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來踩花山(帕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來踩花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來踩花山中國當代作家帕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來踩花山

陪國際華人詩人筆會香港作家聯誼會的卡桑去武定,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樂不可支地告訴我:人到了這裡好象自己就屬於這地方了。樹啊,水啊,山啊都好象我們就是它的一部分,融合在一起。我們走過很多地方,但是山水不同於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有它的靈氣。

前人只用「天譴獅蹲留寶地」一句話就概括了,武定是塊福地。

彝人選擇了武定,傈僳人選擇了武定,苗人也選擇了武定。選擇了武定的民族沒有尤怨喟嘆,更沒棄之而冷落了這方水土。但苗族人想到了那幽遠的歲月,想到了那次兵敗遷徙苦難深重的日子,多少有些黯然神傷。

苗族代代誡傳,不要忘記了「巴道里·依已都那依摩」的地方,那裡有一望無際的平川,有奔騰不復的江河。

很久很久以前。

苗族的祖先開日元老、格蠻之老和干繩毛比帶領自己的部落,各自劃地築邑,曾經建立起了美好的家園。

苗民們居有屋舍,衣食無虞,過着十分安逸恬靜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引起了「陝島底奧」族人的覬覦,為了得到苗族人的領地,「陝島底奧」族人向他們發起了戰爭。戰爭從雞年雞月雞時打,也不知打了多少個時日,眼看「陝島底奧」族人兵臨城下,水糧斷絕,苗民們急中生智,一面詐稱:該年份是苗民的祭祖年,縱使是家仇國恨也辱不起祖宗,於是請求歇戰,一面設法突圍。

苗民在城邑里立起兩根木杆,一根木杆上拴一隻綿羊,另一根木杆上則拴一隻山羊,中間放一食槽並添上食料,羊面前各置一面大鼓,羊見有食料卻是見得着吃不着,急得亂蹦亂跳,跺得鑼鼓「咚咚」亂響。「陝島底奧」族人以為苗人要出城應戰,都紛紛地伸長脖子想看個究竟。趁這時,城裡的苗民由兩個首領一個率兵突圍,一個護衛老小逃命。

亂作的鑼鼓聲和喊殺聲,把圍城的人嚇得不知所措,正驚慌時,一彪人馬殺將出來,守兵紛紛死於刀劍之下,苗民們沿着這條血路奔突,終於安全脫險。

苗民們不敢懈怠,遇山爬山,遇水涉水,整整走十天十夜,才甩掉追兵到達安全地帶。

第十一天,人們深感死裡逃生不易,心中悲喜交加,於時,一大早起來,就殺雞宰羊,吃團圓飯。

男人們還覺得不夠,吃罷午飯,便邀約在一起比武試箭,年輕女子則采來山花插在營寨上。隨之,男女吹起蘆笙,跳起苗舞以慶祝苗民躲過一劫,從此苗人又可以平安地過日子了,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日,日後也就成了苗家人一年一度花山節。因此時山花灼灼燦爛欲燃,人們也就稱花山節為「踩花山」。

日復一日,苗家人又生起了思念之情,他們懷念着自家的家園,懷念那熟悉的城樓,也懷念家鄉的山河、田疇,姑娘們就在自己的衣服上繡上這此景物,還在托肩後拴上6個銅鈴以示不忘山河國破、家園不存的切膚之痛。

因此,每年花山節,姑娘們都要穿着一身自己親自繡制並繡進了自己思念之情的衣裳來趕會。

在楚雄,由於苗族居住相對分散,但不管幾戶人家的苗寨都要過這個節日。

要問哪裡的花山節最熱鬧當然是武定白露鄉的長沖村「踩花山」了。

這一天,附近方圓數十里的苗家人和前來趕會的其他民族同胞不下萬人匯聚於此。

花山節的場地擇在村子外的一塊寬敞的草坪上,四山蔥蘢綠樹成柵。這塊平地就像天設地造,專供苗族人賽馬、跳笙、鬥牛之用。

這場地上演繹了格殺,也演繹了歡樂;苗家人以這些特殊的比賽方式,彰顯無畏尚武,也同樣渴望遠離刀光劍影祈求和平的冗雜想法。

口銜笙嘴的舞者跳起了變化多端的蘆笙舞,雙手握住笙斗,上身稍向前傾,右腿亦稍稍自然彎曲,時而碎步、時而跳步、時而側腰轉身、時而踉踉蹌蹌,時而「鷂子翻身」、時而「雄雞懸腿』,這一切再現了苗族男女遷徙、戰鬥和生產生活場面。

可是這蘆笙和蘆舞又是怎樣來的呢?

這一問則引出了另一種傳說,但兩個傳說只是大同小異而已。大同的都是說苗民兵敗被迫南逃。不同的是,當苗民被異族兵勇圍困之時,一苗民在眾醉惟自己獨醒時,吹起蘆笙,迷惑敵兵的事。但終於不濟於事,兵敗如山倒,各自奔突逃命。據說,從亂箭中逃生的只有十幾個男女,一路上吃盡了苦頭,也不知走了多少路,腿也跛了,肚子也餓了。歇下來,就吹蘆笙,跳蘆笙舞,苦中作樂,以緩乏力,以致後來舞姿也仿腳跛,彎腰等動作。

其實,這舞只可意會,到底那些姿式表達了,只有先民們知道。

長沖的花山不敗,笙歌不落,只要你有興致,你就等待着——

鳥叫了,花開了,燦然春色也來了,你就準備好心情,五月初五,花山來。

花山故事依舊多,收穫肯定不少![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