈原賦》相似,無疑是賈誼的作品,後世的楚辭研究者也大都同意這種看法。有學者認為,《惜誓》當作於賈誼被疏之後、任長沙王太傅之前,亦即漢文帝二年(前178)年末。而趙逵夫認為《惜誓》為戰國末期辭賦家唐勒的作品。

關於《惜誓》的意思,王逸說:「《惜誓》者,不知誰所作也。或曰賈誼,疑不能明也。惜者,哀也。誓者,信也,約也。言哀惜懷王,與己信約,而復背之也。古者君臣將共為治,必以信誓相約,然後言乃從而身以親也。蓋刺懷王有始而無終也。」認為是賈誼代屈原抒情和敘事。王夫之《楚辭通釋》認為,「惜誓者,惜屈子之誓死,而不知變計也。」本篇和《吊屈原賦》一樣,揭露了世俗之幽昏,黑白之顛倒。強調神德之人,應當遠濁世而自藏,不要受制於小人,徒傷身而無功。

全篇善用比興手法表現抒發悲憤之情的主題,與屈原作品的「引類譬喻」,是一脈相承的。

賞析伍

《惜誓》一詩,旨在代屈原立辭,抒寫屈原被放逐而離別國都的悲憤和欲高蹈遠遊卻牽念故鄉的情懷,同時寄寓了作者自己被疏離而將遠去的憤慨。《惜誓》在思想內容上,主要體現為愛國情感、憤世心緒和見疏哀怨;在藝術表現上,主要體現為騷體詩風、瑰瑋境界和奔放氣勢。《惜誓》反映了賈誼早先模仿屈騷創作騷體辭賦的風貌,雖然難與屈騷的成就倫比,卻也深得屈騷遺風;還反映了漢人早先模仿屈騷創作騷體辭賦的風貌,開創了漢人擬騷詩的傳統。

賈誼寫《惜誓》當是他人性本質的體現。《惜誓》當是他借憐惜屈原不得志而誓死之篇來表達他的看法和態度。從篇中可以看出,他對屈原之死的事實表示了惋惜之情,對其本人表達了尊敬之心,但又毫不保留地表達出"以死抗爭社會來表達自己的人生價值"的做法並非是唯一正確的選擇的態度。其價值不僅在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所謂君子生存得志敬業、失志隱身和絕望自殺三種選擇之外更多的思考。在詩中,作者提出了明哲保身、明辨是非、當留則留、當退則退的新主張,這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新方法。這些新思想、新主張和新思路值得後人學習和思考,它是賈誼《惜誓》作品的真正價值所在,更是君子生存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所在。它既是社會問題,更是人生問題。

關於《惜誓》的意思,王逸說:「惜者,哀也。誓者,信也,約也。言哀惜懷王與己信約而背之也。」認為是賈誼代屈原抒情和敘事。此篇和《吊屈原賦》一樣,揭露了世俗之幽昏,黑白之顛倒。強調神德之人,應當遠濁世而自藏,不要受制於小人,徒傷身而無功。

《惜誓》一詩的美學思想表現為四個方面:以生命為中心、神遊太空、神遊崑崙、思今憶古以明君子之道。全篇善用比興手法表現抒發悲憤之情的主題,與屈原作品的「引類譬喻」,是一脈相承的。

白話譯文

「嘆惜我年老日漸衰弱,歲月匆匆一去不復返。

登上蒼天我要高高飛翔,越過群山離家日益遙遠。

觀看長江黃河迂迴曲折,遭遇四海風浪沾濕衣衫。

攀上北極星我稍稍休息,吸引清和之氣充腸療飢。

命令朱鳥高飛前面導引,乘坐太一象車穩穩行移。

左蒼龍行蜿蜒駕為左驂,右白虎奔馳騁駕在右翼。

讓圓圓的日月且做車蓋,叫婀娜的玉女車後隨移。

在曠遠幽暗的空中奔馳,在高峻的崑崙山上休息。

歡樂達到極點毫不厭倦,願意伴隨神仙從容遊戲。

渡過丹水繼續向前馳騁,觀看右邊大夏遺風古蹟。

黃鵠展翅高高飛在天上,方知高山大河紆曲迴腸。

黃鵠直上雲霄凌空飛翔,這才看清了天圓與地方。

俯視中原大地芸芸眾生,騰駕旋風空中徘徊遊蕩。

到達了少原的荒郊野外,看到赤松王喬在少原旁。

二位仙人擁瑟調理絲弦,令我讚嘆一曲清商悠揚。

心神安適自得終日快樂,吸飲天地六氣自由翱翔。

想那長生不老永為神仙,還不如回到久別的故鄉。


黃鵠沒能及時遠寄仙界,反遭貓頭鷹的群起傷害。

神龍落在陸地失去大海,會被螻蛄螞蟻欺凌侵害。

那黃鵠神龍尚且如此啊,何況賢者遭逢混亂時代!

