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國貢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國貢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圖片來自網易首頁網

我國貢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貢茶起源於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了,晉《華陽國志之巴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蜀作戰有功,冊封為諸侯,作為封候國向周王朝納貢的有「土植五穀……茶……」,但這僅僅是貢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歷代相沿襲。

原文

  唐代是我國茶葉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中唐時期,社會安定,民富國強,儒釋道三教鼎立,從外在修養(指修身處世的行為規範、律儀要求)轉向內在修養(指對道德意識和思想目的的實質追求)己成為他們共識。茶性高潔情雅,是他們內在修養最理想的飲料,因而三教都愛、頌茶,「田閭之問,嗜好猶切」。

  安祿山反唐,硝煙瀰漫,餓夫遍野,百姓背井離鄉,田園荒蕪,生產下降:有識之士,把全國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繼六朝之後,繼續從廣度和深度開發江南土地,「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給衣食,供賦役,悉恃祁之茗」。茶葉種植業迅速發展,家庭手工制茶作坊相繼出現、茶葉商品化成為農產物中唯一典型,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專業化,為貢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上貢制度的理論依據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食土之毛(指農產品),誰非君臣」。同時在上古時代,農業是國家興哀決定性生產部門,但科學技術不發達,生產力低下,只有依靠投入更多的勞力去從事生產,而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也需要勞力,彼此互相爭套。封建統治階級為了使勞力向農業傾斜,制定了重衣抑商政策,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派生出貢茶、榷茶制度,成為抑商政策的重要支柱。

  貢茶從李唐王朝開始形成制度,歷代相傳,延續幾百年之久。唐代貢茶制度有兩種形式:

  朝廷選擇茶葉品質優異的州定額納貢。有常州陽羨茶,湖州顧渚紫筍茶;睦州鳩坑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雅山茶;饒州浮梁茶;溪州靈溪茶;岳州邕州含膏;峽州碧澗茶;荊州團黃茶;雅州蒙頂茶;福州方山露芽等20多州的名優茶。雅州蒙頂茶號稱第一,名曰「仙茶」。常州陽羨茶,湖州紫筍茶同列第二。荊州團黃茶名列第三。

  選擇茶樹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自然品質優異,產量集中:交通便捷的重點產品,由朝廷直接設立貢茶院(即貢焙制),專業製作貢茶。

  湖州長興顧渚山,與常山宜興唐貢山接壤,東臨太湖,西北依山,峰巒疊翠,雲霧瀰漫,土層深厚,土壤肥沃,茶樹生態環境優越,水陸運輸方便,所產「顧渚撲人鼻孔,齒頰都異,久而不忘」。廣德年間與常州陽羨茶同列貢品。大曆五年(770)在此建構規模宏大、組織嚴密,管理精細,製作精良的貢茶院,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國營茶葉加工廠。

  貢茶院由「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是中央官工業的一個組成部份,除中央指派官吏負責管理外,當地州長官也有義不容辭的督造之責。這種官工業體制,對鞏固封建經濟結構,維護封建制度是極其有利的。

  造茶要有一定的技能,貢茶院的勞力來源既不是官奴隸,也不是番戶,而是由政府控制的一部份茶葉專業戶,臨時以「和雇匠」方式人院造茶的。「雇者,日為絹三尺」,依日納資作為他們報酬。並有禁令防止官吏剋扣他們的工資,反映了唐人生產關係的某些變化,有積極的一面。但他們對政府有依附關係,甚至沒有人身自由,社會地位低下,是受壓迫和受剝削者。

  唐王朝不惜揮霍人民血汗,貢茶院「有房屋三十餘間,役工三萬人」,「工匠千餘人」。每年春光明媚季節,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常州、湖州刺史率領百官先祭「碧泉湧出,燦若金星」的金沙泉(今尚存,已修茸一新,然後開山造茶。朝廷規定第一批貢茶要趕上清明祭祖大典,因此「陰嶺芽未吐,使者碟已頻」工人們「捫葛上欹壁,蓬頭入荒榛」,「選納無晝夜,搗聲昏繼晨」,艱辛疲睏不堪,而官員則「有酒亦有歌」,縱情歡樂。

