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感皇恩·讀莊子聞朱晦庵即世 辛棄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感皇恩·讀莊子聞朱晦庵即世
圖片來自搜狐網

感皇恩·讀莊子聞朱晦庵即世此詞寫詞人讀《莊子》,贊朱熹,以表達對故人的思念之情。詞的上片說自己熟讀老莊之書 ,暗示詞人對老莊哲學有了真正的體會;下片悼朱熹,稱道朱熹的文章著述將傳之後世。上下片貌離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蹤跡可尋。

原文

辛棄疾〔宋代〕

案上數編書,非莊即老。會說忘言始知道;萬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霽,青天好。

一壑一丘,輕衫短帽。白髮多時故人少。子云何在,應有玄經遺草。江河流日夜,何時了。

譯文

桌案上擺放着的幾卷書,都是老莊的著作,讀了也會說「忘言」通曉規律與道理這樣的話。說了千句萬言,其實還是不能真忘,的確可笑。今天梅雨停止,放晴了,天氣真好。

如今隱退山林丘壑,身穿輕衫,頭戴短帽。白髮漸漸增多,而故人卻越來越少。先生已逝,無論去了何處,也會像揚雄那樣留下不朽經典,就像江河日夜奔流,永不停息。

賞析

  辛棄疾的這首《感皇恩》詞,向來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這首詞純是抒寫作者讀《莊子》的感想,並無追悼朱熹之意。還有人認為此詞前片是作者讀《莊子》之所感,後片是悼念朱熹。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漢語大詞典》編委吳戰壘先生認為此詞實是作者對《莊子》有新的領悟,由此而贊朱熹文章的不朽,以表對故人的思念。

  按照吳戰壘的說法,詞的上片「案上數編書」五句,是說自己熟讀老莊之書 ,口頭上也會說「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實際上未能做到「忘言 」。

  「萬言千句 ,不自能忘堪笑 」,作者是一位詞人,平時不廢吟詠,這看似與「忘言知道」產生明顯的矛盾。這幾句表面上似乎自嘲,實際上是對老莊哲學的否定,說明作者讀老莊之書乃意有所寄,而並非真的信仰老莊那一套。另一方面,就老莊本身來說,他們一面提倡「忘言知道 」,一面卻又著書立說,可見他們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 」。從這兩層意思不難體會到作者這裡實際是在批評老莊的「忘言知道」是虛偽的。話說得非常深曲。

  「今朝梅雨霽,青天好」兩句,表面是說天氣,實際上是暗示作者對老莊哲學有了真正的體會,不受其惑,仿佛雨過天晴,豁然開朗一樣。這兩句以景喻情,不着痕跡。

  下片「一壑一丘」三句,寫自己放浪山林的隱退生涯,顯得語淡情深,似曠達而實哀傷;尤其是「白髮多時故人少」一句,感情真摯,語意深邃。「白髮多 」,是感嘆歲月蹉跎,有壯志消磨的隱痛;「故人少」,則見故舊凋零,健在者已經寥寥無幾了。這一「多」一「少 」,充分表達了作者嗟己悼人的情懷。這樣,詞的語氣也就自然地過渡到對朱熹這位故人的悼念。

  「子云何在」四句,是以繼承儒家道統的揚雄相比,稱道朱熹的文章著述將傳之後世。由此可見,這首詞上下片貌離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蹤跡可尋。從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話沒有幾句,其實,通篇都滲透着追悼之意。不論正說、反說、曲說、直說,其主旨都歸結到「立言不朽 」。所以說,辛棄疾這首短小的悼人詞,既富有哲理意味,又顯得情致深長,在藝術手法上是相當成功的。

創作背景

  此詞為悼念大理學家朱熹而作。據《朱子年譜》,朱熹卒於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三月甲子,此詞中有「梅雨」句,當是作於初聞朱氏噩訊時。

簡析

  此詞寫詞人讀《莊子》,贊朱熹,以表達對故人的思念之情。詞的上片說自己熟讀老莊之書 ,暗示詞人對老莊哲學有了真正的體會;下片悼朱熹,稱道朱熹的文章著述將傳之後世。上下片貌離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蹤跡可尋。全詞正面悼念的話很少,通篇都滲透着悼贊之意,深情厚誼和痛惜之意自然流出,一氣呵成,筆淡情深。

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