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的筆名(陳永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我的筆名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我的筆名》中國當代作家陳永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的筆名

筆名是Pen Name的漢譯,而且是直譯,但中國古亦有之。明清文人寫作時常用的室名和別號,如聊齋、玉茗堂、漁洋山人、蘭陵笑笑生之類,其實就是蒲松齡、湯顯祖等人的筆名,不過當時沒那麼叫罷了。

新文學本是舊文學發展到近代,加上西洋和東洋的影響,才發生和長成的。周氏兄弟用過的筆名戛劍生和知堂,跟略早的百鍊生和觀堂看起來沒什麼兩樣。巴金聽說取的是巴枯寧、克魯泡特金首尾二字,西諦則有可能是CD的諧音,這便有了「西來意」。到蔣冰之署丁玲,萬家寶署曹禺,不僅易名,而且改姓,才是古之所無,開了生面。

有本書名《方生未死之間》,我出生在這個「之間」,故多少受過些舊的影響。十四歲時用文言寫了卷《蛛窗述聞》,署名「病鵑」,好像是在「為賦新詞強說愁」,卻又無此本領,只留下了這一點幼稚的感傷的痕跡。

抗戰勝利後回城念高中,一度想當文學青年,學着寫新詩,寫小說,刊出時用了個「楊蕾」的筆名。四九年後成了公家人,起初「楊蕾」還在做他的文學夢,但五零年夏天小說《季夢千》一發表,立即受到公開批評,馮牧、林克二位寫文章,說它「缺乏思想性」,「看不出怎樣痛苦地和自己的舊思想作堅決的鬥爭」(原文如此,下同)。差不多同時,又收到了《人民文學》退回另一篇稿子的覆信,說是「思想水平還不很高,沒有寫出我們的力量與曾經如何戰鬥」。我想,「缺乏思想性」是肯定的,「思想水平還不很高」這一句則越看越像是嘲諷,這思想水平實在也無法提高,又如何寫得出「我們的力量與曾經如何戰鬥」,還有「怎樣痛苦地和自己的舊思想作堅決的鬥爭」來呢。於是只好將「楊蕾」從夢中喊醒,這筆名從此再沒用過了。

與文學雖然絕了緣,文字工作卻仍在做着,奉命寫的短評社論不署名,有的文章卻是要署名的,署過的記得有「柴荊」(財經)、「龔橋」(工交)、「辛文」(新聞)等等。最好笑的是,七十年代初以「右派分子不思悔改又惡毒攻擊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罪名被逮捕判刑時,判決書中這些筆名(如果可以算作筆名的話)都成了我的「化名」。化名都有上十個,即使不是潛伏特務,也是「草上飛」一類江洋大盜了。

折騰二十多年後,終於平反改正,到了出版社,着手編我的《走向世界叢書》,每種書前得寫長篇敘論,這是學術文章,必須署名以示負責。可又有好心的同志打招呼:「我們這裡,向來不贊成編輯搭車發表文章的,自己的名字還是不署為好。」此時我年已五旬,火氣早已退盡,立刻從善如流,於是署上了不同的筆名,有「谷及世」(諧音古籍室),有「何守中」(倒讀鍾叔河),還有「金又可」(鍾叔河之半)等等,這大概也可以算作是一個小小的故事。

八四年當了總編輯,署什麼名沒人再來管,從那以後,我便只用本名,再沒用過什麼筆名了。董寧文君上次叫寫「我的筆名」,即以此辭之,這次又叫我寫序,更不敢佛頭着穢,免得玷辱名家名作。但董君的盛情實在難卻,只好講點從前的小故事,聊備一格。如果書稿已經按作者姓氏筆劃編排好了,便請將其放在全書之末,作為遲到的最後一篇吧。

[1]

作者簡介

陳永林,品詩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