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惠山泥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惠山泥人江蘇省無錫市的一項民間藝術,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與天津泥人張、大吳泥塑齊名為中國三大泥塑,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

簡介

惠山泥人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明代,明季文人王思任在《游慧錫兩山記》中有「買泥人、買小刀戟以貽兒輩」的記載,張岱所著的《陶庵夢憶》卷七愚公谷篇中也曾記述:「無錫去縣北五里為銘山。進橋,店在左岸,店精雅,賣泉酒、水壇、花釭、宜興罐、風爐、盆盎、泥人等貨。」在舊時,無錫惠山畔匯集了眾多祠堂(即今日之國家文保單位惠山古祠堂群),看守祠堂的祠丁為補貼家用,便取惠山泥製作舊時稱為耍貨的泥人販賣給過往之人,此即惠山泥人之最初由來。

清代,惠山泥人已聲名籍甚,乾隆帝下江南、入住惠山寄暢園時,曾見泥塑藝人王春林製作的惠山泥人,讚賞不已,特地定做了數盤泥孩兒帶回北京,放置在頤和園佛香閣,惟庚子之亂時,遭西人攜去。據傳光緒年間,慈禧太后作壽,無錫官府還曾訂製過手捏戲文《八仙》(一說《蟠桃大會》)一堂,用作壽禮,至宣統2年(1910年),更曾獲得南洋勸業會銀獎。

晚清以降,惠山泥人得到充分發展,據工藝美術理論家張道一先生考證,從乾隆末年到道光年間,惠山街上尚只有胡萬成作坊、鳳阿自耍貨店和周坤發耍貨店幾家專門生產經營泥人的店鋪,到「咸豐年間就有蔣萬盛、錢萬豐、周坤記、胡萬成、章乃豐等多家規模較大的專業作坊」,泥人名家數十位。隨着競爭的激烈、作品的豐富,作坊之間的紛爭偶有發生,為了維護行業秩序,光緒16年(1890年)「耍貨公所」成立,規範了本業祖師祭祀儀式、新店入行條件、收徒拜師規矩、作品剽竊問題等。

民國10年(1921年),在上海普益平民習藝所學習過天津泥人和西洋雕塑技法的高標(1902-1983)把天津泥人張的捏塑手法、西洋石膏翻模技術和惠山泥人技藝結合,提高了惠山泥人的生產效率且更為創新,此時,西風漸興,進口現代玩具日益受到追捧,然而在振興國貨的號召下,惠山泥人這種傳統玩具得到主流輿論的支持,如《上海影壇》刊登的《周曼華喜歡大阿福》就是利用明星周曼華的花邊新聞來影響大眾消費;《申報·國貨周刊》刊登的《大阿福和洋囝囝》從兒童的視角出發,講述了一個孩子選擇中西兩種玩具的過程,最後大阿福以材質的安全性獲勝的故事;甚至還有有識之士張孟昭在《申報》刊登針對惠山泥人的營銷分析《從進口玩具想到惠山泥人》,前瞻性地對惠山泥人在玩具市場中的競爭力提出建議。惠山泥人業也因此繁榮一時,據1935年出版的《無錫概覽》記載,當年惠山腳下的泥人店鋪作坊共46家,每家僱工3、5人不等,從業人員共200有餘,資本13000餘元,年產值10萬元以上,產品還遠銷東北、西南各省,且有洋人採購出口,直至抗戰爆發、社會動盪,不可避免地使惠山泥人業遭到重創。

1949年以後,據《無錫市泥人石膏品業工商登記調研資料》的統計顯示,在1950年至1951年間,惠山泥人業辦理工商登記的單位有269戶,其中店鋪市區15戶、惠山46戶、作場208戶。在此基礎上,無錫市於1954 年成立了「無錫市泥人石膏工藝供銷合作社」,統一管理泥塑藝人,同時在中共華東局文化部負責人的夏衍的親自批示下,江蘇省亦成立江蘇省惠山泥塑創作研究所,由美術教育家王木東擔任首任所長。1958年合作社改制升級為惠山泥人廠。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惠山泥人業遭到嚴重破壞,眾多歷史作品、模具被砸毀,直至1978年5月復又設立了無錫市泥人研究所。

2011年9月,無錫市在原惠山泥人廠的廠址上,建立起了中國泥人博物館,該館為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收藏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廣東以及無錫等中國多個流派的泥塑作品。這也是中國目前規格最高、展品最多的泥塑主題博物館。

2011年9月,無錫市在原惠山泥人廠舊址上,建立起了中國泥人博物館[2]

知名藝人

惠山泥人問世以後,有據可考的第一位著名藝人即王春林,此後有胡萬盛、馮阿自、周坤發、周阿生、丁阿金等,民國時期惠山泥人著名藝人有馮福金、蔣金奎、胡大房、龔源茂、朱阿順、陳東泉、胡榮標、陳毓秀、王錫康、蔣子賢、高標、傅順(潤)泉、秦仁金、陳阿榮、鮑富貴等40餘人,1988-1996年,無錫惠山泥人行業柳家奎、王木東、喻湘漣、柳成蔭、王南仙5位藝人先後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7年6月,喻湘漣、王南仙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命名。然而,由於從藝學成期長,加之天然惠山泥的日益枯竭,惠山泥人與其他中國非物質遺產一樣,正面臨傳承難題。

視頻

惠山泥人 相關視頻

《惠山泥人的傳說——大阿福》
惠山泥人紀錄片

參考文獻

  1. 泥塑(惠山泥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 江蘇無錫籌建「中國泥人博物館」 , 華夏經緯網,200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