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宏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戴宏傑 | |
---|---|
出生 | 1966年5月 |
國籍 | 美國 |
別名 | Hongjie Dai |
職業 | 教學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 哈佛大學 |
知名於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人物簡介
中文名 :戴宏傑
外文名: Hongjie Dai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中國湖南邵陽
出生日期: 1966年5月
職 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 :哈佛大學
主要成就: 2009年當選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戴宏傑 1966年5月出生於中國湖南邵陽,納米材料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 [1] 。
1984年戴宏傑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89年本科畢業後赴美留學,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就讀;1991年碩士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7年加入斯坦福大學化學系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終生教授、正教授、榮譽教授;2002年獲得美國化學會純粹化學獎;2005年受聘為清華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2] ;2009年當選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2011年當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2016年5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戴宏傑長期從事碳納米材料的生長合成、物理性質研究、納米電子器件研發,以及納米生物醫學以及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3] 。
人物生涯
1982年,戴宏傑進入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清華實驗班就讀 ,在校期間獲得學校作文比賽一、 二等獎 [4] 。
1984年,高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應用物理系,1989年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之後赴美留學,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碩士研究生。
1991年,碩士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材料科學家查爾斯·李波教授 [5] 。
1994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在萊斯大學跟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96年獲得者)Richard E. Smalley教授從事博士後研究 。
1997年,加入斯坦福大學化學系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終生教授職位(2002年),正教授職位(2002年-2006年),J.G. Jackson & C.J. Wood 榮譽教授(2006年-2007年)。
2002年,獲得美國化學會純粹化學獎。2005年,受聘為清華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008年) [6] 。
2006年,獲得美國物理學會James McGroddy(新材料)獎。
200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Ramabrahmam和Balamani Guthikonda獎。
2011年,當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2月10日,入選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化學家名人堂榜單,總排名第7,華人排名第1 。
科研生涯
1989年9月-1994年6月,戴宏傑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跟隨查爾斯·李波教授從事博士論文工作: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二維電荷密度波系統的結構和隨機雜質釘扎效應;高Tc超導體中的磁通結構和缺陷釘扎效應;低維固體材料的化學合成 [9] 。
1994年9月-1995年9月,在哈佛大學查爾斯·李波教授的科研組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納米材料的合成與表徵;導電原子力顯微鏡;單個納米材料的電學性質。
1995年9月-1997年7月,在萊斯大學跟隨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R.E Smalley教授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富勒烯為基的納米技術;富勒烯納米管的合成、提純、表徵和應用;單根碳納米管用作原子力和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探針。
1997年9月-2002年,斯坦福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科研方向為:新型納米材料的化學;利用新型探針和新的成像機理的掃描探針顯微技術及其應用;新型一維納米材料與微米/納米半導體結構的集成;發展新的納米材料製備技術;納米尺度的固體物理研究 [10] 。
(1)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了摻雜二維電荷密度波(CDW)系統中金屬雜質對電荷密度波的影響;發展出了二維熔化過程的定量計算方法。代表性文章有: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6, (1991) 3183;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9, (1992) 1567。
