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心靈的故園—周莊(海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心靈的故園—周莊》中國當代作家海怡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心靈的故園—周莊

認識周莊,首先是從上海畫家陳逸飛一幅《故鄉的回憶》的雙橋油畫開始的,後來我從書報雜誌中看過有關周莊的介紹和報道,由此得知:周莊位於江蘇崑山市西南,「鎮為澤國,四面環水」,被譽為「夢裡水鄉」,古稱貞豐里,是江南六個著名古鎮之一。

去年秋季的一個黃昏,我坐在老家陽台上讀一篇題為《江南小鎮》的文章,雖然小鎮精緻的石橋,古老的樓群和「吱呀」的槳聲距我很遙遠,然而我的心終於同漸漸濃重的暮色一起沉靜下來,就像剛走下了水鄉古鎮的烏篷船,悄然行走在寂靜落寞的小巷裡,足音輕扣着小鎮朦朧的殘夢,訴說着一種欲說還休的心情。從此,小鎮那虛虛浮浮的氣息成了我心底一份隱隱的企盼。今年元月中旬,我們到江南考察的項目總算有了些眉目。今日,我終於有了機會放逐一腔希冀,循着夢中的路,去圓我觀「江南水鄉」周莊之夢。

旅途的車飛快地向前奔着,但我依然覺着時間過得太慢,車速還不夠快,我抑制不住地叩問自己:心底里揣着的是一種嚮往?或者是已經淤積了許久許久,而又無法排遣的憧憬?

車子經過幾個小時的奔波終於到達了周莊,也許是受陳逸飛先生油畫的影響,我一下車,顧不上與同事同游,就掠過窄窄長長小街兩邊的茶樓酒肆、工藝古玩商店,毫不理會熱情叫賣的小商小販,來到了蜚聲中外的「雙橋」跟前。此時我終於看到了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形同祖傳的一把銅鎖鑰匙的「雙橋」,它正以特有的沉默、分外剛毅古樸的神態接待着我這個初來乍到的遊客。面對她的沉默和名氣,我倒覺得她有名的只是形式,它缺少故事——讓人魂牽夢繞的故事。雖然著名的旅美畫家陳逸飛曾以《故鄉》使她蜚聲海內外,但是雙橋相依,更應該有兩情相悅的傳說。世德橋拱形圓狀,當是個女子;永安橋石樑呈方,那便是男兒了。能與相愛的伴侶朝朝暮暮在一起,永不分離,縱在天涯海角,也是何等讓人艷羨,況且這雙橋是在富饒秀麗的江南太湖之畔呢?

我隨着陌生的幾個遊人走過雙橋,又踏上富安橋、太平橋、貞豐橋、褚家橋等至今保存完好的建自元、明、清的14座古石橋,它們鐫着明清古意,形態各異,造型別致,有的像馬鞍一樣高高地騎在小巷的背上,有的像玉帶緊緊地挽住那一碧流水,有的像矩形的門,裝進橋下汩汩流淌着的綠水和人們的日子裡。一座又一座古老的石橋,乍看簡陋不堪,如街頭市賣僕婦,細看則精巧樸拙,恰似鬼斧神工之作。幾百年來,它們就這樣默默無聞地屹立在風雨中,寵辱不驚地肅立在河面上。

哦,周莊的石橋呀,你們是智慧的結晶,你們閃爍着周莊人的心靈手巧之美,展示着周莊的民俗風情;周莊的石橋,你們是歷史的見證,它恰似一個飽經人間滄桑的世紀老人,冷靜地注視、閱讀、記錄着周莊的變遷、商人的發跡、文人的失意、鄉農的苦樂;周莊的石橋,你們是鄉情凝聚的集合地,你們不僅使周莊的遊子能時時刻刻在對石橋的眷戀中解讀和回味人生,而且吸引了五大洲不同膚色的遊客不遠萬里,用自己的雙眼,用自己的相機,用自己的心靈,前來給這一座座石橋以永久的留念,他們這是在尋找夢中的故鄉、失落的故鄉,尋找依託自己心靈的精神家園……

