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慈德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慈德寺《唐書·地理志》記載,武功慶善宮,後為慈德寺,位於武功縣南十八里,神堯(李淵)之舊第也,太宗降臨之所,南臨渭水。武德元年(618)建武功宮,六年(623)改慶善宮。貞觀六年(632)太宗臨幸宴群臣,後廢為慈德寺。慶善宮既是李淵在武功三處宅第之一,又是李世民誕生之所,曾經多次毀廢,又多次重修。而其名稱也經歷過慶善宮——慈德寺——崇教禪院——恩義寺等多次變換,而以慶善宮為基本的稱謂。

中文名 慈德寺

前 身慶善宮

典 籍 《唐書·地理志》《長安志》

典 故 雁塔晨鐘出武功

建立時間 618

地理位置 武功縣

概況簡介

據康對山《武功縣誌》「慶善宮」條:「在川口東南,今沒於渭(水)」。孫景烈註:慈德寺「在今城南立節村」[1] 。俗稱恩義寺,實際是一室兩名。今大莊鄉北立節村舊遺一方石,在一村民房階下,習稱「臥龍石」,傳雲竇後曾置太宗於此石上,故名。立節村原稱古竇村,是李世民母親竇太后的居住地。

歷史傳承

物以人貴。荒涼的院落,破舊的茅草房,陰暗的地下窯洞,隨着李淵李世民的發跡,故居聖神了起來。唐有天下時,李淵即位當年將渭濱此座武功舊宅翻修,取名「武功宮」。《冊府元龜》說:「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十月,以武功舊宅為武功宮。」熙寧《長安志》則說:「武德元年(618),建武功宮。」————不僅尊貴其名為「宮」,而且進行了改建。其中,新建的披香殿極盡豪華。武德六年(623),李淵改「武功宮」為「慶善宮」。貞觀六年(632),李世民為報答母親養育的劬勞,緊鄰其南,修建了一座寺廟——慈德寺,宮、寺一體,相宜得彰。在故居升格為「宮」後,即依宮規進行管理。據《新唐書·百官三》:「京都諸宮苑設總監,各一人,從五品下,掌苑內宮館、園地、禽魚、果木。」2002年3月27日楊陵出土《大唐慶善宮大監樊方墓碑》一塊。墓主樊方歿於武德四年正月,貞觀廿三年(649)立碑。從墓志銘並序看,墓主樊方在隋末為李氏打江山的戰爭中,軍功卓著,武德元年,授開府儀同三司。後又授金紫光祿大夫。武德二年(619),授慶善宮大監。唐代下州刺史為正四品下,京畿縣令為正六品上。宮苑總監的品級從五品下,高於縣令,低於州刺史。樊方任慶善宮大監在武德二至四年(619-621)間。他任總監時,此處尚稱「武功宮」,不稱「慶善宮」;碑為二十多年後所建,所稱「慶善宮」者,應系循時而稱者,他是慶善宮的首任總監。據《舊唐書·職官一》:「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所謂「金紫光祿大夫」,指光祿大夫加黃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綬帶。本來,貴人、夫人、貴嬪,稱三夫人,皆金章紫綬。光祿大夫得金章紫綬的代用品者,亦稱「金紫光祿大夫」。樊方從因軍功昭著、「開府儀同三司」的「從一品」高官而就任「從五品下」的慶善宮總監,應是朝廷對高齡體弱官員的照顧性安置;他在這裡,也確實享了兩年清福,以66歲在崗而歿,時為武德四年(621)正月。他是現在唯一知道的慶善宮的主管官員。歲月滄桑。李世民在其中度過了整個青少年時代的慶善宮,在其後一千四百多年來的歷史中,由於天災人禍,曾經多次毀廢,又多次重修。有史料可考的新建與重建,共有八次。而其名稱,也經歷過慶善宮——慈德寺——崇教禪院——恩義寺等多次變換,而以慶善宮為基本的稱謂。

屢次遷址

興元元年(784),唐政府軍與朱泚叛軍在慶善宮所在的漆、渭交匯處交戰。戰爭規模甚大:叛軍萬人全軍覆滅,叛將韓雯僅以身免。元和八年(813)、十一年(816),渭河兩次泛濫,水勢洶湧。長安渭水河橋兩次被衝垮。慈德寺一遭戰亂、兩遭水災終毀。宣宗大中時期(847-859),慈德寺原地重修。這是繼前述貞觀年間兩次擴建之後世民故居的第三次建設。重建後之慈德寺,設有繼明佛堂,堂院立有石碑。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渭水又一次暴漲,建於河畔的慈德寺再次被淹,遷建於其東不遠處、世民母親的娘家——竇村(後改名立節村)。其後,渭水消退,慈德寺在原地再次重建。這是世民故居的第四次建設。此次重建,修有一座「(高)聳白雲外」之佛塔。天聖年間(1023-1032),西北邊防名將種世衡在寺內立碑,上刻世民《幸慶善宮》詩二首。嘉佑六年至治平元年(1061-1064),宋代大家蘇軾(號東坡居士)在陝西鳳翔府任簽判,其間,曾游慈德寺,為留墨跡。元人有詩紀其事:昔時高祖宅,今日梵王宮。塔聳白雲外,僧行綠樹中。真容唐列聖,墨跡宋坡公。半日休心處,烹茶話祖風。(這裡,過去曾是唐高祖李淵的住宅,如今成了供奉佛祖的慈德寺。高高的佛塔聳立於白雲之上;綠樹叢中,僧人來來往往。大堂里供奉着大唐列祖的畫像,保存有宋代著名文人蘇軾墨寶。我心態寧靜地在此休息了大半天,品着茶,同人們敘說着祖先的種種往事。)

視頻

相約兩富兩美——回望慈德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