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的長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的長征《我的長征》(My Long March),是一部八一電影製片廠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而拍攝的獻禮電影。由翟俊傑總導演,王珈楊軍聯合執導,王伍福王心剛王霙鍾秋等演員主演。製作成本為5000餘萬元人民幣。

影片以一個普通紅軍小戰士王瑞的命運為主線,前後貫穿了長征過程中的各個重大事件。本片於2006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會首上映。[1]

劇情簡介

十五歲的紅軍小戰士王瑞全家四口人都參加了長征。湘江突圍時,在敵機的狂轟濫炸中,他第一次認識了毛澤東,他的父親也在慘烈的炮火中犧牲了。殘酷的戰爭給他的心靈留下深深的創痛,父親和連長說過的一句話卻堅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

歷史終於迎來了偉大的轉折。擔任警衛任務的王瑞在遵義又一次見到了毛澤東。繼續長征途中,他親眼目睹了毛澤東賀子珍為了堅守紅軍的紀律,在緊急環境中被迫丟掉剛剛出生的女兒那動人心魄的一幕。悲痛激發了王瑞和紅軍戰士們更加強烈的戰鬥意志,在毛澤東的正確指揮下,紅軍贏得了長征中的第一次大勝仗——婁山關大捷

紅軍通過涼山彝區受到攔阻,長期遭受反動派欺壓和矇騙的彝族同胞把前去探路說明情況的王瑞和他的姐姐竹妹子捆綁了起來。紅軍模範執行民族政策深深感動了彝族父老兄弟,結下了骨肉情誼,留下了千古佳話。也就在這裡,王瑞結識了彪悍剛烈的彝族漢子達爾火和美麗的彝族姑娘索瑪。熱烈歡樂的軍民聯歡篝火之夜,少不更事的王瑞發現了達爾火和索瑪的隱情。

清晨,戰士們被緊急集合號驚醒。指導員對戰士們下達戰鬥任務:反動頭人勾結白匪洗劫了紅軍的野戰醫院,立刻出發解救。突發的事件把王瑞驚呆了——姐姐竹妹子就是野戰醫院的護士。竹妹子犧牲了。王瑞在長征路上失去了第二個親人;達爾火參加了紅軍,依依不捨地告別了目送的索瑪。

紅軍強渡大渡河,三條船無法渡過千軍萬馬。王瑞所在部隊奉命沿江而下,搶奪距安順場渡口三百二十里的瀘定橋。懸崖羊腸小道,大雨泥濘難行,紅軍戰士餓着肚子強行軍,連長為救遇險情的王瑞落崖犧牲了。王瑞失去了敬愛的兄長。

黎明時分的瀘定橋一片靜悄悄。橋板被敵人拆去,剩下十三根光溜溜的鐵索凌空而懸。發起總攻之前,還差半年才滿十六歲的王瑞被提前接收入黨。

二十名紅軍號兵被集中起來吹響了驚天動地的衝鋒號,飛奪瀘定橋的戰鬥打響了。二十二位紅軍突擊隊員用血肉之軀譜寫了一曲人類戰爭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歌!王瑞最後一位親人——姐夫肖德昌犧牲了,從懸空的鐵索上中彈跌落到洶湧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他的彝族兄長達爾火——這位參加紅軍才二十多天的小伙子在把彈痕累累的紅旗插上橋頭堡時,也被流彈擊中,頭上那綹「天菩薩」長發隨風輕飄、輕飄……

王瑞在硝煙尚未散盡的瀘定橋頭再見到了毛澤東。毛澤東輕輕地為「瑞伢子」梳理着被煙火燒焦的頭髮,輕聲感嘆:「有紅軍這樣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還有什麼能阻擋我們呢?」王瑞經受了艱難困苦、血淚戰火的磨礪後成長起來了。

七十年後,白髮蒼蒼的王瑞老人重新走上了長征路。[2]

角色介紹

王瑞

一個16歲的小紅軍戰士身上,他經歷了長征的炮火,也在長征中失去了所有的親人,殘酷的戰爭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創痛,父親和連長的教誨一直堅定着他的信念。

毛澤東

共產黨領導人,為了堅守紅軍的紀律,甚至在緊急環境中被迫丟掉了剛剛出生的女兒。

竹妹子

王瑞的姐姐,野戰醫院的護士,在反動頭人勾結白匪發動的戰爭中犧牲。

肖德昌

王瑞的姐夫,在飛奪瀘定橋的戰鬥中犧牲,從懸空的鐵索上彈落到洶湧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

