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家鄉的石子饃(鮑友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想念家鄉的石子饃》是中國當代作家鮑友明的散文。
作品欣賞
想念家鄉的石子饃
老公出差北京還不到一周,便發來信息,說:「我真的好想念西安的石子饃呀!」
老公喜歡吃石子饃,是有原因的。
幾年前的一個深夜,他胃痛,夜裡吃了胃藥,仍不見好轉。早晨出門去醫院,樓下熱心的王大媽說:「試着吃石頭饃(即石子饃),這是土方子,石頭饃養胃哩……」
本就不太情願去醫院做檢查的老公這下有了藉口……回家吃了兩片石子饃後,胃痛果真好轉。至此,石子饃成了老公的最愛。
因知道北京那邊所賣石子饃不夠正宗,也因為懂得老公,亦心疼體貼他「嬌氣」的胃,所以,我給老公寄去了一大包石子饃。
老公打來電話,笑着說:「真好,可是解了我的饞呀!」
石子饃是陝西關中地區流行的風味食品。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的石子上烙制而成,故而得名。
石子饃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又稱砂子饃、餑餑、干饃,因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
關於石子饃,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相傳唐時,同州(今大荔縣)曾將此餅作為貢品,當時叫鏊餅。由於同州人生性剛強、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時,「必懷此餅而去,用備狴牢之糧」,意為早有準備,一旦被投入牢獄,帶上石子饃,不至於挨餓。
常常,我們出遠門,離開了家鄉。總是會分外地懷念家鄉的食物。去南方,我們最想吃的是陝西的麵條。那一大碗的褲帶面或是酸酸辣辣的臊子麵,在你面對一派美景之時,若是想起,內心便生出親切,好想即刻就能有一大碗陝西的麵條,擺在你面前。
有年,我去海南,怎麼都吃不慣那邊的飯菜。在海口的兩三天,幾乎天天都去一家「陝西餃子館」吃餃子。至今,都仍舊記得那家餃子館老闆操着地道的陝西話,笑着說:「給你煮上一斤吧!」是呀,我當時每次去他的餃子館吃餃子,都是要上一斤的。吃不完,可以打包帶走,餓的時候,再吃呀!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今,人們在異域,大約也是可以吃到屬於家鄉口味的食物了。比如,那些擺在大型超市貨架上的家鄉速食食品。它們,亦是可以代表家鄉食物的一些口味和特色。然而,你若用心品嘗,卻又真的好像少了一些什麼在裡面。
是什麼?是家鄉現做食物的溫軟、熨帖,以及你與家鄉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自然,在你食用那些速食食品時,亦是可以想到家鄉的人和事的。但是,那樣的想起,遠不能與你細細享受家鄉現做食物時候的心境相比較的。
作者簡介
鮑友明,必讀社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