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荒野的滋養(支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我們需要荒野的滋養是中國當代作家支賢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們需要荒野的滋養
大自然的清景在我的心中一直有着一種涌動的勢力,這樣的一種發乎自然酷愛的情思,引領着我在這片土地上追尋。
荒野可養眼,恰似廉江市郊的這一片,默默記錄着從春到冬的每一輪風景。像唐人王維、孟浩然的絕句,境界閒逸溫和透着靜穆,寓穠麗於沖和淡泊中。
春夏午後的這片荒野,砂礫盡處安然藏着一個很大的湖,三五成群的野鳥在瓦藍的湖上休憩、盤旋、飛翔。我們倚着湖邊樹蔭下的石頭,看着平靜的水面泛起的一圈圈的漣漪,不知名的草兒任性地撩撥水面;水在我指間滑過,細膩清澈;陽光將橫攔綠水的枝幹影子投進水中,而水又將影子捧回水面;漫遊的薄雲在空中恣意飛揚。
岩下長滿了藤蔓,小草點綴在綠茵上頭。蜜蜂成群來翩舞,雜花紛然披陳於樹梢上。身邊,一朵小花在風中舞動,蝴蝶可是一出世就那麼挺拔,歡快,好像世界確是甜蜜可喜的。不遠處是一片綠地,空氣里瀰漫着熟透的草籽兒的氣息,蓊鬱的草叢一直延伸到地平線。
秋冬荒野的山丘,用冷眼,桀驁不馴地盯着我,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騎士。山石裸露,樹根裸露,樹根裹挾着山石,如巨蟒,直衝雲霄,勢不可擋。山腳下,幾隻山羊在礫石上奔跑,揚起沙塵。無邊的紅土蔓延到山丘的邊際,枯枝鋪了一路。往年秋天隨風搖落下來的草木的種子,也被濕土裹住,在繁殖着根須,爭取它們的生命,漸漸地倔強有力地推去陳舊的草植爛葉,奮力地生長起來。一切悄無聲息,一切卻都在彰顯着生命的硬度與氣勢。原來生命的情感好比一陣狼嗥,在荒野里盡顯蠻荒,讓人敬畏。
荒野對於我的誘惑來自荒野的每個角落:荒野的天空,荒野的土地,荒野上的每一滴水與每一個生命。荒野荒蕪並不衰敗,空曠卻厚實神聖。我可以真切地體會到與太陽的接近,與大地的接近,似乎可以聽得到荒野大地的心跳和此起彼伏的呼吸。
此時的荒野,使我不由得想起十多年前的一個秋日,我們穿行在渺無人煙的陽春八甲鎮鵝凰嶂上的情景。在那荒野的莽莽蒼蒼之中,聽從心的節奏,追尋一種內心的恬靜快樂,獲得源源的新鮮與活力,荒野何止養眼,更能養心。
從八甲鎮仙家洞水庫驅車小心翼翼地登山,車貼着山壁,另一邊是萬丈深淵。峰迥路轉,經過三坳九彎,便見湖光粼粼,碧波千頃,幾處小島,散布湖中,有若蓬萊。仙湖環湖皆山,層巒疊嶂,水色尤如翡翠碧玉,靜如處子。山上雲霧繚繞,恍如仙境。把車停在開闊處,我們準備攀爬下去尋找瀑布。
路越來越難走,進入了只有單人通行的羊腸小道,踩着枯枝陳葉,沿着山勢穿行。低頭、側身,避過枝椏、藤蔓;拉着側旁的樹枝小心地探身下去;有時手腳並用,匍匐爬行。
荒野是靜美的,她有自己沉默的資本,被驚動的只有身後飛起的些許野鶴。嗅着,這泥土與青草的芳香混合成最本真的空氣。
荒野的安靜突顯了潺潺的聲響,清澈的泉水無聲息地從山澗噴涌而出,沿着山谷潺潺而下。涓涓細流匯成了小瀑布,或柔婉或騰空或層疊或飛瀉,懸掛在叢林峽谷之間,點綴在層巒疊翠中。或滌盪着天籟般的音樂,或發出震耳的轟鳴,有時聲調沉鬱蒼涼幽咽,一往情深,一股宇宙的遙遠;有時隨着山的迴響,聲調孤寂而遠引,高朗清遠有出世之概。瀑布以她的清靈秀麗襯托着山的豪邁與偉岸。
5公里內便聞其聲,循着隆隆的水聲,我們終於找到了瀑布。瀑布落潭處,潭寬數丈,深不見底,瀑頂看不見水源,只見飛瀑從兩峰之間的峰坳中猛然衝出,恰似一條150多米的巨龍向着石壁虬行直下,一層水花,一層白霧,白霧變成小雨,同水花一齊飛落,跌落到一個幾十米寬的深潭裡。潭水無一塵染、清澈透明。潭邊有數石,寬大如屋,仰臥於大平石上,聽流水聲聲,蟲鳴蟈蟈。
在此駐足觀瀑,山從人面起,水從天上來,聲響如雷,水花如雨,蔚為壯觀。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下了「白猿不敢潭間飲,鎮日雷轟隔嶺聞」的佳句。沿瀑而上,如置身銀河,飄飄然欲仙;登至瀑首,猛回頭,危崖百丈,驚心動魄;縱目遠近山峰,又是山上有山山外山。
爬行在曲折峻險的山路上,環抱於峽谷蔽日的叢林中,沐浴在騰空飛落的瀑布下,眼睛變得越來越明亮,心靈變成愈來愈清澈。行走在這荒野的山水之中,坦蕩純淨得讓人感受到無塵。
好久沒有這種貼近荒野的感受了。忙於生活,心裡對於荒野那份深深的眷戀,竟漸漸忘卻了。到底是我們發現了荒野的溫存可棲,還是她終於發現我們的孤獨無奈呢?荒野或動或靜,都以它的溫存與博大印證着生命的生生不息。我們的生活,可以忙碌到夜以繼日讓人無法喘息;我們的心靈,可能麻木到聽不見自己的聲音;但卻無論如何都阻隔不了生命之源對本能的呼喚。
荒野具有的獨特的審美情趣,可以培養我們最樸素、最本原的感情,正像梭羅以及他的《瓦爾登湖》所包容的豐富而偉大的意蘊,與之融為一體,在荒野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回歸自然的寧靜呢?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該有一片屬於自己生命源泉的荒野。現如今,我們需要荒野的滋養,養眼養心,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