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寫了作者身邊的和家庭教育有關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對家庭教育的 成敗得失做了反思,對指導家庭教育很有意義。作者是家族裡最大的孩子,名副其實的「 孩子王」, 從小到大,只做了一件事兒一一玩!常常帶着一群孩子瘋玩,最高紀錄是17個。 今天,當她讀了教育學碩士考上 家庭教育指導師後,回頭反思自己以前管理孩子的經驗,並上升到 教育理論上,從中發現很多有益的經驗。同時,由於時間間隔不是很長,能很好地回憶起當時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對很多人家庭教育很有指導作用。 從小就被戲稱為「 懶人」,但在家庭教育方面卻相當地「勤快」、見家長搞不定,就忍不住出手相助、最近十年,持續不斷地閱讀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 絞盡腦汁地琢磨家庭教育難題的破解方略。 讀書之路也是 一波三折 先是靠小聰明名列前茅,後因貪玩厭學而跌落後五名。高中時代終於覺醒,再次進入前五名,沒想到又被生病一竿子打回「原籍」,此後,靠不懈的堅持完成學業,對學生的冷暖處境深有體會。 本書由 楊傑所著。

圖書信息

書 名: 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作 者: 楊傑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0-1

ISBN: 9787506350976   開本: 16開

定價: 26.00元

內容簡介

這本書寫了作者身邊的和家庭教育有關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對家庭教育的 成敗得失做了反思,對指導家庭教育很有意義。

作者是家族裡最大的孩子,名副其實的「 孩子王」,從小到大,只做了一件事兒一一玩!常常帶着一群孩子瘋玩,最高紀錄是17個。在若干年的玩耍歲月里,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也積累了無數對付小孩子的招數,很善於抓住孩子的心理。

今天,當她讀了教育學碩士考上家庭教育指導師後,回頭反思自己以前管理孩子的經驗,並上升到 教育理論上,從中發現很多有益的經驗。同時,由於時間間隔不是很長,能很好地回憶起當時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對很多人家庭教育很有指導作用。

從小就被戲稱為「 懶人」,但在家庭教育方面卻相當地「勤快」、見家長搞不定,就忍不住出手相助、最近十年,持續不斷地閱讀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絞盡腦汁地琢磨家庭教育難題的破解方略。

讀書之路也是 一波三折 先是靠小聰明名列前茅,後因貪玩厭學而跌落後五名。高中時代終於覺醒,再次進入前五名,沒想到又被生病一竿子打回「原籍」,此後,靠不懈的堅持完成學業,對學生的冷暖處境深有體會。

作者簡介

楊傑,北師大教育學碩士 曾做過 教育期刊的編輯,首批 中國家庭教育指導師。作者是個名副其實的「 孩子王」,在帶領孩子瘋玩時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今天,當她回頭反思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以及以前管理孩子的經驗,並上升到 教育理論上,從中發現很多有益的經驗,對家庭教育很有幫助。 

目前專職從事家庭教育諮詢工作。

圖書目錄

序言 她是個會 講故事的「 小魔女」

楔子    第一章  讀懂孩子的心

1.五歲的故事

2. 欠揍的小屁孩兒

3.「 群魔亂舞」   4.我是 懶人我怕誰?

5. 誰懂我心傷?

6.最恨作業   7.初中的掙扎   8.一對母子對話的細節   9.「把槍扔了吧!」

10.誰破壞了規矩?

11.孩子需要什麼樣的陪伴?

12.我最老的朋友不在了

13.大人和孩子的利益,誰服從誰?

14. 惡作劇的往事

第二章 與孩子 鬥智鬥勇

1.看電視的較量

2.「治」好了 表妹的 失語症

3.誰說我們不愛做作業?

4.讓孩子體會真實的後果   5.拍拍後腦勺

6.洗臉、吃飯還要談判?

7.贏水果的遊戲

8.說 髒話的代價

9.小小的衝突

10.狠心的我   11.一段短暫的師生 情誼

第三章 孩子會樹大自直

1.不恰當的疼愛

2.孩子會樹大自直?

