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看《人間詞話》(劉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看《人間詞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我看《人間詞話》》中國當代作家劉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看《人間詞話》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讚譽與歧義並存的一個人物。想理解國人對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褒貶就如同理解歷史對王國維本人的品評一樣,既要看到他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又要看到他學術思想的局限性

如何看、品、論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一個很有難度的問題,無數專家學者都已從「境界說」、「人生三境界說」、 王國維詞史觀之偏狹等幾方面對《人間詞話》進行過全方位的品評,他們的觀點也已然形成了某種「國民共識「。我的觀點是,學者們談過的,少寫,以一個讀者的身份,以書論書,以詞論詞,倒是一個不錯的視角。

如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自序中所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譬如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唯其如是,讀其書者,乃覺擇焉雖精而語焉猶詳也。」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手寫稿,共125則,從文章寫作形式上看,既不能算作「小史」,也不能稱作「全史」,準確的說是以「意境論「為核心的,以「話」的形式論「詞」,以對「詞」的分析、歸納,樹立個人美學意識的心得。個人審美心得之作,就如同繪畫之「小景」,然,「小景之中,形神自足」。

如果我們將視角轉換,從書的具體內容上看,《人間詞話》雖為手稿,卻已經流露出結構化的意圖,在結構上《人間詞話》完全可以定義為一部「詞史」,一部剖析從唐、五代到清一代出現的中國詩詞的「詞史」。王國維按時間先後,論述了從唐、五代李白、溫庭筠、韋莊、李璟、李煜、馮延巳,到北宋歐陽修、梅聖俞、晏殊、秦觀、晏幾道、周邦彥、蘇東坡,南宋及其以後的辛棄疾、姜夔、陸游、吳文英、史達祖、張炎、周密、李開先,直至清一代的納蘭性德等人的詞作。這些人的詞作各具特色,李白詩詞之氣象,溫庭筠詞之句秀精艷,李煜詞之性情十足,馮延巳又是那樣的深美閎約,蘇東坡之詞曠,辛棄疾之詞豪,納蘭性德詞之盡顯自然。125則一氣呵成,行文極為流暢,讀後無不感嘆王國維對古詩詞理解的高度,遺憾的是他只拋出了精闢的個人觀點,卻沒有展開進一步的論述和解釋。

一直以來《人間詞話》有各種不同形態的版本。其中有64則詞話,經王國維生前初次審定,刊布於《國粹學報》上,這是《人間詞話》的首刊本。世人觀念中的《人間詞話》,指的也是首刊本。首刊本流布最廣,影響也最大,早已成為國民閱讀之經典。其美學觀念亦從「詞話」溢出,向「文學」、「美學」和「哲學」等諸多學科領域蔓延,為不同智識水平的人所反覆閱讀、思慮。

《人間詞話》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以「境界」二字論「詞」的觀點,即「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後被引申為「境界說」。這段話在《人間詞話》最初手稿中列第41則,但是,在1908年王國維手訂《人間詞話》初刊本時,則變為全書第1則。從排列位置的調整上來看,王國維是有意而為之,他已將「境界說」看作是探本之說,放置在《人間詞話》開篇之首的顯要位置。他提出的「詞以境界為最上」,將「境界」二字作為詞的最高評價標準,認為有境界為詞之最上品,無境界則為詞之最下品,足以看出其審美指向之明確。

同時,在書中第26則,王國維論述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第一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忘盡天涯路」。第二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眾里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這裡,王國維巧妙地運用了晏殊的《蝶戀花》、柳永的《鳳棲梧》、辛棄疾的《青玉案》形象比喻治學「懸思、求索和頓悟」的三種境界,被廣為傳頌。《人間詞話》以「境界說」為核心,將人生境界與詞的境界相連,其「人生三境界」感染了無數人。葉嘉瑩﹑吳世昌等一大批學者都受到《人間詞話》的影響。

「境界說」是《人間詞話》的核心,是詞史的凝聚,人生三境界則是「境界說」美學思想的延伸,它們成為了現代文藝學理論建構啟蒙思想,「境界說」中有關意象與意境美學思想的提出成為了文藝學理論的核心範疇。

對王國維《人間詞話》,歷來存在多處爭議,焦點之一就是「隔」與「不隔」。

書中第3則王國維談到:「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王國維將「無我之境」看作是詞的最高標準。同時,在第39則中他還論述到「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雖隔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梅溪﹑夢窗諸家寫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風流,渡江遂絕……」從這則內容不難看出,關於如何讓詞有境界,王國維的觀點是寫詞需「不隔」。

之後,他在接下來的第40則中,分別列舉了「不隔」與 「隔」的詩句,讓讀者形象感受到,因「隔」與「不隔」的不同表達而呈現出的詩詞意境傳達上的巨大差別。

王國維寫道: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兩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歐陽公《少年游》詠春草上半闕云:「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

[1]

作者簡介

劉迅,1973年9月生於哈爾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