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成頭山上觀滄海(史光榮)

成頭山上觀滄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成頭山上觀滄海》中國當代作家史光榮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成頭山上觀滄海

向東,再向東,一路向東,便到了膠東半島的威海。

威海當然要看海。在帶有海字的地方看海,總有點踏實的感覺,就像到了我們垣曲看山,總要奔歷山而去。

聽說我們慕名而來要到海邊去看海,當地的朋友便推薦我們去成頭山一游。一聽說是山,便條件反射般地問海拔多高,面積有多大,因為我們整天生活在枯燥的大山里,什麼樣的山都不稱奇了。

朋友介紹說成頭山是成山山脈的最東端,海拔200米,東西長2000餘米,面積2.5平方公里,三面環海,是中國陸海接壤處的最東邊。

說實話,這樣的山要是放在我們垣曲,根本就不敢稱山,我們的歷山頂峰海拔是2358米,是晉南最高的山,海拔176米的馬灣,是山西的最低點,己淹沒在黃河小浪底水庫的水面之下。但這座山放置在陸海相接的最東面,距南北國際主航線僅5海里,距韓國直線距離94海里,是在海岸線上最先看到太陽升起的地方,是俯瞰福如東海的制高點。

成頭山還有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別名,叫天盡頭。史書記載,公元前219年和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曾兩度巡視成頭山,並令宰相李斯手書「天盡頭」石牌,聳立山頭,現仍留秦橋遺址、射鮫台及全國唯一的始皇廟,供奉着多位仙靈,漢武帝劉徹也曾到此巡視,俯瞰遼闊海面,且作赤雁歌,指點江山。 沿着濱海大道,一路東去。

滄海桑田。一邊是蔚藍色的大海,浩瀚碧藍,波濤洶湧,一眼望不到盡頭,另一邊則是網格化的海岸觀光農田,鬱鬱蔥蔥,一片碧翠。大道兩旁,是清一色的風力發電塔架,每隔幾百米,都會聳立一架,巨大的風葉隨着海風,穩定的旋着、轉着,有大海就有海風,有海風就能發電,這是大海奉獻人類的又一附屬產品。

邊行邊欣賞着海面的美景,車很快就到了成頭山。這是西霞村集全村之力自行打造的4A級國家名勝風景區,索道攬車,掠過海平面,在山頭間架設,為了零距離觸摸大海,感受那海天一色的波瀾壯闊,遂選擇了鄰海小道。

沿着福橋畫廊台階,只需幾百碎步,就到了海平面的標高。

彎下身來,伸手就可觸摸到凜冽的海水,這裡沒有沙灘,沒有潮漲潮落的灘涂,只有那陡峭的山壁,直插大海,巍峨聳立,巋然不動,任憑那洶湧的海水無情的衝擊海蝕,波瀾的浪花反濺四處。

這裡是最純粹的海,最蔚藍的水,沒有漂浮一點點雜物,沒有一絲絲混濁。清澈見底,真的是清得醉人,藍得沁心。坐在海邊,用手掬着海水,十分靜謐,連遊人的心靈在這裡都得到洗滌和淨化。

人常說: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南山在何處,尚不得知,但在成頭山上俯瞰東海,真是國海之東端,福水之源頭,卻是毫無舛也,又稱中國的好望角,起名「好運角」,在這裡,可看到日出東海的第一縷陽光,當眩目的太陽從遙遠的東海面冉冉升起的時候,碧藍的海水一定會被暖洋洋的光線,襯托並渲染得金光燦燦。

海陸相接處還有一方小島,小島不大,長寬百十米的樣子,凸伸在海水深處。扶着鐵鏈攀登過去,突感海風狂增,衣襟被風扯起,像刀子一般的寒風在骨骼間穿過,長發颳得像橫長的一般,在小島上擠滿了年輕的遊客,拍照留念的更是排成了長隊,島沿上的兩塊巨石上分別雕刻着「同心永固」、「盟誓台」幾個鮮紅的大字,方方正正,鮮艷奪目,表達海枯石爛,心永不變的愛的誓言。

沿着緩緩而上的台階,拾級而上,臨海坡體上依次建有東海龍宮、日主祠、幸運殿等人文景觀,供奉着王母娘娘等,還有一大片來自內陸的荷花,碧綠闊圓,繁花似錦。登上成頭山頂,一尊尊海神鵰塑,依山而塑,雖依舊是凶神惡煞般模樣,但忠於職守,依舊是手持刀叉,注視着遙遠的海面,怒目靜候,確保一方平安。

海神背後,依山建有高聳的「祁運台」,修有祠堂廟宇,也有自稱的高人在旁邊點撥,只要你虔誠的面向東面大海,許下宿願,則心誠則靈,祝福遊人時來運轉,福壽連連。

成山頭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自三國開始,兵事不斷,甲午黃海海戰就發生在這裡,北洋水師愛國將領鄧世昌殉難於此。山頂上的燈塔則歷史悠久,1821年就用木杆懸掛油燈為過往行船指路引航,1863年擴建成花崗岩烽火台,燈光射程可達30海里,解放後則改進成先進的航標指示器,指引着頻繁過往的國際船舶前進的航向。

成頭山,就是一座新世紀的燈塔,也是一座心靈的航標,屹立在祖國的東方。

向東,再向東,沐浴着東方的太陽。「敢與鄰國鄰區比高低」,這是胡耀邦的題詞,也是我們心底由衷發出的心聲。

俯瞰滄海遍際流。200米高的成頭山,在心中頓覺高大起來,巍峨起來,歷經浪蝕風侵而屹立,方顯英雄本色。 [1]

作者簡介

史光榮 ,男,1965年2月出生於山西省垣曲縣,畢業於山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