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手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手參(拉丁學名:Gymnadenia conopsea (L.) R. Br.)單子葉植物綱,蘭科手參屬地生草本植物,植株可達60厘米,肉質橢圓形塊莖,下部掌狀分裂,莖直立,葉片線狀披針形、狹長圓形或帶形,總狀花序,密生的花,花苞片披針形,花瓣直立,花粉團卵球形,粘盤線狀披針形。6至7月份從中抽生出穗狀花序,開粉紅泛白色小花,很美。8至9月長圓形蒴果成熟。

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寧夏新疆山西內蒙古四川等省,區生長在山野的陰坡、草甸、林間草地。因其地下單一肉質塊根肥厚,有4至6指狀分裂,形同手掌而得名。

手參是老年人延年益壽滋補用的中草藥品,為家植珍傳下來的一個參種,各地有小量栽培。種植後的二三年秋,採挖(或拔)僅有1.5至2.5厘米徑幅的手參塊根,去掉莖葉及鬚根,洗淨後放入沸水鍋內煮至無白心為度,撈後曬乾備用。其性味甘,微苦、涼,有補腎益精理氣止痛之功效。手參為蒙、藏藥,民間亦用,中醫少用。

形狀特徵

地生草本。植株高20-60厘米。塊莖橢圓形,長1-3.5厘米,肉質,下部掌狀分裂,裂片細長。

莖直立,圓柱形,基部具2-3枚筒狀鞘,其上具4-5枚葉,上部具1至數枚苞片狀小葉。

葉片線狀披針形、狹長圓形或帶形,長5.5-15厘米,寬1-2(-2.5)厘米,先端漸尖或稍鈍,基部收狹成抱莖的鞘。 總狀花序具多數密生的花,圓柱形,長5.5-15厘米;花苞片披針形,直立伸展,先端長漸尖成尾狀,長於或等長於花;子房紡錘形,頂部稍弧曲,連花梗長約8毫米;花粉紅色,罕為粉白色;中萼片寬橢圓形或寬卵狀橢圓形,長3.5-5毫米,寬3-4毫米,先端急尖,略呈兜狀,具3脈;側萼片斜卵形,反折,邊緣向外卷,較中萼片稍長或幾等長,先端急尖,具3脈,前面的1條脈常具支脈;花瓣直立,斜卵狀三角形,與中萼片等長,與側萼片近等寬,邊緣具細鋸齒,先端急尖,具3脈,前面的1條脈常具支脈,與中萼片相靠;唇瓣向前伸展,寬倒卵形,長4-5毫米,前部3裂,中裂片較側裂片大,三角形,先端鈍或急尖;距細而長,狹圓筒形,下垂,長約1厘米,稍向前彎,向末端略增粗或略漸狹,長於子房;花粉團卵球形,具細長的柄和粘盤,粘盤線狀披針形。花期6-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65~4700米的山坡林下、草地或礫石灘草叢中。手參地下根淺,性偏陰,耐寒,稍耐水漬。喜摻合細沙的草炭土,腐殖質土和肥沃的山地黑土,稍耐鹼。手參能耐-30℃嚴寒。

地理分布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東南部、四川西部至北部、 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察隅)。朝鮮半島、日本、俄羅斯西伯利亞至歐洲一些國家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歐洲。

繁殖研究

手參的繁殖以分株為主,可將塊莖切成小塊種植,但此種方式不僅容易造成病毒感染,且繁殖係數較低,難以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要。截止到2012年10月,中國尚未見有關手參組織培養方面的報道。胚培養技術可克服遠緣雜交的不親和性,提高遠緣雜交的成功率並縮短育種周期,是藥用植物繁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高曉玲、馮鴻利用試管苗無菌胚培養技術,對手參組織培養和植株再生的技術條件和參數進行了研究,該研究可實現在短期內獲得大量的無病毒種苗以滿足市場需要,對於手參藥材的資源開發和保護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一胚萌發與成苗條件的優化

