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所見》 | |
---|---|
清代文人袁枚所作 |
《所見》是一首五言絕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1]。本詩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所見》這首詩寫的是一個放牛的小孩騎着牛,大聲地唱着牧歌,大概是想捕捉那隻鳴叫的蟬吧,忽然停止了歌聲,站立在柳樹旁。這一切叫袁枚看見了,袁枚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容是袁枚親眼看到的。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着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 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所見》[3]
讀音;suǒ jiàn
釋義;所持的看法,猶見解;意見。
出處;《晉書·嵇康傳》
分類;詞語
作品原文
所見[4]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yuè)。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注釋譯文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盪;迴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林樾(yuè):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鳴:叫。
⑺立:站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作品鑑賞
賞析一
其一,詩人首先是寫兒童放牛時候的輕鬆心態,騎在黃牛背上一邊走一邊歌唱,心情何等得暢快,嘹亮的歌聲在樹陰間迴蕩,這是一幅悠閒的景象。後詩人筆鋒一轉,寫兒童不知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為別人捕捉的,總之為了不驚動樹上鳴叫的知了,兒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儼然一副認真的模樣,這與前面邊放牛邊歌唱的樣子截然相反。詩中只是寫了兒童從動到靜的變化這一事實,可是並沒有點明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這反而留給讀者遐思的空間。
其二,詩作多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詩看似閒情逸緻,實則寄託情思。袁枚的作品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所見》一詩描寫了作者偶然所見的一件小事。全詩用敘述的方式,通過敘述牧童的動作,形象的刻畫出了放牛娃天真活潑和率真的神態,充滿生活情趣。讀詩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其三,《所見》本詩的寫作特色詩"緣景以見情"。只有兼詩情畫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才算是最上乘之作。《所見》,當然不能算是詩中的珍品,但也不失為一首好詩。它之所以好,就在於畫中有人,景中有情,而且表現的是詩人的"真性情"。在這裡,畫是兩幅,而主人公卻是一個,這便是那位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牧童。詩成功地刻劃了他的形象。前兩句,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託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 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於響遏行雲,"振林樾"。第 三句,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第四句"忽然"一詞,把這個牧童發現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而"閉"和"立 " 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你看他正在悄悄地站在樹下,歪着頭眼睛望着鳴蟬,心裡想着怎樣去捕捉才不會讓它逃掉哩!
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究竟表 現了詩人怎樣的一種思想感情呢?詩人曾經說過 "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諱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 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的"真性情"。然而,現實卻並非總是如此完美的。也許這正是詩人無法 解決的主觀和客觀戶間的矛盾吧!
賞析二
詩的藝術表現是成功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 潮。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第四句,急轉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從"振林袍"到"閉 口 立",這是一個多 麼大的起伏,一個多麼強的跌宕 !"此時無聲勝有聲"。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的語言,明 白如話,質樸無華,十分本色。大概詩人認為,只有這樣的詩才能更好地直抒性情吧!順便提及這是一首古絕。古絕與今絕 (古稱律絕)的區別是前者多用仄韻不講究平仄格式後者反是。這首詩用是入聲韻也不講究平仄所以是古絕。
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作者簡介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谿。 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5]
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
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可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袁枚之妹袁機亦甚具學識,《如皋縣誌》、《杭州府志》、《清史稿·列女傳》皆有傳。
袁機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袁枚八年後寫成的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後世紀念
袁枚墓
袁枚死後即葬於隨園。其墓位於小倉山南嶺隨家倉的百步坡上,原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原有石牌坊,上刻"清故袁隨園先生墓道"九字,並樹"皇清誥授奉政大夫顯考袁簡齋之墓"石碑一塊,碑文為古文家姚鼐所撰。"十年動亂"中均被全部毀壞。
1974年3月,因建五台山體育館,經批准,由南京市文件保管委員會對該墓進行了清理。3月18日開始,歷時3天,共清理墓葬三座。皆為磚室,長2.5米左右,其寬度僅容木棺一具,除葬袁枚本人以外,其餘兩座均為女墓,當屬袁枚妻、妾。隨葬物有金簪3枚,金耳環2副,玉帶片20塊。以及玉管、銅鏡、瓷罐等。
袁枚故居
隨園,現位於南京清涼山東部方向,小倉山麓,清學者袁枚故居。
紫藤文物
袁枚治沭,距今已200多年。袁枚當時在沭陽縣衙(老縣政府,現為紫藤花園小區)手植的一株紫藤,至今仍生機勃勃,其葉蓁蓁,被列為沭陽縣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視頻
參考資料
- ↑ 袁枚 著名美食家與揚州圍棋快資訊 ,發布時間; 2020-04-11 11:25
- ↑ 《所見》 古詩文網
- ↑ 《所見》 古詩文網
- ↑ 古詩配畫圖片大全_古詩所見 快資訊 ,發布時間; 2020-02-22 20:36
- ↑ 袁枚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