3. 小兒科的戰爭

4.為童年而戰

5.童年決定一生

6.反思對弟弟的教育

7.來自童年的憂傷

8.讓孩子自己來

9.催出來的 慢性子

10.把局限留給自己

第四章 教育全在細節中    1.孩子不說話怎麼辦?   2.從建立信任開始

3.把握教育的契機

4.令人驚喜的轉折

5.一家人的漸進變化

6.只說五句話

7.正面交鋒

8.我不上課!

9.說到做到

10.小事中的轉變

11.和壞脾氣說再見

第五章 有一種影響了無痕跡

1.史上最「年輕」的父母

2.家庭中的虛假規則

3.說說吃飯這件事兒   4.清晰的規則   5.爸爸的「 政治課」

6.處處是課堂

7.孝順的 接力棒   8.有一種影響了無痕跡

9.拜年

10.我的另一個家   11.玩耍的歲月

第六章 內心力量的覺醒

1.再也不能這樣活!

2.不要抹掉孩子的優勢

3.人生的覺醒

4.戰勝自己的一年

5.十年困局

6.考研的不可思議

7.堅持中蘊藏着可怕的力量

8.讓壞毛病 壽終正寢   9.學外語的 一波三折

10.用什麼激勵孩子?

推薦

《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作序推薦。她是北師大教育學碩士,她是第一批家庭教育指導師,她對家庭教育有着驚人的天賦,她對身邊家庭教育故事的反思,成為我們家庭教育的一面鏡子。

文摘

第一章 讀懂孩子的心

愛孩子,就慎重地說每一句話。就算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情緒和體驗,千萬不要因為沒發覺,就當一切都不存在。不要隨意地批評和責備孩子,哪怕是生活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最習以為常的話——「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我說你你沒聽見啊?」「再不乖就沒人喜歡你了」「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稚嫩、更敏感。

1.五歲的故事

父親是家族的長子,父親這一輩還是按家族的序列排行。我的親叔叔和堂叔共六個,姑姑也是六個。

我是家族裡的第一個孩子,這個位置註定我會得到很多特別的愛。

父親兄妹四人,我出生的時候,一個叔叔結婚了,另外一個叔叔和姑姑還都沒成家,加上爺爺奶奶,我們這麼多人住在一個院子裡。

小的時候,家裡人多,爭着搶着和我玩,很是嬌慣我,現在想想那時候其實很「欠揍」,而且不是一般的欠揍。

五歲的時候,有一次纏着姑姑和我玩,她有事情,就讓我出去和那群孩子玩。當時他們大概正在玩一個警察抓小偷的遊戲。那時候家裡都沒電視呢,孩子全在外面玩,很容易動員起龐大的隊伍。我印象中當時可能有三五十個孩子在一個空場上瘋跑。那種歡樂的氛圍感染了我,我很想玩,就混進去和他們一起跑。

我當時只有五歲,又很瘦弱,很快就被發現。最先反對的竟然是我的小堂叔——他只大我兩歲。他大概嫌我像絆腳石,不帶我玩,也不准我跟着跑。他恐嚇我,驅趕我,在那麼多孩子面前取笑我是「小麻雀」,我難過得不知如何是好。我躲在一垛矮牆的後面,看一群孩子瘋跑瘋鬧,他們多快活啊!那傷感的體驗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我心裡朦朦朧朧地在想:小叔叔,你不知道我很難過嗎?如果你們嫌我小,不帶我也行,就讓我跟着跑也好啊。如果你怕碰倒我,告訴我在邊上跑也可以啊,我會聽話的,可是,你為什麼不和我玩呢?為什麼嚇唬我?還在那麼多孩子面前羞辱我? 之後很久我都為這件事情緒低落,我那時候還太小,還說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家裡那麼多人都沒發現一個孩子的心事,那是我第一次不愉快的體驗。

因早早有了被排斥的體會,我就想,以後要是我在跑,有更小的孩子要加入,我一定同意。我會照顧他,或者讓他在邊上跑,總之不會像小叔叔那樣做。反正我不要讓別的小孩子不開心。

之後,我的弟弟妹妹、堂弟堂妹、表弟表妹陸續降生。我們自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遊戲圈子,在一起玩了很多年,發生過很多開心有趣的事情。因這些孩子很少有同歲的,玩遊戲就有參差不齊的感覺,所以我分組的時候都是大小搭配,儘量照顧到所有孩子的感受,讓每個孩子都從遊戲中獲得快樂。你相信嗎?我真的就做到了這一點。當時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現在,我自己做了教育諮詢才發現,一次帶十幾個孩子玩,並能保證友好相處,讓每個孩子都感到快樂,其實蠻有難度的。每當想起,心裡都會偷偷得意五秒鐘。