倏忽間,我不由得也想到了我的故鄉——山東老家村南的一條小河上也有一座小橋,橋下蜿蜒緩流的小河,淌着我少年的夢,留下我嬉戲的頑影。我就是從這座小橋上走出,去外地求學的。然而,不論我在哪裡,故鄉的小橋時時印在我的心頭。每到一處,只要有橋,我都要去看,去逛,而每當我一踏上橋面,故鄉的橋影就會浮現在我腦海中,功名、掙扎、無奈等種種情緒都會被我懷念故鄉的思緒沖淡,使我能重新打起精神去拼搏。哦,原來我愛周莊的石橋,還源於我的故鄉橋的情結。

周莊的石橋,故鄉的小橋,在此我感謝你們,是你們剛毅古樸的神態和精巧樸拙的倩影,為我及眾多的人守住這片心靈的「家園」,使我在生活的道路上永不迷失方向。

面對九百歲的江南古鎮周莊,我更領略了「澤國」這一稱謂:只見古鎮四面環水,江河縱橫交織,咫尺往來,舟楫相迎,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形貌。建鎮九百餘年來,先民們沿河築舍、依水成市,創造了極其自然的古鎮外觀形態。周莊雖已歷經了900多年滄桑,但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處處呈現一派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幽靜。

此時面對波光粼粼的水巷,輕搖的小船,清澈的河水中婆娑的樹影,返樸歸真的我情不自禁地吟誦元代名句:「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楫好夷游。」我徜徉在周莊靜謐的街巷中,才真正領略了她的神韻,瀏覽那古樸的前朝民居,淳厚的水鄉民情,此時有種淡淡的、難得的思古幽情湧上心頭,使我浮躁的心靈漸漸復歸寧靜……

再看傍水的古道上駁岸、拱橋、水巷,整齊而又狹窄的石板街面,構成了水鄉古鎮的特有風貌,我一踏上周莊的石板路,整個人就在水中央了,一登上周莊的烏篷船,就到了水鄉人家。

你不見那聰慧而俊俏的櫓娘們,一葉扁舟,一柄桂槳,頭上裹着花色的毛巾。藍色的印花小褂,手裡納着鞋底兒。在遊人如織的目光中,她們竟悠閒自若地坐在船頭,認真地沉浸在一上一下拉動的針線的世界裡。她們生在周莊,長在周莊,周莊特有的水土滋潤着她們成長。且不說她們白皙而柔嫩的肌膚、飽滿而動人的身段,單說那水鄉女人骨子裡的那分柔順與風韻,就足令我這大都市裡來的女人羨煞不已,她們便是周莊另一道迷人而質樸的風景了。

你能想象——有一排排依水而建的灰瓦粉牆的古代民居,有一座座滲透着歷史滄桑的新穎別致的各式古老的石橋,更有一條條蜿蜒曲折四通八達的靜靜流淌的小河……這些一如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場景,本身足令人陶醉和遐想了。如果在那彎彎的小河的石橋近旁,再停泊着成片的大大小小的,兩頭兒尖尖的油脂傘一樣顏色的小船,船頭上散坐着包着頭巾,清一色蠟染的印花斜大襟褂,黑色的綿綢大腳褲,一雙黑色的自納的布鞋,在溫暖的光照下,低着頭專心致志地納着鞋底的女人們,不論是年輕還是年老——那種給心愛的人做鞋的那份傾心,那份精緻,那份洋溢着幸福的笑臉,和那一拉一收的弧形優美的姿態,怎不會又給這水鄉的古鎮,平添一份無法用語言來訴說的嫵媚與妖嬈呢?

那櫓娘在有遊人上船的時候,就會放下手中的活計,羞澀地回頭一笑。待遊人坐好後,她們就拿起雙槳,在水中輕輕地一划,船兒便聽話地開始悠悠地在水面蕩漾,蕩漾……於是,遊人們也不自覺地跟隨她們走入畫中:微風拂面,樹梢依依,靜默的古民居,那含蓄的石橋,還有這幽雅的搖櫓的櫓娘……船在畫中游,人在畫中游……

