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扇形三角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扇形三角洲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扇形三角洲 (arcuate delta)是指形成於入海河流含沙量高、河道分汊並經常改道、口外海濱水深較淺的河口區,由泥沙均勻地向海堆積而成的一種地質現象

此種三角洲的岸線經過波浪再塑造,平面形態上呈扇形。它主要是河流輸沙量大到河口附近時河道分汊、河床縱比降減小、流速降低、泥沙大量沉積而成。在河流多次改道情況下,使整個三角洲岸線不斷地向海推進。此種扇型的三角洲在世界上最為多見,典型的如尼羅河、伏爾加河、黃河等的三角洲。

形成過程編輯 播報

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變遷頻繁,有時分幾股入海。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積,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減小,水流不暢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斷流後,又受波浪與海流作用,沙嘴逐漸被蝕後退,形成扇狀輪廓。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經時,這段岸線才又迅速向前推進。因此,隨着河口的不斷變遷,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進的,並在海濱分布許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線路略鋸齒狀。再如非洲的尼羅河三角洲、黃河三角洲、伏爾加河三角洲等。

黃河三角洲

由於特殊的氣侯、地理、河口區構造背景、黃河及蓄水體水動力等沉積條件,黃河三角洲形成了獨特的沉積環境和沉積模式。經過實地考察和研究認為,黃河三角洲屬於高建設性的扇形三角洲,可以劃分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三角洲平原包括分流河道、廢棄河道、堤岸、沼澤、鹽鹼灘和風成沉積等微環境。黃河三角洲平原發育鹽鹼灘,與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經典模式有本質區別。三角洲前緣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間灣、水下天然堤和決口扇、河口砂壩、遠砂壩和三角洲前緣席狀砂等徽環境。現代黃河三角洲沉積環境和沉積模式研究對於古代三角洲研究以及開發和治理黃河三角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