五歲的故事和後面的經歷,讓我堅信如下的理念:

一、愛孩子,就慎重地說每一句話。就算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情緒體驗,千萬不要因為沒發覺,就當一切都不存在。不要隨意地批評和責備孩子,哪怕是生活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最習以為常的話——「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我說你你沒聽見啊?」「再不乖就沒人喜歡你了」「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稚嫩、更敏感。

二、每個孩子都可以從積極的方面調動。我身邊的大人都奇怪,我這個小人兒怎麼就能讓孩子言聽計從呢?我當時也說不清。我對孩子很樂觀,我相信他們內心有善良和積極的東西可以激發出來,不像大人那樣,總覺得孩子都是不聽話的搗亂分子。我堅信就算他們把事情做砸了,但都有一個良好的初衷。

三、每個孩子的感受都需要得到尊重。那些大大小4、的孩子,高矮不一,性格各異。玩的時候,我總是留心所有孩子的表情,如果發現誰被冷落了,我就會想辦法創造機會讓他參與進來。孩子雖小,但也很懂得領情,知道我對他好。

四、玩耍是一所最好的學校。我一直很慶幸生長在農村,雖然那時候沒有好的經濟條件,但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一群孩子在天地間瘋玩,上山、上樹、上牆、上房,下河摸魚,用最簡陋的玩具,玩出儘可能多的花樣。孩子們喜歡我,是因為我最能玩,和我在一起,總有新奇的體驗,當然。也會有惡作劇什麼的。

哭是武器。我心裡清楚得很,小孩子哭,除了餓了、困了、身體不舒服或者受傷,最常見的就是把哭當作武器,逼迫大人就範。這個時候,如果像我奶奶一樣,不加識別地支持,他就會越來越嬌氣,凡事都要挑戰規則,很難纏。

2.欠揍的小屁孩兒

欠揍的小屁孩——這是說我自己呢,當然,主要是指兩三歲到四五歲的我。

那時候一大家人在一起住,我是最主要的開心果,寶貝着呢。最寵我、最放縱我的,要數奶奶,她是我的第一靠山;爺爺緊隨其後,是我的第二靠山。

先說說一些欠揍時刻吧:

睡覺:夜已經深到不知幾點了,我從睡夢中醒來,哇畦大哭,我要找奶奶。爸爸媽媽當然哄我說爺爺奶奶睡了,明天早晨再找,我說啥也不行,哭得個驚天動地。沒多久,奶奶打發姑姑過來問,這是怎麼了?聽說我要找奶奶,奶奶在那邊的窗口喊:趕緊抱過來!於是,我成功地轉戰到奶奶屋裡繼續睡。這個把戲我不知道重複過多少次,有時候是從爺爺奶奶屋轉戰到二叔的屋裡,有時候一夜就轉移兩次。我一哭,一大家子人就別想睡消停。最欠揍的是,我當時已經有了記憶,我恍惚記得當時心裡在想:我再哭大聲點,爺爺奶奶就會過來抱我!

吃飯:現在姑姑還常常取笑我,說我小時候最能折騰人。那時候我吃飯要在碗上堆個「小山」,喝粥要滿到往外溢,吃餅要最大的那一張還不能掰,要不我就哭給你們看——反正有人心疼!而且我吃飯的碗是專用的,我現在還記得,是一個綠色帶花的小瓷碗。當時雖然住在一個大院裡,但分三處開伙:爸爸媽媽、二叔二嬸、爺爺奶奶老叔老姑。我是遊民,但不論「遊蕩」到哪裡,都要用我的綠瓷碗吃飯。有一次二叔不小心將我的碗打了,嗬,這可成了一個大事件,我無論如何都不吃飯。最後,竟是二叔專門坐車去市里買了個碗——車費夠買好幾個碗的!這事兒二叔「耿耿於懷」好多年。

玩耍:我的玩簡直是為所欲為。想要什麼,不給的話,就沒完沒了地鬧,直到答應我為止。還不讓別人說,比如,我有一次扯着背心裹住膝蓋,二叔只提醒了我一句,我就哭起來,一定要讓奶奶打二叔一頓才行,奶奶沒辦法就真「打」了二叔一下,長大了才明白,那是做給我看的、,還有一次,我玩膩了,非要讓奶奶背着我,但奶奶有氣管炎,身體很虛弱,鄰居都說不能背,我就是不依不饒,最後奶奶還是背了。那之後半年,奶奶就去世了,現在想來,這件事情最欠揍!

