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慈雲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慈雲桂 編輯 慈雲桂,1917年4月5日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今銅陵市樅陽縣)。計算機專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致力於計算機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台億次級巨型計算機系統。在我國計算機從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製開發歷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慈雲桂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計算機專家、教育家,中國第一台億次巨型計算機總設計師,第一台百萬次級集成電路計算機總設計師,也是中國第一套艦用雷達和聲吶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開拓者之一,被譽為「中國巨型機之父」。他率領的科研隊伍先後研製出一系列型號各異的大、中、小型計算機,在我國計算機從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製開發歷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1983年12月,他歷經5年奮戰,主持研製成功我國首台億次級巨型計算機系統「銀河—I」,由此開創了國防科大計算機學院輝煌燦爛的銀河事業。 [1]

中文名 慈雲桂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 出生地 安徽省桐城縣(今銅陵市樅陽縣) 出生日期 1917年4月5日 逝世日期 1990年7月21日 職 業 中國科學院院士 畢業院校 湖南大學 信 仰 共產主義 主要成就 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 目錄 1 個人簡介 ▪ 個人履歷 ▪ 個人生平 2 技術成就 3 人物綜述 4 人物評價


個人簡介 編輯 慈雲桂(1917-1990) ,電子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安徽省桐城縣(今樅陽縣麒麟鎮)人,1943年畢業於湖南大學機電系。後在清華大學攻讀研究生。歷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計算機系主任、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電子計算機研究所所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委等職。1956年加入共產黨。1972年後率領國防科大計算機科研隊伍,先後研製出26種型號各異的大、中、小型計算機,歷經5年,至1983年12月,中國第一台被命名為「銀河」的億次巨型電子計算機誕生,中央軍委給慈雲桂榮記二等功。為中國電子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著有《雷達原理》、《概率論信息論基礎》等。



個人履歷 1917年4月5日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今樅陽縣)。 1937年進入安慶一中學習。 1943年湖南大學電機系畢業後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當研究生。 1946-1950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助教、講師。 1950-1953年任大連高等海軍學校指揮系副教授。 1953-1954年任大連高等海軍學校雷達通信系副主任、副教授。 1954-1955年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海軍系雷達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55-1966年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 1966-1970年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電子計算機系主任、教授。 1970-1978年任長沙工學院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兼計算機研究所所長、教授。 1978-1984年任國防科技大學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兼計算機研究所所長,1979年升任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教授。 1985-1990年任國科工委科技委常委、顧問、教授。 1990年7月21日病故於北京市。