  袁高、杜牧曾出任湖州刺史,親自督造貢茶,對茶葉採制有切膚之痛,斗膽題呈《茶山詩》給德宗皇帝,既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罪惡行徑,又減少了貢茶歲額。杜牧《題宜興茶山》詩云:「山實東南秀,茶為瑞草魁……溪盡停蠻棹,旗張卓翠苔……拂天聞笑話,特地見樓台。」把當時宜興貢茶區的秀麗風光,繁榮景象描述得十分精到,給我們留下了一段詩寫的歷史。張文規「牡丹花笑主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突出表述了貢茶在朝廷的顯赫地位。

  唐代貢焙制把私有茶園變為官茶園,茶農不能因種茶而謀生,反而帶來了重重災難,定額納貢制,猶如苛捐雜稅,加重了茶衣負擔,使他們生活日益貧困,兩者都是掠奪性的,是茶農雙肩一付沉重枷瑣,危害甚烈。

  貢茶制度的目的是既要滿足朝庭窮奢極侈的需要,又能繞過商品流通渠道,縮小商業經營範圍,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扼殺資本主義因素的增長,維護封建制度的根基。但貢茶是專供皇室朝庭飲用的,不惜耗用巨資,製作精益求精,品目日新月異,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貢茶的產制和運輸,對驛道交通建設,地區聯誼,民族團結也有促進作用。

  入宋,貢茶沿襲唐制,但顧渚貢茶院漸趨衰落,福建建安(今建甌)境內風凰山「北苑龍焙」代之而大興,其規模也很壯觀,名聲顯赫「自南唐歲率六縣民采造,大力民間所苦」。「官私之焙三百三十有六」。片茶壓以銀模,飾以尤鳳花紋,彬彬如生,精湛絕倫。「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成品茶按質量好次分成十個等級,朝廷官員按職位高低分別享用。宋徽宗《大觀茶淪》云:「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故近歲以來,採摘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把我國茶葉製造技術、品飲技藝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把茶葉飲用價值和工藝欣賞價值完善地結合起來了,由物質享受升華為精神享用。

  宋代茶學專着,如《大觀茶論》《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茶錄》等等,多以建安貢茶為主要內容,對推動茶葉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提高,弘揚祖國光輝燦爛的茶文化都有積極意義。

  入元明,貢焙制有所削弱,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園,定額納貢制仍照實施。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才略出眾。他善於總結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深知「居安慮危,處治思亂」的治國策略。他常說:「民富則親,民貧則離,民之貧富,國家休戚系焉。」而且由於他親自參加元末農民大起義,輾戰江南廣大茶區,對茶事有接觸,深知茶農疾苦,並表同情。南京稱帝後,看到進貢的是精工細琢的龍風團餅茶,令他感嘆不已!但他認為這既勞民又耗國力,因之詔令罷造,「唯采芽以進」。這一舉措,實質上是把我國唐代炙烤煮飲餅茶法改革為直接沖泡散條茶「一淪而啜」法,遂開我國千年茗飲之宗,客觀上把我國造茶法、品飲法推向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國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但這不是說完全沒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特別是唐宋兩代,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明清又有了進一步增長,只是在整個經濟結構中不起決定性作用而已。

  商品經濟的發展,是資本主義產生的前提。中國封建社會中,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從明代中葉已經稀疏出現了資本主義因素的幼芽,到清代中葉這種幼芽有了進一步發展。

  清代,我國茶業進入鼎盛時期,全國形成了以產茶着稱的區域和區域化市場,商業資本逐步轉化為產業資本,如福建建甌茶廠不下千家,小者數十人,大者百餘人,以茶為業者日眾,又如江西《鉛山縣誌》載:「河口鎮乾隆時期業茶工人二、三萬之眾,有茶行48家」。我國出口農產品以茶為大宗。清代前期,雖然採取歷代產茶州定額納貢制,但到中葉由於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中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增長,貢茶制度則隨之逐漸消亡。

  貢茶制度是中國封建禮教的象徵,是封建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產物。[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