(2)研究了高溫Bi系超導體中磁通晶格的結構及超導材料的面缺陷,點缺陷和人為產生的柱狀缺陷對磁通的影響。對理解高溫超導中的磁通釘扎和尋找提高高溫超導體的臨界電流密度的途徑具有重要意義,代表性文章有:Physical Review Letters, 72(1994) 748;Science,265(1994)1552;Nature,371(1994)769。
(3)與當時在哈佛大學訪問的清華大學范守善教授合作發展出了利用碳納米管制備碳化物納米棒的技術。研究結果為一維納米碳化物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發表在《Nature》雜誌[Nature, 375(1995)769],在納米科學領域產生了很大影響。
(4)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單根碳納米管電學性質進行實驗測量,發展出了利用導電AFM測量單根碳納米管電導的技術,為解決納米尺度輸運性質測量這一難題提供了一條途徑,同時為AFM開闢了新的功能。發表在《Science》雜誌[Science, 272(1996)523]。
(5)發展了利用單根碳納米管作為AFM探針的技術,解決了AFM針尖易損壞的的問題。同時可大大提高AFM垂直方向探測深度。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Nature, 384(1996) 174]。研究結果還有可能擴展到其它一維納米材料,對掃描探針顯微鏡在科學和技術領域應用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6)發展出了提純和切斷單壁碳納米管的技術,可把單壁管切割成所希望的長度,獲得類似於大的富勒烯分子的單壁碳納米管。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雜誌[Science, 272(1996)523]
(7)首次用四點法測量了單壁碳納米管的輸運性質。發現單壁碳納米管的輸運行為量子線。為單壁碳納米管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文章發表在《Nature》雜誌,[Nature, 386(1997)474]並被選為該期自然雜誌的封面。
(8)戴宏傑負責的研究團隊在鋁電池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他們開發出一種可以充放電,具有超快充電、不易燃燒爆炸、可摺疊、材料成本低的突出優點的鋁離子電池 ,這款鋁電池充電7500次後存儲電量依然無損,壽命很長,相關研究成果於2015年4月6日發表在《Nature》雜誌網絡版 。
人才信息
1997年,戴宏傑加入斯坦福大學任教以來,培養了多名博士,並指導博士後的研究工作,根據學術家譜(The Academic Family Tree)中的記錄,其中一些學生的具體信息如下: [11] :
信息記錄
姓名 | 學位類型 | 時間 | 就讀學校 |
---|---|---|---|
NathanR. Franklin | grad student | 2003 | Stanford |
Jing Kong | grad student | 2003 | Stanford |
ThomasW. Tombler | grad student | 2003 | Stanford |
Jien Cao | grad student | 2005 | Stanford |
RandalJ. Grow | grad student | 2005 | Stanford |
Ali Javey | grad student | 2005 | Stanford |
Woong Kim | grad student | 2005 | Stanford |
Yiming Li | grad student | 2005 | Stanford |
Marco Rolandi | grad student | 2005 | Stanford |
Dunwei Wang | grad student | 2005 | Stanford |
Sarunya Bangsaruntip | grad student | 2006 | Stanford |
Nadine Wong Shi Kam | grad student | 2006 | Stanford |
Erhan Yenilmez | grad student | 2006 | Stanford |
RyanH. Tu | grad student | 2007 | Stanford |
Zhuang Liu | grad student | 2009 | Stanford |
Hailiang Wang | grad student | 2007-2012 | Stanford |
Moonsub Shim | post-doc | Stanford(Physics Tree) | |
Yingpeng Wu | post-doc | Hunan University | |
Liying Jiao | post-doc | 2008-2012 | Stanford |
2007年-2008年,戴宏傑在斯坦福大學講授《Advanced Physical Chemistry》和《Physical Chemistry Laboratory II》兩門課程[12] 。
榮譽記錄
時間 | 榮譽/表彰 | 參考來源 |
---|---|---|
1997年 | Camille and Henry Dreyfus New Faculty Award | |
1998年 | Young Microscopist of the Year Award, from Molecular Imaging Co. | |
1998年 | Terman Fellowship, Stanford University | |
1999年 | Packard Fellowship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
2001年 | Alfred P. Sloan Research Fellow | |
2002年 |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Pure Chemistry Award | |
2002年 | Camille Dreyfus Teacher-Scholar Award | |
2004年 | 裘利斯史普林格應用物理獎(Julius Springer Prize for Applied Physics) | [13] |
2005年-2008年 | Changjian Visiting Professorship,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 |
2006年 |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James McGroddy Prize for New Materials | [14] |
2009年 | The Ramabrahmam and Balamani Guthikonda Awar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 |
2009年 | Fellow o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 |