個人生平 慈雲桂,1917年4月5日生於安徽省桐城縣(今樅陽縣楊樹灣外坂莊)的一戶耕讀世家。 他自幼聰穎過人,5歲入村塾,7歲能文,8歲能詩,「滕王閣序」那樣的長文講解一遍,很快便能一字不差地背誦,有神童之譽聞名鄉里,13歲以第一名考入桐城中學,入學後成績優異,連年名列榜首,後因水患而休學兩年。其間,為強身救國,他習過武。18歲考入安慶高中,6個學期又全是名列第一。 1938年6月,他高中畢業前夕,安慶被日軍攻陷,學校被迫遷往九華山。畢業後又隨學校遷往湖南,沿途日機轟炸,目睹無數同胞慘遭殺害,他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8月,他考取了西南聯合大學的航空系,但不幸因病無法登程,只好借讀於湖南大學的機械系,後轉入電機系。在湖南大學,他不僅各科成績出類拔萃,而且在全校的英文、中文和數學競賽中連獲第一名,備受各方垂青。 1943年7月大學畢業,同年8月被保送到當時依託於昆明西南聯大的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當研究生,潛心於微波理論與雷達技術的研究。1946年1月至7月,他被選派赴英國考察雷達技術。8月,分配到已遷回北平的清華大學物理系,從事無線電實驗室的創建。 在北平,除研究工作外,他代表清華大學物理系發起組織教師聯合會,積極參加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革命活動。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他毅然放棄公費留美的機會,加入清華大學教職員志願進城工作團,投身革命,積極迎接北平的和平解放。 新中國成立以後,他響應國家號召,於1950年4月奔赴大連高等海軍學校,任指揮系副教授,1953年任雷達通信系副主任,為培養中國第一批海軍指揮員和通信專家作出了貢獻。1954年11 月,他被選調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雷達教研室主任,負責籌建雷達聲納專業。1955年3月任電子工程系副主任。其間,他主持建成了雷達和聲納實驗室,研製了中國早期的艦用雷達和聲納,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艦用雷達和聲納工程師,為中國雷達和水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956年,慈雲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7年夏,中國科學院組織了一批科學家專攻數字電子計算機項目,正在蘇聯和東歐訪問的慈雲桂也包括在內。回國後,他接受了研製魚雷快艇指揮儀的任務。1957年7月,美國無線電工程師學會會刊(Proc.IRE)上有一篇關於數字電子計算機的綜述性文章,慈雲桂讀後很受啟發,乃與同事一起研究,提出把數字計算機用於指揮儀的方案,並迅速組成了一個計算機研製小組。1958年5月,他帶領一個8人小組住進位於北京中關村的中科院計算所,經過日夜奮戰,模型試驗告捷。1958年9月8日,一台代號為「901」的樣機在哈爾濱誕生,這是中國第一台電子管專用數字計算機。901樣機作為向國慶十周年敬獻的禮物在北京展出期間,周恩來總理和朱德、陳毅元帥等給予了高度的讚揚。哈軍工院長陳賡大將當即決定在學院創建計算機專業。從此,慈雲桂的名字與中國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就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翻開中國國產計算機的史冊,慈雲桂主持研製的計算機多達五六種型號,除901電子管計算機外,主要包括全晶體管化的441B系列通用計算機,百萬次級151-3/4型集成電路計算機,以及每秒運算達一億次的巨型計算機。這些計算機都富有當時的時代氣息,先後成批生產了約200台,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作為計算機系統的總設計師,他主要負責總體結構與系統分析,提出指導計算機研製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工藝。慈雲桂對於中國計算機事業的獨特貢獻,在於他對計算機發展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與戰略遠見,能夠在計算機的各個發展階段把准研究的大方向,不失時機地提出新的攀登高峰,而且,每一次都憑着頑強的意志、執著的追求以及求實的科學作風使預定目標得以實現。他的業績與貢獻,在國際上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慈雲桂在大學工作40餘年,一直堅守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1961年5月,他晉升為教授,開始招收研究生。他編寫的高等院校統編教材《數字積分機原理、結構與應用》再版三次。1966年4月,他創建了電子計算機系,任系主任。1972年,該系擴建為計算機系兼研究所,他兼任所長。1979年7月,他被任命為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兼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和計算機研究所所長。80 年代中後期,他積極參與和組織國際計算機學術活動,並集中較多時間指導博士生從事新一代計算機前沿課題研究。幾十年來他培養的大批計算機專業人才,如今已成為計算機戰線上的學術帶頭人,為中國計算機科技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85年1月,慈雲桂被任命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委,1989 年7月改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顧問。1990年7月21日卒於北京,享年73歲。 慈雲桂於1974年和1979年先後當選為中共第十屆和第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於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改稱為院士)。