年紀漸老身體日益衰弱,時光如水流逝永不停息。

世俗人不停地隨波逐流,眾邪惡聚一起矯改正直。

有的人苟且聚合求升遷,有的人隱居深藏在高山。

最苦惱稱量事物不明察,最怨恨輕重不分同衡權。

有人隨風使舵苟合諂媚,有人剛正無私直言敢諫。

傷國君竟如此善惡不分,搓繩索不分茅草和絲線。

當今世俗人都幽昧昏暗,混淆是非黑白美惡不辨。

拋棄山中美玉淵中龜,反把破石塊當寶齊稱讚。

梅伯屢屢勸諫終遭菹醢,來革阿諛順從掌握大權。

悲痛仁人志士盡忠盡節,反被無恥小人陷害暗算。

比干忠言直諫卻被剖心,箕子披散頭髮佯裝瘋狂。

河水背離源頭就會枯竭,樹木脫離樹根不能生長。

不是看重性命害怕禍難,是痛惜雖傷身無功報償。


算了吧!

獨不見那鸞鳳高高飛翔,群集在曠遠的原野蠻荒。

迴旋飛行四方縱觀天下,看見大德之人才肯下降。

那聖人具有超凡的品德,能遠離濁世把自己珍藏。

假使麒麟被關在籠子裡,他又有何不同於犬和羊!」

《惜誓》仍然是一篇關於作者有爭議的詩作。

東漢文學家王逸《楚辭章句》云:「惜誓者,不知誰所作也。或曰賈誼,疑不能明也。」

而宋代洪興祖《楚辭補註》認為本篇的思想內容與主要詞句均與賈誼的《吊屈原賦》相似,無疑是賈誼的作品。朱熹也認為《惜誓》與《吊屈原賦》「語意相同」,推斷《惜誓》的作者一定是賈誼。後世的楚辭研究者也大都同意這種看法。

但,反對《惜誓》的作者是賈誼的大家也很多。理由好幾條,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惜餘年老而日衰兮,歲忽忽而不反。」(嘆惜我年老日漸衰弱,歲月匆匆一去不復返。)這絕不會是33歲就早逝的賈誼所能說出的話。

但主張作者為賈誼的論者認為,《惜誓》是賈誼代屈原所作,因而這麼說不奇怪。關於《惜誓》的意思,王逸說:「惜者,哀也。誓者,信也,約也。言哀惜懷王,與己信約,而復背之也。古者君臣將共為治,必以信誓相約,然後言乃從而身以親也。蓋刺懷王有始而無終也。」王逸認為是賈誼代屈原抒情和敘事。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楚辭通釋》認為,「惜誓者,惜屈子之誓死,而不知變計也。」

故此,百度百科認為,「(《惜誓》旨在代屈原立辭,抒寫屈原被放逐而離別國都的悲憤和欲高蹈遠遊卻牽念故鄉的情懷,同時寄寓了作者自己被疏離而將遠去的憤慨。)」

這就是目前關於《惜誓》的主流看法。

對此,因泊客水平問題,不敢置噱。但泊客以為,《惜誓》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惜誓》的格式、形勢、基本內容等有屈原《離騷》、《惜誦》和《遠遊》的影子,是作者在繼承楚辭基礎上的模擬和發展。但無疑,《惜誓》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內涵要弱於屈原之作品。

二是賈誼的生平有點類似於屈原。賈誼被信任於文帝,後受阻於權貴,受讒言於寵臣佞悻和小人,因而被貶長沙(恰是屈原楚國之地)。但後期賈誼又被文帝重視,雖不重用,但結果不似屈原之悽慘。但賈誼之於屈原最主要的區別,泊客以為,賈誼對於國家、對於社會、對於人民的執政理念和具體措施思想無疑要遠高於屈原。屈原是具有愛國情操的殉道者,而賈誼卻能站得更高,因而,對於社會的貢獻也更大。就正如《惜誓》一文,王逸《楚辭章句》言道:「言黃鵠養其羽翼,一飛則見山川之屈曲,再舉則知天地之圓方。居身益高,所睹愈遠也。以言賢者亦宜高望遠慮,以知君之賢愚也。」此詩篇立意和詩旨,無疑要高於屈原的任何作品。

三是《惜誓》確實開頭有「惜餘年老而日衰兮,歲忽忽而不反。」一句。作為當代人的泊客,實難想象身為文辭大家的賈誼,會套用屈原的口吻來寫詩作,「代屈原立辭」。

但,《惜誓》的作者到底是誰?則有待於進一步的文獻資料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