2010年 | Fellow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s | |
2011年2月10日 | 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化學家名人堂榜單(總排名第7,華人排名第一) | |
2015年 | Honorary Chair Professor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
2016年 |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RS) Mid-Career Researcher Award | [15] |
2016年 | R&D 100 A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ltrafast Aluminum Ion Battery | |
2016年 |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16] |
2017年 | NIH Director’s Pioneer Award | [17] |
社會生涯
時間 | 任職 | 參考來源 |
---|---|---|
2007年06月29日 | 湖南大學客座教授 | [18] |
2008年6月10日 | 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 |
2008年7月 | 《Nano Research》發起人和主編 | [19] |
2013年12月 | 蘇州大學納米材料與技術實驗教學中心國際顧問兼講座教授 | |
2016年3月20日 | 山東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 |
2016年6月24日 | 西南交通大學名譽教授 | [20] |
—— | 《Nanotechnology》主編 | [21] |
人生評價
戴宏傑是國際碳納米材料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在碳納米材料的生長合成、物理性質研究、納米電子器件研發,以及納米生物醫學、能源材料等領域都取得了成就, 並獲得了廣泛的影響 [22] 。(清華大學物理系評)
戴宏傑在材料表面有目的地生長出高質量的碳納米管,並用它們來研究這些新材料的各種固有物理性質,探索分子晶體管的性能極限並開發納米傳感器,這對於光電子器件和納米電子芯片製造產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3] 。(2004年裘利斯史普林格應用物理獎評)
參考來源
- ↑ Hongjie Dai The J.G. Jackson and C.J. Wood Professor in Chemistry ), stanford university[引用日期2017-12-22]
- ↑ 科研隊伍 >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 清華大學科研院[引用日期2017-12-22]
- ↑ 戴宏傑課題組網站), 戴宏傑課題組網站[引用日期2017-03-11]
- ↑ 長沙市一中校友戴宏傑當選2016年美國科學院院士), 新浪網.2016-05-04[引用日期2017-12-22]
- ↑ 外籍院士名單與簡介 查爾斯·李波(Charles M. Lieber)),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18-03-19]
- ↑ 科研隊伍 >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清華大學科研院[引用日期2017-12-22]
- ↑ 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戴宏傑教授做客致仁講堂 暢談納米科學), 南方科技大學.2013-12-25[引用日期2015-04-11]
- ↑ 四位華人學者新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科學網[引用日期2016-05-04]
- ↑ 戴宏傑 申請人簡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引用日期2018-03-19]
- ↑ 戴宏傑 申請人簡歷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引用日期2018-03-19]
- ↑ Hongjie Dai Affiliations: Stanford University, Palo Alto, CA , Academic Family Tree[引用日期2018-03-17]
- ↑ Courses Taught by Hongjie Dai), Stanford University[引用日期2018-03-17]
- ↑ Julius Springer Prize for Applied Physics 2004 awarded ), Springer Nature[引用日期2018-03-19]
- ↑ 2006 James C. McGroddy Prize for New Materials Recipient ),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引用日期2018-03-19]
- ↑ Dr. Hongjie Dai – 2016 MRS Mid-Career Researcher Award Winner ), Materials Science[引用日期2018-03-19]
- ↑ Hongjie Dai Stanford University Election Year: 2016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引用日期2018-03-19]
- ↑ 2017 Awardees Hongjie Dai, Ph.D.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引用日期2018-03-17]
- ↑ 斯坦福大學戴宏傑教授到蘇州納米所進行學術交流 ), 中科院[引用日期2016-05-04]
- ↑ Nano Research(《納米研究》) ), 清華大學出版社[引用日期2017-12-22]
- ↑ 美國科學院院士戴宏傑受聘為西南交通大學名譽教授 ), 西南交通大學.2016-06-24[引用日期2016-06-25]
- ↑ Professor Hongjie Dai – Editor-in-Chief of Nano Research ),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引用日期2017-12-22]
- ↑ 系友戴宏傑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清華大學物理系[引用日期2017-12-22]
- ↑ Julius Springer Prize for Applied Physics 2004 awarded ), Springer Nature[引用日期201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