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成語:不為五斗米折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不為五斗米折腰

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bú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意思是比喻為人不庸俗,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1] 中文名 不為五斗米折腰 拼 音 bú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外文名 be of moral integrity 用 法 複句式作謂語分句形容人有骨氣近義詞不為斗米折腰,不吃嗟來之食反義詞趨炎附勢,阿諛奉承.

解釋

五斗米:五斗米道。 [2] 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比喻為人庸俗,沒有骨氣,為利祿所動。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 複句式;作謂語,分句;形容人有骨氣 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稱張天師道,是東漢末張陵創立的,因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稱之。

例子

古人~,這個助教官兒,也不是我終身養老之事。(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五)

近義詞

不為斗米折腰 不吃嗟來之食

反義詞

趨炎附勢 阿諛奉承

出處

晉書·陶潛傳》:「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原文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 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 [3]

由來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時,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縣

辨析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陶淵明東晉後期的大詩人、文學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開國功臣;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但到了東晉末期,朝政日益腐敗,官場黑暗。陶淵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貧困、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讀書作詩。他關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騫翮(he音同合思遠翥 (zhù)」的志向,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出任江州祭酒。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就辭職回家了,隨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 後來,他陸續做過一些官職,但由於淡泊功名,為官清正,不願與腐敗官場同流合污,而過着時隱時仕的生活。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遠近聞名,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去必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縣吏說:「當束帶迎之。」就是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說完,掛冠而去,辭職歸鄉。此後,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躬耕隴畝。 陶淵明妻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守節,「夫耕於前妻鋤於後」, 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儘管生活貧困,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他對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堅拒不受。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榮華富貴,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氣節為代價,於是他選擇了艱苦但寧靜而自由的田園生活有失必有得陶淵明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具有獨特風格並流傳百世的詩文。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和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他的一生,充滿了對人生真諦的渴望與追求。他的詩歌如《飲酒》、《雜詩》等,質樸無華,清麗自然寓絢於素韻味雋永,或者詠史抒懷關心時局,或者充滿「性本愛丘山」的生活志趣。他的辭賦如《歸去來兮辭》,表達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他的散文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表現了返樸歸真、高遠脫俗的意境,對美好未來充滿了嚮往。後人有「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之譽。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更是勉勵後人以天下蒼生為重,以節義貞操為重,折腰時心已愧,不趨炎附勢,保持善良純真的本性,不為世上任何名利浮華所改變。如松的品格,堅忍不拔,不屈不饒,迎接一切艱難困苦。

歷史評價

陶淵明去世後,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下《陶徵士誄》,給了他一個「靖節」的諡號。顏延之在誄文中褒揚了陶淵明一生的品格和氣節,但對他的文學成就,卻沒有充分肯定。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後幾十年裡,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認。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重視,愛不釋手。蕭統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作傳。《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專集第一部,意義十分重大。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讚「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時期,陶淵明的文學地位,雖得不到應有的肯定,但他的詩文作品,流傳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 隋唐時期,有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文,對陶淵明的評價越來越高。初唐王績是位田園詩人,他像陶淵明一樣,多次退隱田園,以琴酒自娛。 唐朝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對陶淵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歸漢南寄京邑舊遊》中寫道: 賞讀《高士傳》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園趣, 自謂羲皇人。 李白戲贈鄭溧陽》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 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 李白那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思想,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杜甫奉寄河南韋尹丈人》 有客傳河尹,逢人問孔融。 青囊仍隱逸,章甫尚西東。 鼎石分門戶,詞場繼國風。 尊榮瞻地絕,疏放憶途窮。 濁酒尋陶令,丹砂訪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滿飛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術空。 謬慚知薊子,真怯笑揚雄。 盤錯神明懼,謳歌德義豐。 屍鄉餘土室,誰話祝雞翁? 白居易訪陶公舊宅》 詩中先用「塵垢不污玉靈鳳不啄腥」,頌揚陶淵明高尚的人格: 垢塵不污玉,靈鳳不啄膻。 嗚呼陶靖節,生彼晉宋間。 心實有所守,口終不能言。 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陽山。 夷齊各一身,窮餓未為難。 先生有五男,與之同饑寒。 腸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 連征竟不起,斯可謂真賢。 我生君之後,相去五百年。 每讀五柳傳,目想心拳拳。 昔常詠遺風,著為十六篇。 今來訪故宅,森若君在前。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 慕君遺容利,老死此丘園。 柴桑古村落,栗里舊山川。 不見籬下菊,但余墟中煙。 子孫雖無聞,族氏猶未遷。 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效陶潛體十六首》 先生去我久,紙墨有遺文。 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 我從老大來,竊慕其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國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白居易的這首詩就說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兩宋時期,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確定。歐陽修盛讚歸去來兮辭》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歐陽修還說:「吾愛陶淵明,愛酒又愛閒」。北宋王安石曾說過,陶淵明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然則淵明趨向不群,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個而已」。 蘇軾在《與蘇轍書》中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蘇東坡把陶詩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八個字,概括陶詩的藝術風格,還是很準確的。蘇東坡一生把陶淵明當成良師益友,不但愛好其詩,更仰慕他的為人。他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人貴真,詩亦貴真,詩真乃由人真而來,這就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晚年蘇軾在《與蘇轍書》中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 「居高聲自遠」,由於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在北宋文壇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極力推崇陶淵明,對進一步確定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無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為知己。在《水龍吟》詞中說:「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辛棄疾留下的詞作626首,其中吟詠、提及、明引、暗引陶詩陶文的有60首,幾乎每10首詞中就有一首與陶淵明有關。辛棄疾在《念奴嬌》中稱:「須信採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了陶淵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評價。 元朝明朝清朝,直至現代,沿襲了兩宋對陶淵明的崇高評價。 魯迅先生曾說過,「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梁啓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着他笑」。確如其言,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陶淵明的不朽詩篇,陶淵明的偉大人品,影響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辛棄疾等幾代文人的思想和創作。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陶淵明的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語言,看似質樸,實則奇麗。在平淡醇美的詩句中,蘊含着熾熱的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是田園詩的精品或極品。其中《少無適俗韻》,編在中學生的語文課本中。詩的抒情沁人心脾;詩的寫景,豁人耳目。讀過後叫人終生難忘。什麼時候讀,都是一種美的享受。 作為身處晉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常與廬山中的釋道交往,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們之間在思想上卻未必志同道合。仔細研讀過陶詩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淵明是個外表恬淡靜穆,而內心熱情濟世的無神論者。他少年時曾胸懷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但在出仕了一個時期以後,現實使他感到失望,他不願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選擇了一條退隱歸耕的道路。 這時他又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因為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的田園生活,並且親自參加了勞動,與勞動人民有了接觸,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啟發,因而在崇尚駢儷陳舊文風的晉代,能創造出有獨物風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從少年時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時的「猛志固常在」,始終對世事沒有淡忘。他傳世的名篇《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如同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友好相處、沒有種種現實中的紛擾與貧困的「怡然有餘樂」社會的憧憬。就是他的隱居與飲酒,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對當時黑暗統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滿和反抗的意義在內。 當然,陶淵明畢竟是一個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許多安貧樂道、及時行樂、避世消極的東西。但後世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和選家出於自己的階級偏愛,多着重欣賞和讚揚他這方面的特點,認為這才是陶淵明詩文的精華所在。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