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美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成美橋 |
---|
|
成美橋是臺北市一座橫跨基隆河南北兩岸的橋樑。
目錄
簡介
- 成美橋向南主要連接基隆河南岸的松山區及南港區,另一端則為內湖區,是市區通往內湖科技園區的重要橋梁。
- 成美橋屬於台北市內逾三十年以上的老舊橋梁,因此,市政府編列經費予以維修補強,以延長其使用年限及耐震度。[1]
- 成美橋於上、下班時間常常形成嚴重壅塞,每每成為市政交通的檢討要點,故計畫將其拓寬,但困難度頗高[2]。
亞洲新地標-基隆河中山橋至成美橋段河道整治地區
一、辦理期間
民國 79 年 1 月-民國 93 年 7 月
二、坐落位置
本案區段徵收範圍東至成美橋,西至中山橋,南至玉成堤防、塔悠路擋水牆、高速公路路堤及松山堤防,北至大直堤防及民國 67 年間公告之內湖堤線。
三、辦理面積: 555.1254 公頃
四、取得公共設施用地面積: 427.5395 公頃
五、取得建築用地面積: 127.5859 公頃
六、區段徵收前概況
(一) 本市近一、二十餘年來都市發展逐漸轉向東區,使貫穿其間之基隆河岸土地利用益趨殷切。基隆河流經本市全長約 37 公里,其河道自中山橋至成美橋段長約 13.7 公里,由於受潮汐影響,河道蜿蜒曲折、流況不佳,洪水無法順暢宣洩,亟須積極辦理河川整治。
(二) 本區內除現有河道外,原來大部分為受限於水利法無法修建、改建之老舊建築,作為違章之工廠與住宅使用,另部分作為遊憩使用,其餘為空地,棄置廢土、垃圾等,生活環境品質低劣。
七、工作進度
(一)都市計畫 本府81年5月19日府工都字第81030112號公告發布實施「配合基隆河(中山橋至成美橋段)整治計畫擬(修)訂主要計畫案」及83年6月1日府都二字第83027894公告「擬訂基隆河(中山橋至成美橋段)附近地區細部計畫暨配合修訂主要計畫案」。
(二)區段徵收公告 本府地政處以81年10月15日北市地五字第32922號公告區段徵收私有土地,嗣補辦區段徵收地區分別以83年1月6日北市地五字第44533號、85年5月15日北市地五字第85115831號公告區段徵收私有土地。
(三)補償情形 地價補償費:本府地政處以81年11月21日北市地五字第38949號函通知土地所有權人於81年11月26日起至81年11月28日止,於台北市銀行建成分行(現台北富邦銀行)地下室發放地價補償費。
抵價地分配:領回抵價地土地所有權人共4,267人,領回可建築土地面積計121.35公頃,並於86、87年間陸續辦理抵價地點交作業。
(四)安置作業 本區段徵收區內南北二側劃設2處專案國(住)宅用地(基河國宅第一期、第二期),計安置拆遷戶2,509戶。
(五)剩餘可建築土地處理 本區段徵收區剩餘可供原土地所有權人優先買回及公開標售土地計17筆(3.36公頃),其中原土地所有權人優先買回土地計16筆(3.04公頃),餘1筆(0.32公頃)已於93年10月公開標售完竣。
(六)財務結算 本府於93年函送工作成果報告書至內政部備查。
八、區段徵收效益
(一) 順利完成內湖堤防之施築,使基隆河得以構成完整之防洪體系,提高沿岸防洪保護程度。併同河川地之綠美化工程,除可創造優質之河岸景觀更能增加市民休閒遊憩場所,並利爾後河川管理。
(二) 區內土地依都市計畫開發為適當之商業、住宅、工業用地,引進商機並規劃高科技產業進駐,促進都市發展並達地盡其利、地利共享之目標,並確實改善居民之生活環境品質。
(三) 配合麥帥路通往天母之快速道路系統,於計畫範圍內興築堤後快速道路,聯通南港經貿園區,有效紓解天母、士林、北投、內湖、南港等地區與市區間主要交通幹道負荷。
(四) 區內土地整體開發,提高利用價值,並帶動毗鄰的內湖科技園區的發展,由原先的內湖輕工業區進而放寬土地使用項目,引進高科技產業進駐,形塑為高科技產業國際平台。除地主可享受開發所帶來之利益外,本府亦可因地區之開發與繁榮而得到適當之稅收,創造雙贏之局面。
(五) 順利完成國建六年計畫中基隆河整治計畫,並建立土地開發模式,有助於爾後政府興辦公共事業用地之取得,並增進民眾對政府之信心。
九、主要建設
新河道闢築、堤防加高及新築、河岸及橋樑保護工程、河川地整地、舊河道回填、抽水站、衛生下水道、道路、公園綠地、學校、捷運站、抽水站、污水處理廠、派出所、消防隊。[3]
相鄰道路
基隆河主要橋樑 | |||
---|---|---|---|
北行道路 | 基隆河 | 南行道路 | |
內湖區舊宗路 |
成美橋 往 ←內湖區 南港區→ |
南港區東新街 |
影片
參考文獻
- ↑ 北市11座耐震力弱橋梁 兩年內補強
- ↑ 成美橋拓寬 民宅徵收難避開
- ↑ 亞洲新地標-基隆河中山橋至成美橋段河道整治地區,台北市政府地政局土地開發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