他生前曾任國務院電子振興領導小組計算機顧問組組長,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評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計算機學科學位評審組評委,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會計算機學科評委,清華大學、湖南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等校名譽教授,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中國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和名譽理事,跨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高級會員,《中國科學》、《科學通報》、《電子學報》和《計算機學報》編委,以及荷蘭未來計算機系統FGCS雜誌的國際編委和《科技導報》的中國編委。 慈雲桂秉性剛直,意志堅強,待人熱情,生活儉樸。他銳意進取,思想開拓,工作魄力大,說話號召力強。他辦事果斷,作風踏實,講求科學態度和實幹精神。他愛才如命,且知人善任,有非凡的組織管理能力。他教書育人,積極弘揚愛國主義和崇高的品德修養。他經常告誡他的學生和青年教師:「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也是他本人幾十年治學生涯中一貫恪守的格言。


技術成就 編輯 中國最早的晶體管通用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1年9月,慈雲桂隨中國計算機代表團出訪英國,他敏銳地預感到國際上計算機發展的主流方向將是全晶體管化。然而在國內,由他主持的一台電子管通用計算機正在研製,並且已簽訂了生產和銷售協議。慈雲桂感到如芒刺背,坐臥不寧。他認為,中國計算機事業既以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為宏偉目標,就不能無視世界計算機發展的新動向,要趕超就得不斷地加速。他一面寫信回國,建議停止電子管計算機的研製,一面爭分奪秒,白天參觀訪問,留意先進的機型,晚上通宵達旦地開始了晶體管計算機的設計。終於,在回國之前就完成了晶體管計算機體系結構和基本邏輯電路的方案性設計。回國後,他向國防科委領導作了匯報,立即得到了熱情支持,聶榮臻元帥指示:儘快用國產晶體管研製出通用計算機。 然而,當慈雲桂回到哈軍工宣布電子管計算機立即下馬以及晶體管計算機立即上馬的決定後,人們普遍感到震驚。下馬意味着否定自己用心血換來的成果,還意味着撕毀協議,上馬又談何容易。早在1959年,國內就有單位已開始用國產晶體管研製計算機,到1961年,機器是安裝起來了,但很不穩定,幾分種就出一次毛病,不是管子被燒壞,就是電路出現故障,因此,許多專家斷言:5年之內用國產晶體管做不出通用計算機。 面對強大的輿論壓力,慈雲桂堅定不移,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組織隊伍與攻克技術難關上。在慈雲桂「路總是人趟出來的」堅定信念鼓舞下,一批年輕的助教和學生聚集到他的麾下,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為了克服國產晶體管的質量問題,慈雲桂提出在基本電路、系統可靠性設計和生產工藝三個方面狠下工夫。首先,他與助手們經過反覆實驗,發明了高可靠、高穩定的隔離阻塞式推拉觸發器技術,有效地解決了電路上的問題。這一發明,轟動了當時的中國計算機界。接着,慈雲桂帶領大家制定出了一整套對國產晶體管進行科學測試的方法和標準。他狠抓質量第一,強調嚴肅、嚴密、嚴格的三嚴作風,對每一晶體管都進行認真的測試和嚴格的篩選,製成插件和部件後還要層層把關測試。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在接連研製成功8位、20位運算器模型和主存模型之後才裝出40位字長的整機。1964年末,他們終於用國產半導體元器件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晶體管通用電子計算機:441B/I。1965年2月該機通過國家鑑定,連續運行268小時未發生任何故障,穩定性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1965年末又研製成功441B/Ⅱ型機。 1966年1月,慈雲桂率計算機代表團赴英國參觀學習,訪問了英國的計算機公司和國家物理實驗室,以及牛津,劍橋等大學,歷時8個多月,考察了幾十台晶體管計算機。慈雲桂又開始構思新的晶體管計算機體系結構和軟件系統。回國後正逢「文革」,他歷盡磨難,但出「牛棚」的第二天便拖着病弱不堪的身體來到實驗室指導大家設計。1970年初,441B/Ⅲ型計算機問世,這是中國第一台具有分時操作系統和匯編語言、FORTRAN語言及標準程序庫的計算機。 在研製441B系列機中,慈雲桂領導的研製組兩次榮立集體一等功。441B系列機在天津電子儀器廠共生產了100餘台,及時裝備到重點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平均使用10年以上,是中國60 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主流系列機型之一。某基地的441B/Ⅲ型機總運行時間達48000小時,出色地完成了許多重要任務。慈雲桂他們研製的計算機因而以技術先進和穩定可靠著稱。 二百萬次集成電路大型計算機問世 1965年,441B/I型機鑑定會剛剛結束,慈雲桂就提出了一個宏偉的目標:研製中國的集成電路計算機。這使他周圍的人,包括緊隨其左右的助手和弟子都連連感嘆:「實在跟不上慈教授的步伐!」原來,1964年4月7日,美國IBM公司宣布製成世界上最早的集成電路通用計算機IBM 360。它標誌着世界計算機開始進入第三代。慈雲桂決心縮小差距。1966年訪英期間,他就開始謀劃如何使集成電路通用計算機儘快上馬的問題。在「文革」中,他即使身處「牛棚」,依然沒有停止這個謀劃。1969年,一台集成電路專用計算機030在他領導的系裡打響了第一炮。 1969年11月4日,國家組織召開「遠望」號科學測量船中心處理機的方案論證會。當時仍帶着「重點審查對象」帽子的慈雲桂,在國防科委指名下才由專案組「護送」到北京開會。會前,專案組成員一再警告他:只准聽,不准表態!論證會上爭論激烈,中心問題是上晶體管還是上集成電路,每秒50萬次還是100萬次。