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戴家祥(1906-1998),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經學家。字幼和,浙江瑞安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戴家祥
別 名:戴幼和
民 族:漢族
出生日期:1906年
逝世日期:1998年5月30日
職 業: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經學家
主要成就:金文研究
出生地:浙江瑞安
代表作品:《金文大字典》、《牆盤銘文通釋》等
國 籍:中國
人物簡介
戴家祥先生字幼和,1906(清光緒32 年丙午)四月十一日(陽曆)養於浙江省永嘉縣上田鄉(今梧埏公社南一大隊)戴家,漢族。
由於家庭貧困,被沿街乞討的母親以35元錢賣給今溫州甌海區梧埏鎮南一村的戴家。1920年秋季,14歲的戴家祥,在同鄉小夥伴王季思的鼓勵下,以英語優勢,考得第一名,被教會學校溫州藝文中學錄取,後來又被瑞安縣立中學錄取為走讀生。
戴家與瑞安孫家有親眷關係,大儒孫詒讓先生為戴家祥的姨公,因此在瑞中讀書時,他與王季思一起借住在孫家,由於「獲得次鏐先生的愛顧,允許走進他家藏書的玉海樓,翻閱姨公及其先人琴西公遺著」。戴家祥常聽人講起姨公孫詒讓的治學方法:「以專帶博,反過來又使淵博的知識為深邃的專精服務。同時講到姨公晚年,每天以一支洋蠟燭為度,燭淚未乾,手不釋卷。」這對戴家祥一生的治學影響甚巨,這段時間他閱讀了大量的玉海樓藏書。
1926年秋季,戴家祥考取了清華大學研究院,名列第七。戴家祥說自己是從書本上認識王國維先生的,對王先生很是景仰,他認為王先生是國內真正的古文家,所以「一心投奔王先生門下」。當時,清華國學研究院的教學大綱是王先生起草的,採取舊中國的書院制和英國牛津大學的導師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全國第一流的教授有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講師有李濟、梁漱溟。戴家祥在《師承》里說:「我在清華國學院學習三年(兩年期滿,又要求延長在校讀書一年),這是我人生的重要轉折,我在這兒受到了各位先生治學精神的薰陶。」在清華研究院期間,他對古文字學已經有很深的研究,相繼發表了高質量的論文《釋千》、《釋百》、《釋甫》、《釋皂》等,並完成了《商周字例》一書。
走出清華,正值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戴家祥先後在南開、四川、中山、英士大學和浙江的杭州、台州執教。1935年,在南開時,戴家祥常借中國歷史課向學生傳授愛國精神。有一次課畢,他在黑板上寫下陸放翁詩句:「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他還結合國內形勢,激動地向滿座學生指出:「中華地向城邊盡,外國雲從島上來!」「看哪!我們祖國的大好江山,如今是:日旗飄飄,白浪滔滔(黃河董宅決口),一條秋水長,天愁知多少。我們該是速謀出路呢,還是等待着做新朝的顧、黃、顏、李?」戴家祥老師的課,常讓學生感動得流淚。
抗戰全面爆發的1937年,戴家祥在台州中學任教,曾三次資助愛國學生去參加新四軍。當時,戴家祥月薪47元大洋,竟拿出40元作為川資送給學生。「文革」後,有一位解放軍找他,是當年陳恭等20多位同學參軍中的一位,叫羅天冶,已任揚州軍區司令員,陳恭時為廣州市委副書記。
1951年,經著名文學家許傑教授相邀,戴受聘為華東師大中文系、歷史系教授。1956年10月,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而後,他認為研究金文的條件成熟了,便悉心投入,四處搜尋一切能見到的青銅器,仔細考證上面的銘文,這時候的他「內心慢慢形成一個龐大的計劃——編一部金文大字典」。然而,接踵而至的「反右」運動、十年「文革」,給了戴家祥沉重的打擊。紅衛兵更是將他自1927以來,發表在許多刊物上的古文字論文及著作,以及幾十年來辛勤考證金文、甲骨文所做的心得卡片,全都付之一炬。但是,戴家祥的毅力是超人的。「我在傷心之餘,依然我行我素,在十年浩劫的苦難日子裡,不顧監督勞動的百般折磨,堅持考證、研究古文字。」
1978年,戴家祥的冤假錯案得以改正。他以古稀之年,帶病工作,編寫《金文大字典》,還帶了兩個研究生。除了《金文大字典》的編纂,晚年的戴安祥,學術研究成果不斷。他從青銅器銘文、甲骨文字本身,研究歸納出十條基本規律:「象形正側動容變革例;象形點劃繁簡例;輔助符號增省例;形聲符號更換例;形聲符號重複例;形聲符號位移例;六書隸屬再分例;同聲文字通假例;同義字代用例;古今音讀分歧例。」這是研究金文在科學方法上的貢獻。
學術貢獻
