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慢性結石性膽囊炎

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圖片連接圖片來源於

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在不同部位的膽石,其形態、大小和成分等一般都有明顯的差別,因此其形成的機制也是不同的,而其臨床症狀和病理表現也將因人而異。60%的病人無明顯臨床表現,於查體或行上腹部其他手術而被發現。當結石嵌頓引起膽囊管梗阻時,常表現為右上腹脹悶不適,類似慢性胃炎症狀,但服用治療胃炎藥物無效,病人多厭油膩食物;當病人於夜間臥床變換體位時,結石堵塞於膽囊管處暫時梗阻而發生右上腹和上腹疼痛,因此常有夜間腹痛。[1]

目錄

診斷

病史提問

  1. 膽囊內結石一般不產生膽絞痛的症狀,稱為靜止性結石,可有右上腹隱痛、反酸噯氣腹脹等消化不良的症狀,在攝取油膩食物後明顯,如伴有感染時可有急性膽囊炎的症狀。
  2. 膽囊管內結石可有膽絞痛的表現,突發性右上腹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重、向肩背部放散,伴噁心嘔吐等。問診要點詳見急慢性膽囊炎。

體檢發現

  1. 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可無陽性體徵,少數結石過大時可觸及膽囊
  2. 慢性結石性膽囊炎膽囊管內結石者,右上腹壓痛,Murphy征陽性,右上腹可觸及腫大的膽囊、有壓痛,如出現膽囊穿孔可有全腹壓痛、反跳痛、肌緊張等急性腹膜炎的體徵。部分病人可出現黃疸。

實驗室檢查

詳見急慢性膽囊炎。如出現膽囊穿孔時,腹部平片可見隔下游離氣體等。

鑑別

詳見急慢性膽囊炎。

危害

  1. 直腸息肉癌:直腸息肉多數沒有症狀,大多數患者是在常規的結腸鏡檢查時發現的,大多數息肉見於40歲以上成人,尤其是成年男性。
  2. 腸息肉:結腸炎超過五年,腸道潰瘍面在炎症的長期刺激下輕易異常增生,引發腸息肉。
  3. 結腸癌:約5%病例發生癌變,多見於病變累及全結腸,幼年起病和病史超過10年者。
  4. 腸穿孔:多為中毒性腸擴張的併發症,也可出現嚴重型,多發生於左半結腸,皮質激素的應用被認為是腸穿孔的一個危險因素。

治療措施

慢性結石性膽囊炎以右上腹不適、疼痛為主要症狀的膽結石症,是一種中老年常見疾病。隨着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也隨之增高,由於對結石形成和存在的部位不同,臨床上常分為膽囊結石、膽管結石和肝膽管結石,這些部位的結石常與膽道感染同時存在,並互為因果,如何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重要的是通過臨床診斷和物理檢查充分了解病情,做出準確的診斷,確定膽石存在的部位、大小及數量,而後針對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2]

臨床上治療膽石症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手術治療,切除病變的膽囊,取出結石,另一種是非手術療法,即採取中西醫對症治療、體外震波碎石、溶石等療法,兩種療法各有利弊。

手術療法是治療膽石症的重要方法,但必須嚴格掌握手術指征,當膽石症患者臨床上出現嚴重的梗阻、感染和黃疸,發生中毒性休克及肝臟併發症,或是膽道梗阻,感染長期反覆發作,經過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另外,有些病人膽囊結石較大,症狀發作頻繁,或是膽管因結石反覆感染,懷疑肝臟損害時,治療原則是儘早手術清除結石,切除病變的膽囊。

非手術治療的手段很多,諸如中藥、針灸、口服溶石藥物,體外震波碎石等等,以金錢草茵陳大黃等中藥組成的排石湯及通過耳針刺激膽汁分泌和調整膽道的舒縮活動,在一部分病人中取得了排石效果,但這種方法還不能使多數病人排淨結石,如果結石較大,質地堅硬,排出就很困難,在膽囊內的結石由於膽囊管纖細,排石效果也不理想,因此臨床醫生認為膽管結石直徑大於1.5厘米,膽囊結石大於0.5厘米,一般不適合非手術治療。

關於服藥溶化結石的療法國內外不少學者正深入研究,國外曾用口服熊去氧膽酸,在一部分病人中取得了溶解膽固醇結石的效果,因此這種藥物曾名噪一時,但從臨床觀測其效果來看,該藥服用周期長,副作用明顯,有腹瀉、肝功能受損等不良反應,而且臨床治療有效率僅20%左右,因此,就目前而言,溶石療法還缺乏理想的藥物。[3]

症狀

膽囊炎是由細菌感染、化學刺激、胭囊結石等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分為急性、慢性兩種。此病的早期徵象如下:

慢性結石性膽囊炎發作時,多數病人有右上腹或中上腹部疼痛,可向右下戶胛下區放射,常為持續性脹痛,少數病人僅有腹脹或右上腹不適,如伴梗阻可有陣發性絞痛。[4]

病人可有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者可嘔出膽汁。

急性膽囊炎時可有發熱寒戰等症狀,嚴重時出現黃疸慢性膽囊炎則發熱、黃疽少見。

腹部檢查可見右上腹輕度膨隆,腹式呼吸受限,右肋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Mulph's征陽性,朋囊增大時,右上腹可捫及囊性包塊。

如有全腹壓痛腹肌緊張,則應考慮膽囊穿孔或並發急性腹膜炎

視頻

膽囊結石與膽囊炎有什麼關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