不少人主張仍用晶體管,認為在目前條件下能搞50萬次就算很不錯了。此時,按捺不住要為國家發展獻策之心的慈雲桂不顧專案組給他設置的緊箍咒,即席詳盡地陳述了在「牛棚」里就精心謀劃的國產化、集成電路化、百萬次級、雙機系統的計算機方案。他對所勾畫的設計藍圖之先進性與可行性的旁徵博引和翔實的論據,又一次折服了與會同行。他的方案最終獲得了上級領導部門的批准,他也領受了試製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的艱巨任務。 慈雲桂一回到哈爾濱,就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專案組的人說他「心懷叵測」,也有人埋怨他「清白無辜還遭到隔離審查,何苦還自己找罪受」。更多的人則為他的健康和安危擔憂。然而,這一切都不能動搖慈雲桂的決心,因為他的心裡只有集成電路大型通用計算機!1970年春節剛過,他就帶領科研人員先後到全國幾十家工廠和科研所進行調研,又躲到上海市郊的一個小鎮上進行分析和設計,僅三個多月就完成了樣機的設計草圖。 1970年4月,百萬次級集成電路計算機研製任務正式下達。他到處求賢納士,一支科研隊伍很快地建立了起來。為了高質量地完成任務,他提出指令先行控制、超高速數據緩衝存儲、循環控制寄存器等一系列新技術,還構想了雙機系統、雙處理機系統等六種變結構工作體系。在研製工作正待鋪開之時,林彪的「一號命令」迫使學院主體於1970年秋從哈爾濱南遷長沙,改名為長沙工學院。計算機系借用市郊一座破舊的農校,「鴨宮」成了他們的實驗室,搬遷對研製工作造成的損失可想而知。在慈雲桂的帶領下,全系職工同心協力,研究工作迅速展開。在完善系統設計方案和展開邏輯設計的同時,他組織精幹力量派駐元件廠,幫助解決集成電路的質量問題,還組織軟件人員在441B/I型機上進行模擬,就各類典型數學問題對未來的集成電路計算機的性能進行了科學的論證。 1973年秋,在完成了各種模型機和全部生產圖紙之後,慈雲桂又帶領40多名科研人員開赴北京生產廠,工作和睡覺都擠在一間木板棚里,夏熱如蒸籠,冬寒似冰窟,前後達4年之久。他們頂住了「文革」中不斷襲來的各種干擾,堅持三嚴作風,進行測試和生產;1976年又遇到唐山大地震,他們堅守調機崗位。1977 年夏,一台百萬次級集成電路計算機151-3終於研製成功。1978 年10月,二百萬次集成電路大型通用計算機系統151-4在連續穩定運行169小時之後,通過了國家的鑑定和驗收,順利地裝上了遠望一號科學測量船。 151計算機在中國80年代首次向南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首次潛艇水下發射導彈以及第一顆試驗型廣播通信衛星的發射和定位中,出色地完成了計算測量任務,為中國航天戰線三大重點試驗的圓滿成功做出了重大貢獻。151-3/4型計算機獲國防科委科技成果一等獎,並與遠望號測量船一起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研製人員榮立集體一等功。 中國第一台銀河億次計算機系統通過國家鑑定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巨型計算機在國外初露其重要價值與鋒芒之時,就吸引了慈雲桂的注意力。1972年夏天,他應邀參加國防科委專門討論研製億次巨型機的會議,並受託起草向中央申請儘快開展億次機研製的報告。從此,他開始了研製每秒上億次的巨型計算機的技術準備。 1975年,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期間,慈雲桂帶領全國有關科技人員走遍大江南北,圍繞巨型機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後來由於發生「四人幫」發動的「批鄧聯張(愛萍)」等變故而被迫中止,但技術準備工作一直在默默地進行着。粉碎「四人幫」後,巨型機又提到了議事日程。1978年3月,鄧小平同志親自決斷,把研製巨型機的任務交給國防科委,張愛萍主任立下了「軍令狀」,並把這艱巨任務交給了慈雲桂和他所在的學校。1978年5月,以長沙工學院(一個月後改建為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為主,有全國20多個單位參與協作的進軍億次巨型機的大會戰正式拉開了帷幕,擔任億次機工程技術總指揮和總設計師的慈雲桂在總體方案論證會上當眾發出誓言:「現在我剛好60歲,就是豁出這條老命,也一定要把中國的巨型機搞出來。」自此,他帶領科研人員日夜兼程,開始了中國計算機史上的一次最為壯觀的戰役,也翻開了他人生中最為絢麗的一章。 為了確保億次機各項技術指標的全面實現,並立足於中國經努力後能夠達到的條件,在慈雲桂的主持下,從元器件的選取,體系結構的確立,部件的設計,工藝的實施,到軟件的開發,他們經過充分的科學論證與反覆的實驗,作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決斷,並先後攻克了100多道技術難關。 為積極跟蹤國際最新水平,他們不惜拋棄了辛苦好幾個月才完成的工作成果,重新設計了更為先進的總體方案;為彌補機器主頻的不足,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雙向量陣列的全流水化體系結構;為提高存儲器實際存取速度,在增加存儲通道的同時,提出了使訪問衝突大為減少的主存素數模方案;他們還選用高速動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器件(MOS)做主存,使億次機容量遠遠大於當時國外主流巨型機的容量(國外兩年後才使用MOS做主存);為避開液冷技術的困難,他們改用風冷,並為之設計了鍥形柱狀管道結構,進行等壓短風道送風;在印製底板的組裝中,他們採用先進的繞接技術;為使軟件系統充分發揮巨型機硬件的性能,他們提出了與國外主流巨型機軟件兼容的指導思想,並開創了並行操作系統、向量化編譯、多級診斷和並行算法等研究,進而在中國首先採用軟件工程方法,研製了多種軟件工具,完成了近200萬行結構化的程序設計任務。其中在理論上、技術上和工藝上達到國際水平者就有十來項。 為了保證億次機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慈雲桂帶領研製人員繼續發揚他們的老傳統:堅持三嚴作風,層層把好質量關。