代表作有《牆盤銘文通釋》、《金文大字典》等。先後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為本校創辦人孫詒讓遺著《名原》校補缺誤六百六十六字,為《古籀餘論》校補缺誤千餘字,又為《籀?述林》校補幾百處。在金文研究方面成果斐然,所主編的《金文大字典》為我國當代金文研究集大成之作,獲得上海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特等獎。生前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一九八五年八月王國維墓樹碑,戴家祥撰碑記。
《金文大字典》的編纂工作,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科學工程。
戴家祥認為:「文化成果不能用金錢衡量,更不是金錢所能鑄成的。」《金文大字典》偌大的項目,300多萬字,從資料收集、複製,到編排、撰寫,乃至初稿、二稿、三稿,定稿後的譽清等等,確實需要一定的經費,但戴家祥卻從來沒有向有關部門伸過手。雖然因被列入上海市「六五」重點項目,市里曾兩次撥款共4500元,但這筆錢除添置必不可少的圖書資料外,連抄寫費也不夠。他的學生王文耀說:「同事和所領導曾多次勸說我們向有關方面申請補助,老師卻執意不肯,而是自己墊入抄寫費近萬元。」
社會評價
學者們認為,戴家祥先生在古文字學尤其是金文研究上的學術造詣、地位及貢獻無愧於其「金文研究第一人」的稱號,而他嚴謹的治學作風、謙遜的為人品格亦使他足以與數學家蘇步青、戲曲研究家王季思、考古學家夏鼐這些溫州近代以來出現的全國性大家比肩而立。與會者們同時呼籲,應該系統梳理先生的學術成就,整理出版先生文集,把這樣的著名學者打造成溫州的文化品牌,推進溫州市文化大市建設步伐。
個人作品
- 評容庚《金文編》 天津《大公報·文學副刊》1928年5月29日
- 釋千 清華研究院學報《國學叢論》第1卷第4期1928年
- 釋百 清華研究院學報《國學叢論》第1卷第4期1928年
- 釋甫 清華研究院學報《國學叢論》第1卷第4期1928年
- 釋皂 清華研究院學報《國學叢論》第1卷第4期1928年
- 《商周字例》自序 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周刊》1929年
- (上白下貝)字說 清華研究院學報《國學叢論》第2卷第1期1929年
- 虔字說 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周刊》10卷111期1929年
- (上四下矢)字說 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周刊》11卷125期1930年
- 評郭沫若《古代銘刻匯考》 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1934年2月2日
- 評黃文弼《高昌陶集》 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1934年2月17日
- 評徐貞協《殷契通釋》 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1934年3月31日
- 評陳晉《龜甲文字概論》 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1934年4月7日
- 評朱芳圃《孫詒讓年譜》 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1934年6月30日
- 評朱芳圃《甲骨學文字編》 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1934年8月4日
- 評呂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 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報》第3卷第2期1935年1月
- 評劉節《楚器圖釋》 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報》第3卷第3期1935年4月
- 評馬元材《桑弘羊年譜》 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報》第3卷第4期1935年7月19. 單相病者的前途 四川大學《前進》創刊號 1936年8月
- 兮伯吉父盤銘考釋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55年第1期
- 甲骨文的發展及其學術意義 《歷史教學問題》1957年第3期
- 牆盤銘文通釋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79年第2期
- 校點孫詒讓遺著《名原》 齊魯書社1986年5月出版
- 校點孫詒讓遺著《古籀餘論》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9月出版
- 金文大字典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 叔皮父簋銘考釋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