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意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意象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意象 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多用於藝術通象。根據說文 解字來說,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於更好的理解可以說是在大腦里的意思圖象"。意象通過抽象通象等來產生更有深度的意象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意象 [1]

外文名稱 imagery

適用範圍 文學 翻譯 古詩詞

內涵 文藝美學的概念

釋義 意思的圖象。

定義

現代西方文學流派。20世紀初由英美等國青年詩人在倫敦組成,他們受東方古典詩歌的影響,提倡一種"堅實"的文風,強調用客觀的準確的意象代替主觀的情緒發泄。

龐德在《詩刊》上發表綱領,聲稱應當描繪"意象"即"一種在一剎那間表現出來的理性與感性的集合體","準確的意象"能使懷疑找到它的"對應物"要求觀察精確,表現具體而簡潔,不加渲染,不帶任何一般化的評論,用詞平易,題材不拘,格律解放,是對英國維多利亞朝代陳腐和含糊詩風的反駁。其濃縮、凝練詩情,藏而不露卻又容易感受的特色,對歐美現代文學創作和批評有較罪腿頌大的影響。但其意象在容量和深度上的拘謹,又限制了感情的抒發。

代表人物還有杜麗特爾、奧爾丁頓等。

意象起源

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周易·繫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不過,《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現為陽爻和陰爻兩種組合符號,這兩種符號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來記錄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規律的,後來發展到歷史、哲學範疇。詩學借用並引申之,"立象以盡意"的原則未變,但詩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可感的物象。"這種創奔捆造意象的能力,永遠是詩人的標誌。

比喻是詩歌(文學)的重要手段,明喻在荷馬的詩中比比皆是。亞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隱喻是詩歌之本。"所謂明喻或隱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稱之喻象(由比喻產生的形象)。黑格爾關於美與藝術的定義,與詩的意象理論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個方面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

意象分類

意象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的,一種是間接的。

"一個嘗地勸著者的想像只有一部分是來自他的閱讀。意象來自他從童年開始的整個感性生活。我和所有人在一生的所見、所聞、所感之中,某些意象(而不是另外一些)屢屢重現,充滿着感情,情況不就是這樣嗎?一隻鳥的啁啾、一尾魚的跳躍,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一朵花的芳香,德國一條上山路的一位老婦人,從窗口裡看到的正在賭牌的六個惡棍--在黑夜中,在法國一條小鐵路的交叉站上,那裡還有一輛水車。這樣的記憶會有象徵的價值,但究竟象徵着什麼,我們無從知曉,因為它們代表了那種我們的目光不能透入的感情深處。"--艾略特《觀點》見(《詩探索》1981年2期第104頁)。

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明白直接的"意象來自他從童年開始的整個感性生活";而間接的"一個著者的想像有一部分是來自他的閱讀"

間接的承促肯辯又為分:比喻(明喻暗喻隱喻) 象徵

意象好壞

20世紀初,英美現代派詩歌創作方法的核心,美國詩人龐德在《兆牛辣意象主義者的幾個"不"》中給意象下定義:"意象是一剎那間思想和感情的複合體"。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觀融為一體的形象。一方面意象派詩人強調客觀事物,表現主觀必須通過客觀事物形象:以客觀約束主觀,竭力避免改變客觀事物的形狀和性質,賦予客觀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也不是一種普通的比喻,另一方面,意象派詩人強調描繪客觀事物必須表達主觀的感受和體驗,賦予客觀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詩人的主觀激情和客觀形象融為一體,成為一個自身完整的複合體。

如美國詩人桑堡的詩歌《霧》:"霧走來/小小的貓腳/它坐着/縱覽海港與城市/沉默地彎着腰/然後向前移動"全詩建立在一個準確的意象上:霧是"小小的貓腳"。詩人對霧沒有一處主觀抒情的描寫,也不加一句評語,但他對霧那種輕柔與神秘的獨特感受,融進了"小小的貓腳",具體而形象,使詩歌含蓄、集中、凝練富於感性,為20世紀現代派詩歌的產生與發展打開了一條新的途徑。

然而,由於意象派詩人過分強調意象為生活中瞬間的情景和感觸,強調直覺的作用,忽略了思維及其他因素,在創艱只愉套作過程中的重要性,在詩中限制發議論限制抒發主觀感情,意象派又有其局限性,束縛了詩人的創造力,只能寫一些精美但意境狹隘,內容單調貧乏的短詩,缺少宏偉的氣魄和豐富的思想感情,較難反映廣闊、豐富不斷變化的社會和人生。

詩詞意象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藉助於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託物。中國傳統詩論實指寓情於景請屑台、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詩歌創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再現過程。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託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並製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藉以寄託情思的物象。許多古詩名句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賈島《憶江上吳處士》)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有時,詩中所詠嘆的社會事物,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所描繪的生活場景,所鋪陳的社會生活情節和史實,也是用來寄託情思的,這便也是意象。即相對於物象的事象,相對於自然意象的社會意象。

它是分析詩歌散文時的用語,指構成一種意境的各個事物,這種事物往往帶有作者主觀的情感,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意境;如馬致遠的《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事物就是詩中的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淒清,傷感,蒼涼的意境,意象是具體事物的,意境是具體的事物組成的整體環境和感情的結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中國詩學一向重視"意"與"象"的關係,亦即"情"與"景"的關係,"心"與"物"的關係,"神"與"形"的關係。這方面的論述很多。如劉勰指出,詩的構思在於"神與物游";謝榛說"景乃詩之媒";王夫之說"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直至王國維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移情於景,存心於物,凝神於形,寓意於象,實際上只是中國傳統詩學關於詩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漢字作為象形文字,源於原始的近乎圖畫的符號,如"日""月""水""火""山""川""馬""牛"。相對於西方的拼音文字,漢字與詩的意象表達手法有着某種天然的聯繫,甚至有人據此提出"字思維"。不過,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已逐漸抽象化。在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這六種造字法,由於漢字越來越豐富,象形的比重越來越小。現代漢字系統更加複雜完整,表現力更強。於是,詩的意象表達,主要是藉助一個個代表物象的詞彙,而不是依賴組成詞彙的單字本身的形象性。儘管如此,漢字殘存的象形特徵,對於詩的意象表達,還是不無助益的。對中國古典詩歌推崇備至的美國詩人龐德(1885-1972)就曾感嘆道:"用象形構成的中文永遠是詩的,情不自禁的是詩的,相反,一大行的英語字卻不易成為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