懝(拼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懝 拼音ài yì nǐ 注音ㄞˋ 一ˋ ㄋ一ˇ 簡體部首忄部部外筆畫14畫總筆畫17畫 繁體部首心部 五筆NXTH倉頡PPKO鄭碼URXI四角97081結構左右統一碼61DD筆順丶丶丨ノフノ一一ノ丶フ丶フ丨一ノ丶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懝ài(ㄞˋ) ⒈ 痴呆。 ⒉ 惶恐。 ⒊ 中止。
其他字義
懝yì(一ˋ) ⒈ 有見識,懂事。
其他字義
懝nǐ(ㄋ一ˇ) ⒈ 古同「擬」。
統一碼
懝字UNICODE編碼U+61DD,10進制: 25053,UTF-32: 000061DD,UTF-8: E6 87 9D。 懝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異體字
㘈 擬
康熙字典
懝【卯集上】【心部】 康熙筆畫:18畫,部外筆畫:14畫 《唐韻》五漑切《集韻》牛代切,音礙。《說文》駭也。一曰惶也。或書作。 又《集韻》偶起切。度也。本作擬,或從心。 又《廣韻》魚力切《集韻》鄂力切。《說文》小兒有知也。本作㘈,或從心。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懝【卷十】【心部】 騃也。從心從疑,疑亦聲。一曰惶也。五漑切
說文解字注
(懝)騃也。騃本訓馬行㑶㑶。引申爲疑立之狀。又引申之、則方言曰癡、騃也。懝騃卽方言之癡騃。疒部曰。癡、不慧也。從心疑。會意。疑亦聲。五漑切。一部。一曰惶也。惶者、恐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