幕後花絮

拍攝過程中「毛主席」的扮演者王霙在廁所遇到了他的超級「粉絲」。[3]

主演王瑞在拍這部戲之前體重有110斤。因為太胖,不太符合角色的標準,所以鍾秋便悄悄給自己定下了減肥30斤的目標。他每天基本上不吃主食,只吃蔬菜和米粥,10天就掉了26斤。[4]

於拍戲天天要穿草鞋,粗糙的鞋底把鍾秋的腳磨破了,站着或是走起路來鑽心地疼,但是他沒對任何人說,直到站不住倒在地上大家才發現。

王霙為演好這一時期的毛澤東節食減肥,拍戲時成功瘦身十幾斤,十分敬業。[5]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翟俊傑第三次拍長征題材,反覆琢磨如何拍出新意來。他認為像長征這樣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是一個藝術創作的課題,應該常拍常新。10年前他導演的《長征》是用全景式的手法展現了長征;10年後,人們的審美都在發展,拍電影不能見事不見人。所以最後他決定從小戰士出發,以小見大,折射和反襯大的歷史進程和歷史事件。而影片創作人員為了編寫劇本,全國各地採訪了90多位紅軍老戰士。

本片作為八一電影製片廠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而拍攝的獻禮電影,在遵義開機。作品以一個普通紅軍小戰士王瑞的命運為主線,前後貫穿了長征過程中的各個重大事件。通過他在湘江戰役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飛奪盧定橋等事件中的不平凡經歷,折射出了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這個東方神話。[6]

拍攝過程

翟俊傑拍攝時為了讓每個場景更真實,拍攝效果更具有震撼力,共270多名主創和工作人員、48輛載着12萬件道具和槍械彈藥的車輛、23支參拍部隊共11萬人組成的龐大劇組走過了4省8個縣市,近10個外景地,大規模轉場6次,行程逾15000公里,動用TNT炸藥45噸。在氣溫高達40攝氏度的雲南元謀,演員照樣打着厚厚的綁腿,穿着浸透汗水的戲服。在急流洶湧的湘江邊,劇組架好的浮橋被突然而至的洪峰連續沖走兩次,抱着攝影機不放的攝影師被衝到了200米外。影片還使用了大量數字特效鏡頭,營造出更真實的戰爭環境。

影片評價

翁世榮(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長征題材很多,本身這個題材是史詩題材,這部影片雖然大環境還是長征的主要歷程,但是有新意。通過瑞伢子一家,他的父親、姐姐、姐夫等殘酷犧牲,反映長征的偉大意義。但是也帶來一個問題,長征的一些基本歷程,長征的連續劇要拍三四十集,但是《我的長征》裡面造成了很多空白要靠觀眾自己彌補,如果沒看過長征片子的話,觀看時就會有很多不可理解的東西。還有個大難題,裡面出現了那麼多領袖人物,毛澤東的刻畫還多一些,周恩來、朱德只出現這個鏡頭,別人是不可理解的。

王兵(華東政法學院研究生):

這部影片展示了一種親人的離失、肉體與大自然的搏鬥,非常震撼。導演把觀眾拉回那個年代,看那個年代的人怎樣在領袖的指揮下去跋涉、去尋找光明。整個影片的感覺是它用很微妙的手法讓觀眾感覺到人物內心的掙扎以及他們對光明的嚮往,還有他們那種很堅強的意志力。這部電影總體效果很好,確實有很大的正面教育意義。

龔金平(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 《我的長征》,從片名就把視角定在「我」身上,整部影片來看有一種相當規範的敘事視角,既然是以第一人稱「我」,所以它每一個場景基本上都是「我」在場或者「我」看到,很少有客觀敘述。他把瑞伢子的一些情緒和感覺非常好地融合在整個長征的過程中,能夠產生親切感,也能夠讓觀眾更加真切地體認他失去親人、戰友、兄長的痛苦,而不僅僅是失去戰友的痛苦,因為他們都是親人,能夠把個體化的情緒展現出來。

整個影片比較含蓄,雖然有人物出來宣揚主流意識形態,但很多細節可以讓我們捕捉到它對含蓄的努力。同時對領袖的刻畫上面也是非常用心的,非常注意把領袖作為一個平民、一個普通人來展現,把領袖平民化了,也能在觀眾心中產生一種更加親切的感覺,也能夠增強影片的感染力。這部影片它能夠捕捉到人物的心路歷程,也就是人物的成長,非常細膩地展現了瑞伢子在長征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和他的成長。

