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與小園(李青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與小園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我與小園》中國當代作家李青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與小園

當小城嘹亮地吹響創衛的號角時,小園迎來了生命中的第二個春天。挖掘機、攪拌機、壓路機發出的聲音匯成了一首歡快的交響樂,頭戴安全帽,腳踏迷彩鞋的工人們在烈日下揮汗如雨。一道道堅固的大堤在湖岸砌起來了,一條條彎彎的彩虹步道修起來了,一株株觀賞的樹木栽起來了,經年的風雨侵蝕的土城牆滿臉滄桑,勤勞的工匠們在它的表層用青磚砌的齊齊整整,堅不可摧。如一位形容枯槁的老婦人做了一台整容手術,成就了她生命的一次逆生長。

小園栽種的春花在四月中旬依次開放,先是迎春,接着是桃花、櫻花,杏樹和海棠緊隨其後綻放,它們承擔着坐果的使命,耽擱不得。再之後開花的就是紫丁香了。當丁香釋放着濃郁的香氣,把小園熏成一座大大的香坊時,愛跳舞的人就聚集在小園的廣場了。統一的着裝,雅韻的旋律,曼妙的舞姿,每一個舞者都神采飛揚、激情四射。此時的玉帶湖漂蕩這謝落的榆錢兒,挨挨擠擠的在水中蕩來蕩去,好像在為小園的春天喝彩。

到了六七月,小園樹上的花兒大多退出了舞台,樹下的草本花卉爭着鬧着閃亮登場,園丁們栽培的牽牛花、萱草花、多頭菊等一樣千姿百態,我蹲伏在她們面前,與其相視,仿佛聽到了她們浪漫的花語。因白日忙碌,無暇賞荷,愛荷心切的我常在晚飯後靜立在荷塘前,微風輕拂着我的臉頰,也翻卷着塘中的荷葉,荷香遠溢,宿鳥幽鳴,令人心曠神怡。幾朵尚未綻開的荷花玉立在月光下,像幾支碩大的毛筆,黑黑的豎着,好像在期待着人們為小園書寫些什麼。

暑假的一個黃昏,我又一次來到小園,正沉浸在「山銜落日浸寒漪」的優美意境時,迎面走來一對極為般配的夫婦,他們踏着彎彎的彩虹步道悠然地前行,丈夫儀表堂堂,雪白的襯衫扎在寬鬆的長褲里,顯得格外整潔,妻子膚白貌美,夕陽親吻着她石榴紅的風衣,瀑布似的長髮隨風而舞。我猜想:他們應該是政府的公務員,可能有一位踔厲奮發的女兒,正在某所名校就讀,領了一大摞榮譽證書。不管我的想象是否屬實,但我喜歡這樣想,就算想象游離於宇宙之外,也沒有人管。

在小園,我還遇到一個外表和性格都相當古怪的人。他看上去年過花甲,頭頂光而閃亮,亮得幾乎能照出人影來。兩鬢和後腦的頭髮又卷又長,灑脫地披到寬闊的兩肩,一大把的絡腮鬍子倔強地生長着,像極了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他就住在我們小區附近,大冬天穿着短衣短褲進行晨練,根本不屑於世人詫異的目光。他還是小城書法界的翹楚,作品深愛人們的喜愛。在大眾視野里有點另類的人,大多有過人的才華。

又是一個周末的清晨,朝陽潑潑灑灑染紅了大地,習慣早起的我,正給纏綿病榻的母親洗頭髮。突然收到,兩位文友發來的信息約我去小園散步,久未相見,欣喜油然而生。安頓好母親後,興沖沖地跑下樓梯,直奔小園。陽光明媚處,她倆正與晨練的一位樸實的大媽談得正歡,我們彼此對視,粲然一笑,同耕耘於教壇,同醉心於文字。我們談人情冷暖,談世事滄桑,她們與我,正如我與小園,由素味平生到美麗相遇,彼此多了一份溫馨與牽念。

在小園一片狼藉之前,居民唯一的休閒之處是大園。大園在國道南側,傍河而建,綿延數里。但離居民區較遠,多有不便。那時,母親年逾古稀,精神矍鑠,行走自如,我常在周末挽着母親的手,謹慎地穿過國道去大園散步,人工湖畔、景觀步道、文化廣場……都曾留下我們的足跡。當時我想,若就近有一所園子該多好,母親自己也可以隨時遊玩散心。 一晃幾年過去,一所園子真正建在了家門口,而我的母親卻萎弱得不能下地了。初夏的一個上午,小園繁華夾道,熱情地迎接着八方來客,面對如此良辰美景,兒子把母親緩緩地背下樓,小心翼翼地放在輪椅上,我給母親系好安全帶,輕輕地推着她進入小園。走一陣,歇一陣,可再美的風景,母親沒有反應出一絲快樂與驚喜,她凹陷的眼睛已失去了往日的神采,變得暗淡無光。「媽頭暈,噁心,想吐」聲音弱弱的,是母親艱難發出的。我伏下身子一看,她臉色煞白,鼻尖滲出細密的汗珠,母親抑制不住,已經把早上喝的牛奶吐到衣襟上了。母親暈車了!我鼻子一陣發酸,原想重溫母女昔日的遊園夢,如今卻成了一種奢望,眼淚撲簌簌地流在了母親帽沿,手背。

雨後的一個秋夜,一彎明月嵌在深黛的夜空,周圍綴滿了快活的小星星。晚飯過後,兒子陪我走進了小園,園內空無一人。所有的花草靜靜地吮吸着清爽的空氣,陣陣蟬鳴使小園多了幾份熱鬧。我與兒子走到園門口的廣場。突然,兩人的腳下先後傳來「嘎嘣兒」一聲輕微的脆響。「踩着什麼了?」我們疑惑地看着對方,借着路燈昏黃的光,我們看到一些蠕動的小黑點,蹲下身子,打開手機的手電筒,「媽,是蝸牛,密密麻麻這麼多,我們剛才沒注意踩扁幾個,唉,多可憐的小生靈。」 「是的,他們也和我們一樣出來散步,有的卻遭到了不測。」「咱們把其他的捉到草叢里吧,要不再有人來,不小心又會把小蝸牛踩扁。」我們都沒有心情散步了,花很長時間把這些蝸牛轉移到安全地帶。每個人生於天地之間,就如同這蝸牛一樣,只是萬千生物中的一個星點而已,誰也無法預見自己的未來,唯有珍惜當下,善待周圍的一切,給世間多留一份美好,才活得有意義,有價值。

現在仔細想想:園子若是沒有改造,便不會受到這麼多遊人的青睞,就不會發生如此生動的故事,更不會有《我與小園》……

[1]

作者簡介

李青雲,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人。寧夏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