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戰爭和人》 ,作家王火的代表作,獲第二屆國家圖書獎、炎黃杯人民文學獎、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全書一百六十多萬字,以三部獨立卻又互相聯繫的的小說構成三部曲的形式,可以獨立成文,也可首尾相銜,分別講述了抗日戰爭前中後三個時期以國民黨內部為視點的中國政局時局的變化,內容獨特新穎,愛國主義教育氣氛濃烈。 《戰爭和人》講述抗日戰爭前中後三個時期以國民黨內部為視點的中國時局變化。作品以主人公童霜威、童家霆父子在抗戰全過程中的飄泊行蹤為線索,表現從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到1946年3月抗日勝利、內戰迫在眉睫這一段時間的中國社會生活,人物的行蹤遍布淪陷區和解放區以外的大半個中國。這種全景式的時空結構為人物的描寫設置了一個俯仰古今的宏大背景。作品具有突出的史詩結構和鮮明的史詩風格。 《戰爭和人》的主線是童霜威宦海沉浮,幾經磨難,由混沌和懵懂逐漸走向覺醒和光明的過程。另一條主線則是童家霆由年幼無知不斷成長,最終成為正義戰士的過程,充滿了傳奇色彩。 王火的《戰爭和人》三部曲原名《月落烏啼霜滿天》、《山在虛無縹緲間》、《楓葉荻花秋瑟瑟》。 小說《戰爭和人》以國民黨上層官員、法學權威童霜威及其兒子童家霆的家庭變故和人生遭際為主線,展現了抗日戰爭時期南半個中國的全景畫卷。童霜威戰前曾因官場失意而牢騷滿腹,自命清高又難免隨波逐流,但在抗日還是投敵的關鍵時刻,卻以他骨子裡的民族氣節,拒絕了各方勢力卑劣的籠絡與威逼。八年烽煙中,他攜子童家霆避難南陵、宦遊武漢,亡命香港、隱居上海、輾轉重慶,見識了各階層人士的生活百態。他由消極避難、保持名節到鄙棄國民黨獨裁統治、投入民主運動的行列。同時,成長為青年的童家霆,也在時代風雲的鍛造下義無反顧地投身光明。 《戰爭和人》是一部具有詩史品格的巨著。作品以主人公童霜威、童家霆父子在抗戰全過程中的飄泊行蹤為線索,表現從1 936年12月西安事變到1946年3月抗日勝利、內戰迫在眉睫這一段時間的中國社會生活,人物的行蹤遍布淪陷區和解放區以外的大半個中國。「這種全景式的時空結構在意義蘊涵上有史的效應,也為人物的描寫設置了一個放眼神州、俯仰古今的宏大背景,使讀者感受到作者擁有強烈的史詩意識,作品具有突出的史詩結構和鮮明的史詩風格」。

作者簡介

王火,原籍江蘇如東,本名王洪溥,1924年出生於上海,編審,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四川省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迄今已出版作品三十餘部、七百餘萬字。反響較大的長篇有《霹壢三年》、《外國八路》、《在忠字旗下跳舞》及回憶錄《長相依》、《過客驀然回首》和《王火散文隨筆》等。 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以抗日烈士節振國事跡為題材的小說《赤膽忠心游擊隊長節振國》在中央台連播,被改編為話劇、評書、京劇,拍成影視,譯成外文發行國外。其代表作《戰爭和人》三部曲獲第二屆國家圖書獎、炎黃杯人民文學獎、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內容預覽

《戰爭和人》三部曲,原來以《月落烏啼霜滿天》《山在虛無縹緲間》《楓葉荻花秋瑟瑟》三部單行本形式先後在一九八七年、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二年分別出版。一是因為寫成一部先由出版社審發一部,二是因為每部都能單獨閱讀、獨立存在。但無論從寫作時的整體構思或讀者的閱讀效果、閱讀要求來說,三部曲是有連貫性的,是三本系列,一個整體。所以現在再版,就以《戰爭和人》為總名,三部結成一套,改用統一的封面,獻給讀者。   王火,原籍江蘇如東,本名王洪溥,1924年出生於上海,194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文學學士),留校做過助教。1949年為中華全國文協上海分會會員,上海解放在上海總工會籌委會文教部工作。1950年參與籌建勞動出版社任副總編輯創辦《工人》半月刊。1953年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