它的缺陷是有些地方太直,也許可以更含蓄一些,還有一頭一尾好像刻意製造個體性的回憶,但我看這一頭一尾沒有太大意義,也許用旁白或者低緩的敘述,效果也能出來。

李建國(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這是部感人的革命題材教育片。整體感人,細節感人,有別於紀錄片的電影化,潛移默化中感動了觀眾。但是有個敗筆,瑞伢子發現留在當地的小孩,那張紙條瑞伢子竟然全部讀了出來,在當時的年代,像他那個年紀的小孩怎麼可能有文化。風格上可能也有些唐突,過彝區的時候,瑞伢子的姐姐向老鄉唱起了江西的山歌,但是突然邊上有和聲,是彝族人唱江西的民歌,太唐突了。當然合唱從音樂理解說,是合着共產黨的聲音去感化彝族同胞,覺得音樂是沒有什麼民族區分的,但是從藝術處理角度上是有些不統一的。

陳玉芳(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我的長征》放在電影美學上是不成功的。長征是一個大事件,應該展現一種史詩般的悲壯,應該是震撼人心的,而不是圖解的。本片標題是《我的長征》,它不是一般的戰爭片,用這個標題的話應該是部回憶片,結尾和開頭是用回憶的,整個敘事風格和表現手段應該是虛實相間的,整部電影頭和尾是用敘事來講的,這是個敗筆。整個電影是應該用回憶敘述和當時的場景交叉結合,給人的感覺就能更真實了。

可看性上來講,《我的長征》有它的成功之處。它很巧妙地截取了家情、血液情、社會情、少數民族的情。但是導演、編劇功力不夠。所以它只解決了一個好看,解決了一個家情,然后里面有親情。這部電影往勝利的方向走這句話是好的,但是我們的編導太直白了,與其這樣不如走紀錄片的形式。

表演方面毛澤東和瑞伢子還是可以的,彝族戲太粗糙。編劇不成功。低層面講很好,很流暢,很有趣,有情感,但是回到史實上和長征地位上,還是覺得不滿足。

肖朵朵(復旦大學電影學碩士): 實際上在長征的時候個體死亡根本沒有人在意的。而這部影片,每一個人的死亡作為英雄的定格。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個體的存亡是非常微漠的,每個人能存活下來就非常的不容易。太少給人真實的震撼,它缺少很感人的真實的細節,很籠統很粗糙,缺乏個體的生動。

張德林(華師大教授): 影片講客觀史實,加強主觀感受性,不同於一般單純政治角度講長征,主線是放在革命歷史上,放在底層,與過去長征上層講法有別,所以叫《我的長征》,強調「我」。電影敘述上加強了主觀視角,每一個場景都有「我」的感覺,不是單純的客觀性,這一點在戰爭題材作品寫法上是有一定突破的。

影片場面相當宏大,特別是瀘定橋很立體,有平的有高空的,各個角度拍攝,所以很雄偉,有真實性。當然場面拍攝效果如果用寬銀幕更壯觀一些。有一些東西編劇還是煞費苦心的,遵義會議在側面提了幾句,沒有用更多的篇幅,因為確定的主線在下面,毛澤東說「怎麼走,我自己也不知道」,在摸索中國人自己的革命道路上是比較真實的。瑞伢子的一家四口人在戰爭裡面一個個犧牲掉,每一個都有他的側重點,這幾個演員都很棒。

有些地方處理的有點問題,生活實際是不是這樣的,毛和賀子珍的小孩,那是人性和革命環境矛盾的集中體現,但是把孩子扔在那裡的處理就值得商榷。姐姐的死也涉及到通過彝族的複雜性,也沒有交代清楚。[7]

羊城晚報: 《我的長征》塑造的長征英雄既寫高層,也寫基層。該片以王瑞一家人在征程中曲折的命運貫穿全劇,這幾名普通男女戰士與紅軍最高統帥毛澤東之間都有戲劇性關係和感情交流,由此帶出長征過程中最有名的事件和戰役,以小見大。影片有史有詩也有戲。而影片為克服流水賬弊病,格外注重抒情色彩。細緻刻畫了夫妻情、戀人情、父子情、姐弟情、戰友情、軍民情,感人肺腑。

《我的長征》還有一大突破,就是戰爭大場面拍得精彩。運用最新數字特技、巧妙的鏡頭剪接節奏、獨特的聲畫和動作設計,使每場戰爭戲的震撼力互不雷同。潑墨與工筆並用的動靜對比手法,讓觀眾既有感官的震撼,又有心靈的震撼。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