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黃花慢·孤雁 賀雙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惜黃花慢·孤雁這首詞借孤雁的形象訴說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詞的上片描寫孤雁離群後不知道飛向哪裡去,表示對失群的孤雁的深切同情;下片勸告孤雁在艱險的生活和淒涼的環境中姑且度過流水般逝去的年頭。
原文
賀雙卿〔清代〕
碧盡遙天,但暮霞散綺,碎剪紅鮮。聽時愁近,望時怕遠,孤鴻一個,去向誰邊。素霜已冷蘆花渚,更休倩、鷗鷺相憐。暗自眠。鳳凰縱好,寧是姻緣。
淒涼勸你無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稻梁初盡,網羅正苦,夢魂易警,幾處寒煙。斷腸可似嬋娟意,寸心裡、多少纏綿。夜未閒,倦飛誤宿平田。
譯文
長天的碧藍鋪到天邊,晚霞如彩綢,無比鮮妍。一隻落伍的孤雁叫聲淒切,我害怕它飛近,又渴望它留在我的身邊。蘆花洲邊,白霜已滿地,更不要請鷗鷺來憐惜,它們命運慘苦同病相憐。還是暗暗自眠,不要存非分之想,鳳凰縱然美麗、高雅,但卻不能與之結為婚姻。
滿心淒涼奉勸孤雁,不如守一沙半水,暫且度過這易逝的年華。稻粱剛剛割盡,狩獵者的羅網已張起,處處有陷阱,即使在睡夢之中,也要警惕。你極度傷心愁斷腸,可知我內心也纏綿?夜裡也得不到休息,誤宿在危機四伏的田地里。
賞析
這首詞借孤雁的形象訴說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上片描寫孤雁離群後不知道飛向哪裡去,表示對失群的孤雁的深切同情。下片勸告孤雁在艱險的生活和淒涼的環境中姑且度過流水般逝去的年頭。作者以憐憫之心注視並關懷着孤雁,這是對孤雁前途的擔心,也是對自己無法改變悲慘命運的憂傷。
「碧盡遙天,但暮霞散綺,碎剪紅鮮。」上片開首三句,描寫碧空藍天,晚霞滿天的景象。天空一碧萬頃,紅色的晚霞鮮艷美麗,仿佛一塊塊剪碎的彩綢。此刻此景,卻見一隻孤雁飛向遠方,引起詞人的深思。
「聽時愁近,望時怕遠,孤鴻一個,去向誰邊。」這四句,就點出了「孤雁」。她怕它飛近,聽到它淒涼的叫聲,令人腸斷;她又怕它飛遠,望不到它的蹤影。這四句是詞人的心理描寫,表現出她對「孤雁」的命運的關懷,也反映了她內心的憂愁和驚恐,對現實的不安心態。
「素霜已冷蘆花渚,更休倩、鷗鷺相憐。」同樣是詞人對孤雁的憐憫和關切;蘆花洲邊,白霜已滿地,寒冷得很,這樣冷酷的現實,要央求「鷗鷺」的憐憫和幫助,是不可能的。言下之意,現實是冷酷的,只有詞人對「孤鴻」的命運是關懷的,是愛護它的。
「暗自眠,鳳凰縱好,寧是姻緣。」還是暗暗自眠,不要存非分之想,鳳凰縱然美麗、高雅,但卻不能與之結為婚姻。言下之意,要「孤鴻」潔身自好,自尊、自強。這也體現了詞人高潔的志向和對社會上世俗的不屑。
「淒涼勸你無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一個「勸」字,將上文作自然的過渡。上片詞人的勸說,「孤雁」並無一言回答,它好像並沒有留下的意思而與詞人過「一沙半水」的艱苦生活,苦度流逝的歲月,而是遠走高飛了。
「稻梁初盡,網羅正苦,夢魂易警,幾處寒煙。」在稻梁尋找不到的情況下,狩獵者正在張下大網捕捉大雁,處處有陷阱,處處要提防,即使在睡夢之中,也要警惕。「幾處寒煙」是描寫「孤鴻」生活的環境,四周是湖沼地,水霧迷茫,寒氣逼人。這充分描寫出現實的恐怖以及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情形,也表現了詞人對「孤鴻」的深切關心。
「斷腸可是嬋娟意,寸心裡、多少纏綿。」上片裡的叮嚀也好,下片開始的勸說也罷,到了這一行雙卿的心還是不死,意還是不平,還是要怨恨、傷情。
「夜未閒,倦飛誤宿平田」。賀雙卿無愧為一位傑出的女詞人,這首詞自含蓄的筆調寫起,不能忘懷的極度傷心幾乎到了爆發的境地,然而在此詞的結尾處,終於又回到含蓄中來。含蓄不是為了遮掩痛苦,而是讓痛苦之深更加感人肺腑、撼人心魄。夜裡得不到安靜,疲乏了的孤雁竟昏沉沉落在了田地里。這一句是為了孤雁擔心的,但是,這也正是作者對自己無法改變的悲慘命運的深沉憂傷。這是詞人對「孤鴻」的深情厚意,她為「孤鴻」的淒清生活思念,也為自己的孤寂而悲痛。
創作背景
一日黃昏,將近晚炊時,病中的雙卿攜着畚箕從打穀場上歸來,聽見一隻孤雁在遠方的蘆葦叢中無助的哀鳴。雙卿西立而望,呆立半天,聯想起自己淒涼的身世,不由潸然淚下。正好給她婆婆看見了,在背後大聲呵斥,雙卿素來膽小易驚,且久病體虛,被嚇得畚箕落地,後來她越發心神不寧,從此又染上了易受驚嚇的毛病,情動於中,數日後和淚寫成這首詞。
簡析
這首詞借孤雁的形象訴說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詞的上片描寫孤雁離群後不知道飛向哪裡去,表示對失群的孤雁的深切同情;下片勸告孤雁在艱險的生活和淒涼的環境中姑且度過流水般逝去的年頭。這首詞以憐憫之心注視並關懷着孤雁,這是對孤雁前途的擔心,也是對詞人自己無法改變悲慘命運的憂傷。
賀雙卿
賀雙卿(1715~1735年), 清代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間人,江蘇金壇薛埠丹陽里人氏,初名卿卿,一名莊青,字秋碧,為家中第二個女兒,故名雙卿。雙卿自幼天資聰穎,靈慧超人,七歲時就開始獨自一人跑到離家不遠的書館聽先生講課,十餘歲就做得一手精巧的女紅。長到二八歲時,容貌秀美絕倫,令人「驚為神女」。後人尊其為「清代第一女詞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