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和朝志的夷陵歲月(趙宗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和朝志的夷陵歲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和朝志的夷陵歲月》中國當代作家趙宗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和朝志的夷陵歲月

——深切懷念摯友王朝志

大學畢業以後,我與王朝志同學懷着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夢想,來到夷陵(原宜昌縣),同步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開始新的人生。

我和朝志是十分有緣的,不僅是大學同班同學,而且後來在夷陵既是同事,還是朋友。

其實,我們都不是夷陵人,朝志是咸豐的,我是長陽的。但是我們卻都將在夷陵大地上走完各自的人生。所以,夷陵是我們的第二故鄉。

黃柏河是夷陵的母親河。我們是喝黃柏河水成長並成熟起來的。我們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夷陵的山山水水,我們的青年、壯年、老年都留在了黃柏河畔。我們在夷陵工作了38個春秋。九十年代中葉以後,我們相繼獲得了副縣待遇。為此,我們誠摯地感謝夷陵的黨組織和人民!

夷陵的第一站。1969年春節,我們前搭後來到宜昌地區宜昌縣分

鄉區上洋公社紅星大隊插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繼續着我們的同學關係。同來的還有湖大、華農共25位同學。在三生產隊,我和朝志曾同住在一棟房子的兩個農戶家裡。同隊的,還有大學同班同學李甫遠、陳德萬和校友余發連、馮長柱。在施文乾隊長的領導下,我們與社員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栽秧、扯秧草、割谷,砍楂子、燒火土、種苞谷…………,儘管很辛苦,生活也不好,但我們都很快樂。有時,隊裡放假,我們翻山越嶺,下溝過河,到新坪一個三線工廠遊玩,到分鄉場區公所拿工資,到黃花場集鎮理髮。

第一次在一個單位同事。1970年7月初,縣革委會政工組甘玉遲、程華同志來到上洋,對插隊同學作第二次分配。朝志和我一起的13人分配到機關。我和朝志被安排到「一打三反」辦公室。那時,縣革委會因為葛洲壩水電樞紐工程的上馬,剛從宜昌市遷到小溪塔。開頭的兩個月,我倆被派駐市區,政工組高秉焱、李榮卿同志帶領我們指導尚留在市內縣直單位開展運動。我倆主要是跑單位,了解情況,向他們匯報。老高、老李同志是我們在夷陵工作的第一引路人。不久,我們回到小溪塔,在趙其夑主任的領導下,下鄉調查,學寫材料。同事有餘發連、吳賢玉、朱國保。我和朝志曾搭擋步行到沙河公社後坪、望洲崗大隊,桐木坑公社桐木坑、覃家廟大隊,黃家棚公社雙堰口、東方紅大隊,石堰公社鮑家、新生大隊,點軍公社紫陽、牛扎坪大隊調查。這樣到處跑,讓我們開始了解縣情,從夷陵山水吸取成長的營養。在桐木坑公社衛生院,我認識了朝志的女朋友周蘭珍醫生。

在一個院子裡做機關工作。1971年底,我們被分開了。我調到農業辦公室,朝志調到知青辦公室。再後來他到沼氣辦公室,我到縣委辦公室。我們雖然不在一個單位了,但還同住一個院子,一個鍋里吃飯。而且沼辦與縣辦同處於一棟樓的樓上與樓下。我們幾乎天天見面,工作也有聯繫。這一年7月,沼辦蔡子德主任組織各區分管農業的副書記到四川參觀學習,我和朝志作為工作人員同行,朝志還帶着公家的120相機照相。一路上,我們坐輪船、搭出租,坐火車,乘飛機,到綿陽、大邑、崇慶、成都郊區參觀,看沼氣池,問農戶感想,聽經驗介紹。順帶我們一行還遊覽了劉文彩莊園、青城山、都江堰景點。這一路,我們興致勃勃,收穫滿滿。其中之一就是我倆第一次坐了飛機。是小飛機,從重慶江北機場坐到土門機場。十年的機關工作實踐,為我們以後的發展與進步墊底了。

第二次在一個單位共事。1981年下半年,朝志調到縣委辦公室,我們又一次在一個單位工作了。那時,辦公室是一個大單位了,先後有秘書、政研、行管、機要、文印、公務、檔案、信訪、文史、食堂

等分工了,同事達五十來人。我和朝志,同易斌、劉建農、譚承源、劉光玉等,在李興學、陳精求主任的領導下,從事政研工作,以寫材料為主,為縣委和主要領導服務。很辛苦的。經常下鄉下廠調查,家裡的事管不了那麼多。材料也不是輕而易舉能寫出來的、往往動腦筋想的腦殼疼。辦公室有做不完的事,打晚工加班是常有的事。朝志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但他遇事總能顧全大局,服從安排,完成任務。我倆也能和諧相處,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此間,朝志政治上要求進步,我給他做了入黨介紹人。一次開黨支部會,討論朝志的入黨問題,我和一個同事還發生了爭執。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我和朝志拓寬了視野,豐富了閱歷,增長了才幹。

最好的工作成績不是在同一個單位出現的。1986年下半年,朝志調任縣鄉鎮企業局長以後,他的才能發揮到了極致,因為他是一個適合當「一把手」的人。「三把火」燒得很旺,以新思路,新舉措,高標準,嚴要求,大刀闊斧抓改革,因企制宜抓技改,毫不留情抓管理,嚴絲合縫抓落實,風聲水起,聲色俱佳,硬是把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獲得了從縣主要領導到廣大企業職工的高度讚許。也是在這年下年裡,我任縣委政研室主任,在同事們的先後努力與支持下,也有較大成績,曾獲得省委政研室、宜昌地委和縣委縣

政府的表彰。這個階段,是我們在夷陵貢獻與收穫的黃金季節。

友情向朋友關係延伸。長期工作的交往,增進了我們的友誼並向家人延伸。七十年代,我家屬在鄢家河落戶及招工以後,家裡比較困難。這期間,朝志的家安在張家場衛生院,他和他愛人周醫生曾給予我們許多幫助。八十年代,實行計劃生育結札,我把愛人專程送到黃花臨時手術點,請周醫生給做了手術。九十年代,子女婚嫁,我們你來我往。我的兩個孫女還是周醫生接生的。

夷陵的最後一站。2005年上半年,我倆分別退休了。朝志退休於區扶貧辦公室,我在統戰部工作以後退休於區政協。由於我們的住處,只一河之隔,步行也就二十來分鐘。我們時而在河邊相遇,時而在超市見面。還有,分配到宜昌的大學同班同學建立了不定期聚會制度。這樣,我們雖然退休了,但仍保持着見面與聯繫。雖然退休了,但我們還關注着夷陵的建設發展,因為我們的子孫就生活在夷陵。每逢相聚,我倆總要談到夷陵話題,或批評,或讚譽,或建議。挑毛病也好,唱讚歌也罷,都是為了夷陵更好。

可昔,悲哉!朝志離別我們遠行了!在他投入夷陵大地的懷抱之前,中共夷陵區委組織部、夷陵區鄉村振興局送了輓聯。

現在,我謹以這些文字懷念我和朝志在夷陵的過往。[1]

作者簡介

趙宗榮:1945年出生,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原宜昌縣政協副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