全機底板2.5萬條繞接線,12萬個繞接點,每個都檢查8遍以上;全機800多塊多層印刷板,每塊板上平均有5000個金屬化孔,全部都進行了孔壁檢查、孔導通測試和絕緣測試;全機600多塊插件板,每塊板上都有三四千個焊點,他們創造了200多萬個焊點無一虛焊的奇蹟。 1983年11月,由張愛萍將軍命名為「銀河」的億次計算機系統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順利通過國家鑑定,主機平均無故障時間長達441小時,遠遠超過鑑定大綱的要求,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銀河億次機的研製成功,打破了西方大國在超高性能計算機上對中國的封鎖,使中國躋身於世界巨型機的研製行列。它標誌着中國計算機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聶榮臻元帥寫來了熱情洋溢的賀信,張愛萍將軍寄來了賀詞,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方毅到會熱烈祝賀。慈雲桂也抑制不住幸福的淚水,他回顧往事,感慨萬千,不由得揮筆抒懷如下: 七律 銀河頌 銀河疑是九天來,妙算神機費剪裁。 躍馬橫刀多壯士,披星戴月育雄才。 1984年,銀河億次機榮獲中央軍委科技成果特等獎,被選為向國慶35周年獻禮的全國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因而榮立集體一等功,並被譽為「國防戰線上一支勇於進取,能打硬仗的先進集體」。慈雲桂受到軍委授予的個人二等功獎勵。 1992年11月,慈雲桂生前極為關懷和給予多方指導的中國第一台銀河-Ⅱ10億次並行巨型計算機系統問世。1993年,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被中央軍委授於「科技攻關先鋒」榮譽稱號。 銀河億次機和10億次機已經在石油勘探、能源開發、核物理研究、中長期天氣預報、飛行器設計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為中國「四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新一代計算機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隨着微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日趨成熟,國際上於80年代出現了一股研究智能化新一代計算機的熱潮。善於洞察國際新技術發展動向的慈雲桂認為,這種計算機具有類似人的聯想、推理、學習和解釋的能力,能夠比現有計算機更有效更聰明地求解各類複雜問題,更形象更自然地同人類進行聲圖文並茂的交互,必將對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產生巨大影響。為此,1982 年以來,他就把銳利的目光逐漸投向了新一代機。 20世紀80年代中期,作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主管計算機工作的專家和國防科大的教授,慈雲桂以極大的熱情,撰文寫稿,積極宣傳發展中國新一代機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並多次向有關部門建議儘快組織精幹力量開展智能化新一代機的研究。同時,他身體力行,親自組織中青年教師和博士生率先在邏輯程序的並行與串行執行機制、數據流機、知識表示模型和知識庫機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共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三項,並先後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有2篇在國際會議上獲優秀論文獎。在中國計算機學會,他負責籌建了新一代機專業組,並成功地主持了一次新一代計算機系統的國際會議。

慈雲桂 80年代後期,他抓緊時間著書立說,先後出版了三部英文專著,系統地闡述了他和他的同事們、學生們在智能化新一代機和巨型機等領域所取得的重要學術成就。其中,在荷蘭出版的《新一代計算機前沿研究》(New Generation Computing:Recent Research)被出版社的專家評審委員會一致評為一部高水平的科學專著。三部專著中關於串行和並行邏輯推理機體系結構,並行執行模型PSOF以及同步數據流系統結構等的論述,受到了國內外同行學者的高度重視。 1990年,慈雲桂與阿姆斯特丹大學赫茲伯格(L.O.Hertzberger)教授合作為荷蘭未來計算機系統FGCS雜誌主編了一期專集,收集了中國作者的論文13篇。他還應邀作為美國第二屆人工智能工具國際會議(TAI′90)的程序委員會委員,對中國學者的論文進行了認真的組織和嚴格的評審。這些活動,進一步推進了中國新一代機和巨型機的學術研究,也提高了中國新一代機研究的國際聲譽。 1990年7月16日深夜,當慈雲桂正在對即將出席美國國際會議的中國學者的論文逐篇精心審閱的時候,他突然昏迷了。5天以後,他那顆拼搏不止的心臟終於停止了跳動。 1990年8月24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了降重的慈雲桂遺體告別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聶榮臻、劉華清、張愛萍等送了花圈,宋健、錢學森等參加了告別儀式。 1990年10月,在華盛頓召開的人工智能工具國際會議上,第一項議程臨時改為:向世界著名的中國計算機科學家慈雲桂教授肅立默哀。 慈雲桂是中國計算機界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國防科技大學為紀念慈雲桂的業績於1995年設立了「慈雲桂計算機科技獎金」,他開創的團結、獻身、求實、創新的銀河精神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2]