坐在小船上,看古鎮風景,聽船娘搖着櫓吳歌小唱,真是優哉游哉,其樂無窮。於是,來自城市中的那種喧囂與嘈雜,那種虛偽與造作全隨風而去,留下一個清新而淡雅的自己。燥熱而鬱悶的心,忽然之間也變得那樣的淡泊與寧靜,那樣的幽雅與透明。一種從未有的輕鬆開始瀰漫在我纖弱的周身。不知不覺整個人竟也痴痴起來,於是,恍惚之間我也成了一位年輕而美麗的櫓娘:蠟染的印花斜大襟褂,黑色的絲綢吊帶褲,自納的繡着蘭花的小巧的布鞋,包着一條漂亮的花巾,駕一條兩頭尖尖的小船兒,縱情漂游在碧波蕩漾的水面,水面……

哦,假如真有來生,我一定要做一位聰慧而俊俏的櫓娘,快快樂樂,無憂無慮生活在這沒有憂愁的周莊的水鄉……

我隨意地往前走,三毛茶樓與迷樓在眼前了,此時無人在這兒品茗。聽說三毛曾在此度過了一段開心的時光,她把周莊當作了她夢中的故鄉。可如今她香消玉殞,三毛已經走了,留給了人們的是回憶與惋惜。迷樓是柳亞子先生喜歡的地方,當年幾多文人曾在這裡意氣風發,吟詩賦詞,談志抒懷。聽波浪在樓下沿着水巷緩緩蕩漾,我感到相比於柳亞子先生,迷樓的稱謂似乎更符合於三毛。由於純情真摯,三毛是在人間迷了路,她是不為人理解的,她也是沒有知己的。可是,在世上又有多少人不曾迷路,不曾懷疑自己走過的路,不曾對自己經歷的人生有過困惑呢?

此時這水邊靜如處子的小鎮,是那麼靜謐和安詳,像個乖巧安靜的女子,它是清新脫俗的世外桃源,遠離繁華喧囂,像朵天然去雕飾的芙蓉,它應是心力交瘁的城市人的心靈驛站。

我看到周莊保留下來的基本上是明清建築,它的基調是灰色的。在綠色永不凋、永遠是春天的江南,這種灰色總是像閃電一樣跳躍。一座座的石橋像一匹匹駿馬一樣橫跨在水巷上,並在水中投下它們的倒影。我在嘈雜聲中想象九百年前的周莊:也是這樣的建築,不過人很少,坐在廳堂里喝茶的時候,便能清楚地聽到歸船的槳聲。船歸的時候,也許會驚擾水中浮游的鴨子,也許閨中的小姐在臨河的繡樓里推開窗戶,看看那歸船上是否有她喜歡的人。若沒有她喜歡的人,有沒有她喜歡的絲綢或陶器。屋前的垂柳把一半綠意賦予石牆,另一半綠意卻裊裊漫向河水。天色黃昏時,水巷裡溢滿金色,糯米糕和清茶的氣息在每一位盼夫歸來的婦人的指間琴音般縈繞。灰濛濛的周莊就在一派典雅平和的氣氛中滑入夜晚。後來月亮起來了,周莊沒有夜遊人,月光就散散淡淡地照着周莊的石橋、流水、屋檐、垂柳以及樹深處的鳥……

青石板的小路、枕河的古建築還在延續着歷史的餘韻;道道石橋、潺潺的流水還在講述着百姓人家的故事;剝落的牆壁、斑駁的木板門讓人感覺到時光的無窮魅力。這一切讓人隱約觸摸到歷史的脈絡,然而我卻感受不出奔涌在脈絡中的原始血液。那些枕河的人家呢?一家家店鋪鱗次櫛比,飯館、茶樓、商店雖三步一重複卻仍家家門庭若市。吆喝聲、叫賣聲、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濃濃的商業氣息包圍着小橋、流水、人家。小橋、流水依舊,然而它們的價值卻今非昔比,它們給周莊帶來了享譽內外的名譽,使全莊人迅速致富,「枕河的人家」也許已經搬到自己蓋的新樓房去了……

當今季節不是很好,天氣不是很好,時間不是很好,然而幾個別人眼中的不好卻恰恰成就了我心中的一個好:季節不是很好,是在濕冷的冬天,讓我避免了遊人如織,與人爭走;天氣不是很好,濃濃的陰流露出細細的雨,讓我心沉如水,感覺不到人聲鼎沸;時間不是很好,別人歸去我到來,讓我能夠靜靜地一個人體味這「夢中水鄉」的種種神韻……[1]

作者簡介

海怡,真名:李新。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