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或(拼音:huò),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最早見於金文 。

本義為以城邑為中心包括周圍地區的邦國,後來借作不定代詞,泛指人或事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或

拼音; huò

部首; 戈

五筆; akgd

倉頡; irm

鄭碼; hmja

字級; 一級字

注音; ㄏㄨㄛ

平水韻部; 入聲十三職

總筆畫; 8

四角號碼; 53100

統一碼; 6216

結構; 半包圍結構

造字法; 會意字

字源演變

會意字。從戈、從囗,囗像城形,會用戈守城之意。國之初文。西周金文"或"字或從囗,從柲之初文。所從的"囗" (城之初文)多是上、下加短橫以圍之,有的是上、下、左、右均加短橫以圍之,或"囗"內加點為飾,還有贅加"邑"旁繁化的。春秋、戰國文字"或"承襲西周金文,或上、左、下短橫相連作"匚"形,遂分化出"國"字。《說文》或字異體作"域",加"土"繁化。後分化出"域"字。

本義為以城邑為中心包括周圍地區的邦國。 《說文》:"或,邦也。"何尊:"余其宅茲中或。"師㝨簋:"弗跡我東或。"又指邊境、疆界。毛公鼎:"康能四或(域)。" 《詩·商頌·玄鳥》:"肇域彼四海。"朱熹集傳:"域,封境也。"這些意義的"或"讀為yù。《包山楚簡》120:"或殺下蔡人舒睾" (有人殺了下蔡人舒睾),"或",代詞,相當於"有人"。《廣雅·釋詁一》:"或,有也。"齊鎛:"勿或俞(渝)改。" (不要有所改變)清王引之《經傳釋詞》:"或,猶又也。"A匜:"白(伯)揚父乃或(又)吏(使)牧牛誓曰。"這些意義的"或"讀為huò。後來借作不定代詞,泛指人或事物。

古籍解釋

摺疊說文解字 邦也。從囗從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從土。於逼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胡國切。以為疑或不定之意。臣鉉等曰:今無復或音。

說文解字注

邦也。邑部曰:邦者,國也。葢或國在周時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旣乃複製國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謂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而封建日廣。以為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盡之。乃又加囗而為國。又加心為惑。以為疑惑當別於或。此孶乳寖多之理也。旣有國字。則國訓邦,而或但訓有。漢人多以有釋或。毛公之傳詩商頌也。曰域,有也。傳大雅也。曰囿,所以域養禽獸也。域卽或。考工記梓人注。或,有也。小雅天保箋,鄭論語注皆雲。或之言有也。高誘注淮南屢言或,有也。毛詩九有,韓詩作九域。緯書作九囿。葢有,古音如以。或,古音同域。相為平入。

從囗,羽非切。戈,㠯守其一。從三字會意。於逼切。廣韻分域切雨逼,或切胡國。非也。一部。一,地也。解從一之意。域,或或從土。旣從囗從一矣。又從土。是為後起之俗字。

康熙字典

《集韻》越逼切。音閾。《說文》:邦也。從囗,從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

又《廣韻》胡國切。《集韻》《韻會》《正韻》獲北切。$音惑。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闕疑之辭。《易·乾卦》:或躍在淵。朱子本義:疑而未定之辭。

又與惑通,怪也。《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按六書有假借,或本是邦或字,借為疑或字,後人加土為域,加心為惑,而於或字,止作或人、或曰之用,幷其本義而忘之矣。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