奶奶去世,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那時候我才五虛歲,還能記得奶奶葬禮的情形。我當時還不大明白,最寵我的人走了,我最硬的靠山不在了。沒有奶奶撐腰,其他人就不那麼慣着我了,我也乖了不少。緊接着,妹妹出生了,到了夏天,妹妹才幾個月,家裡沒人帶孩子,我就成了妹妹的保姆,似乎一夜之問長大了。

因為我撒嬌耍賴的時刻,已經有了記憶,還朦朧記得當時的心理活動。所以我很擅長和愛哭鬧的小孩過招。

一、哭是武器。我心裡清楚得很,小孩子哭,除了餓了、困了、身體不舒服或者受傷,最常見的就是把哭當作武器,逼迫大人就範。這個時候,如果像我奶奶一樣,不加識別地支持,他就會越來越嬌氣,凡事都要挑戰規則,很難纏。

二、對哭鬧的免疫力。後來,我再遇到像我當初一樣欠揍的小孩,當他提出不合理要求,不論怎麼哭鬧,我都不會答應,心裡還很得瑟地想:你玩的把戲,姐姐我幾十年前就玩過,哼!倒也不會真的揍他,我向來反對武力解決問題。小孩子的招數有限,讓他都使個遍,如果他見怎麼都難以達到目的,才捨不得那麼多眼淚呢!

媒體推薦

教育孩子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啊。看樓主很輕鬆地對付小東西真是讓人崇拜! 楊傑,加油,受你的啟發,我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她的內心世界,儘量讓小傢伙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天涯網友留言1

將樓主的文章細細讀來,真如清泉細流沁人心脾。

我在乎的不全是樓主教育孩子的技能,而是流淌在文字中的愛——一種充滿親情和責任的愛!

樓主的智慧在於對孩子心理體貼入微的洞察與把握。

——天涯網友留言2

楊傑,我非常喜歡看你寫的這些小故事,生動有趣還有意義,我從中學習到了很多珍貴的知識!!!

雖然我現在還沒有孩子,但是我打算以後就用你這裡教到的東西教育我家孩子了!!!

——天涯網友留言3

不得不回的好貼 沒有空洞的說教,字裡行間都滲透出對孩子無私的愛我已經打印出來,我兒子4歲半,我感覺和他也是在鬥智鬥勇 教育孩子用蠻力或者武力是沒有用的 多一點點心思,從孩子的肢體語言和行為里,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好! ——天涯網友留言4

我本身就是從事早教行業的,看了楊傑的帖子真是過癮

把教育理念和兒童心理分析得深入淺出,最重要的是可操作性強 更特別的是還結合分析自己的成長經歷,試問有多少人梳理過自己的成長軌跡,性格成因?

——天涯網友留言5

序言

我和楊傑是好朋友,年齡相差十幾歲,因而叫「忘年交」。之所以能在交往中忘了「年」,實在是我們比較有緣分。

第一次認識她是在北師大很有名氣的學生社團「農民之子」的一次例會上。那天,她是活動主持人,我是旁聽者。我之所以心血來潮去「旁聽」,是很想了解一下當時的年輕人,他們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尤其這樣一個心繫农民的社團,它到底聚集了一群怎樣的年輕人呢?於是看到了楊傑。

她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成熟、大方、穩重,感覺她對場面有很好的控制力。活動結束後,我們隨便聊了幾句,算是認識。 我認識不少年輕人,很多人令我欣賞,但「代溝」這個東西是客觀存在的,大多數不會太多地交往。楊傑卻成為少有的例外,這例外是緣於另一次小小的契機。

有一天,我們在北師大服務樓前相遇,本來是隨便打個招呼,卻由一個話題開始,越說越親近,越說越貼心。這個話題居然是我們共有的一個痼疾:頭痛。[1]

參考文獻

  1. 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道客巴巴網,201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