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縮濱珊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扁縮濱珊瑚 |
扁縮濱珊瑚(學名:Porites compressa)是水螅型的單體或群體動物,身體呈六分的兩輻射對稱,珊瑚骼乳突節瘤塊狀。節瘤塊升高呈枝狀,而分枝相互融合成寬板狀,整體呈半球狀或球狀。口部體壁內陷形成了口道,胃腔內體壁的內胚層向心延伸形成了隔膜。肌肉發達,中膠層中有細胞存在,生殖細胞來源於內胚層,可形成骨骼。海產,群體,有骨骼,可造礁,口道溝的存在使其身體呈現兩輻射對稱。具隔膜,隔膜可支持並增大消化面積。隔膜絲具刺細胞,內、外胚層都有刺細胞。生殖腺起源於內胚層。分布於美國夏威夷群島海域。
簡介
扁縮濱珊瑚是濱珊瑚屬中規模最大的珊瑚,有一些達到了8米的高度。濱珊瑚的生長速度很慢,一年只有9毫米,因此這些龐大的珊瑚架可能有1000年了,在骨架的基礎上。微孔珊瑚形成平坦的分支,呈球形或半球形結構,有些半球形的直徑可能超過5米。珊瑚蟲擁有觸角,一般只在晚上擴展,扁縮濱珊瑚有一個毛茸茸的外觀。是水螅型的單體或群體動物,觸手及隔膜為6或6的倍數。觸手指狀,隔膜成對發生,肌肉多相對而生,口道溝兩個。骨骼由表皮層分泌形成。每個蟲體與海葵相似,其基盤部分與體壁的外胚層細胞能分泌石灰質物質,積存在蟲體的底面、側面及隔膜間等處,好像每個蟲體都坐在一個石灰座上,稱為珊瑚座或珊瑚杯。多邊形,杯深,單體直徑1.2—1.5mm,杯壁厚。背直接隔片稍狹於側隔片,復直接隔片不聯,每個隔片上有一個直立的尖齒,齒上還有小刺。軸柱為融合小梁呈薄片狀或尖錐形。生活時為灰褐色。結構與海葵很相似,隔膜成對,但缺乏明顯的口道溝,具鈣質杯狀外骨骼。是造礁珊瑚。
評價
生活於溫帶和亞熱帶,在淺海、深海,以及各種基質的海底,如沙質、岩石底部都可以生存。溫度是影響造礁珊瑚生長的限制性因素,只有海水的年平均溫度不低於20℃,珊瑚蟲才能造礁,其最宜的溫度範圍是22~28℃。主要生活在淺海區,大陸架及海島的四周,其垂直分布限制在60米之內,在30米左右深度處生長最好。因為淺海區是日光的穿透層,有利於珊瑚體內共生藻類的光合作用,淺海區由於潮汐作用及風浪、海水的震動為珊瑚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源及充足的氧氣,並易於移走代謝產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