人物綜述 編輯 主要論著 1 Ci Yungui. Research on Frontiers in Computing. Be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1989. 2 Ci Yungui,Xu Jiafu,L. O. Hertzberger and Shi Zhongzhi. New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Amsterdam: Int'1 Academic Publishers. 1989. 3 Ci Yungui·Zhang Chenxi and Sun Chengzheng. New Generation Computing: Recent Research. Amsterdam: North-Holland Elsevier Science Pubishers. 1990. 4 Ci Yungui and Sun Chengzheng. New Generation Computing,special issue for FGCS. Amsterdam: North-Holland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1990,5(1). 5 Ci Yungui and Yang Xiaodong. An analysis of a new memory system for conflict-free access. Scientia Sinica(Series A),1983,26(2):205—213(Proc. ICPP. pp. 318-324,1981). 6 Ci Yungui,Yang Ziaodong and Wang Bingshan. A fast division technique for constant divisors 2m (2n±1). Scientia Sinica(Series A) 1984,27(9):984—989. 7 Ci Yungui. The OR-forest—based computation model and computer architecture for parallel execution of logic programs. see: Proc. of Int'l Conf. on New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1989. pp. 201—209. 8 Ci Yungui and Sun Chengzheng. Parallel execution of logic programs in the framework of OR—forest. see:Proc. of 1987 Fall Joint Conf.on Computers. 1987,pp. 586—593, 9 慈雲桂主編.計算機系統結構與硬件.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學與計算機.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10 慈雲桂.巨型計算機.見: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學與計算機.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11 慈雲桂.周興銘.計算機系統.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學與計算機.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12 慈雲桂,吳泉源.新一代計算機系統.見: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學與計算機.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13 L. O. Hertzberger and Ci Yungui (eds.). FGCS. Amsterdam: North-Holland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90(6). 14 Liu Guizhong and Ci Yungui. Architecture of the synchronous dataflow system SDS-1. J. of Compt. Sci. and Tech.,1986,1 (1) : 19—25 15 Chen Haibo and Ci Yungui. Optimization for the parallel execution of Non—Do loops under leading iteration model. J. of Compt. Sci. and Tech.,1988,3(4) : 263—272. 16 Zhang Chenxi and Ci Yungui. Designing the Architecture of A Prolog Machine. Scientia Sinica (Series A),1989,32 (10):1237—1250.


人物評價 編輯 他是中國計算機界的一代宗師,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系、計算機研究所的創始人。慈雲桂院士從研製電子管計算機開始,繼而到晶體管計算機、集成電路計算機,又從一般大型機到「銀河」億次巨型機,他始終活躍在中國計算機科學技術與國防建設的最前沿。他與同事們共同奮戰的經歷就是一部中國計算機發展史的光輝篇章。 [3] 參考資料 1.

國防科大紀念慈雲桂教授誕辰95周年 .紅網.2012-04-06[引用日期2015-07-21] 2.

中國巨型機之父——慈雲桂院士 .安慶黨史網[引用日期201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