  1. 培養基種類的選擇共選擇了6種代表性的培養基進行測試,發現手參在1/2MS、MS、PT和Kun天sonC培養基上的萌發率和成苗率較高,而在N6和G3培養基上的萌發率和成苗率則相對較低。考慮到以蛋白腖為主要原料的PT培養基成本較低,符合大規模組織培養對於成本控制的要求,因此被作為胚萌發的最適培養基類型。
  2. 胚齡的影響手參的胚從授粉到成熟一般需要5~6個月,胚成熟期與蒴果開裂期基本一致,從授粉後的蒴果中分別取1~4個月不同胚齡的胚在PT培養基上培養。對萌發率、萌發期、成苗率和成苗期4個參數進行統計的結果如表1所示,可見1月胚齡的胚不萌發,2個月胚齡的胚僅極少數萌發,3、4個月胚齡的萌發率逐步升高且萌發期逐漸縮短。將萌發後的胚狀體轉瓶到同樣的培養基上繼代培養,1、2月胚齡的胚狀體產生的愈傷組織較多,

成苗少且成苗期長,隨着胚齡的增加,成苗率增加且成苗時間縮短。因此,4個月胚齡對於手參胚的萌發和成苗最為有利。

  1. 果蔬提取物和活性炭添加劑對肧萌發和成苗的影響天然果蔬提取物作為添加劑對於植物胚培養的促進作用前人已進行了較多的研究。該試驗對添加了10%果蔬提取物或1%活性炭的PT培養基條件下手參胚的萌發率、萌發期、成苗率和成苗期4個參數進行了觀察。結果發現,蘋果汁、馬鈴薯、胡蘿蔔汁3種果蔬提取物對於萌發率的影響最明顯,三者的萌發率分別比對照提高了15%、24%、13%,但添加活性炭對於萌發期、成苗率和成苗期的影響並不明顯,因此,綜合評價以10%馬鈴薯提取物的總體促進效果最佳。在添加1%活性炭後,與對照相比,萌發率和成苗率向相反方向變化,萌發期變化不明顯,其主要的優勢體現在成苗期顯著減少,與對照相比縮短了5天。

二莖尖培養條件的優化

將上述得到的試管苗的莖尖切下,選擇MS、1/2MS和PT3種基本培養基同時分別添加0.2mg/L的NAA和不同濃度的6-BA進行培養,對芽的誘導率和繼代增殖係數進行分析,結果「MS+0.2mg/LNAA+0.6mg/L6-BA」組合對於芽的誘導和增殖效果最好,其中隨着6-BA濃度的提高(0.1~0.8mg/L)可持續促進叢生芽的形成,但在濃度超過0.4mg/L後,芽的繼代增殖能力出現下降。因此,6-BA的最適濃度應控制在0.4mg/L左右最有利於誘導莖尖出芽

三試管苗生根誘導和移裁

通過莖尖誘導得到的叢生芽需要誘導才能生根,將上述獲得的叢生芽分別轉移到添加了不同濃度NAA和IBA的1/2MS、N6、PT、Knu天sonC、G3和MS培養基中,發現在培養30~40天後均能誘導生根,經優化得到的最適組合為「MS+0.5mg/LNAA+0.6mg/LIBA」,其中添加1%活性炭,可使得根系更為發達。隨後,將有根試管苗在室溫下煉苗1周,打開瓶蓋煉苗2~3天,洗淨、晾乾後移植於透水性能良好的包含椰糠、乾苔蘚、碎炭的混合基質中,置陰涼、通風處培育,成活率均達到89%以上。手參試管苗成苗後,栽培管理較為簡單,在生長季節每2周施肥1次,種植3~4年後即可作為藥材收購。

栽培技術

育苗移栽

平地栽參多採用正南畦向;山地栽參,依山勢坡度適當採取橫山和順山或成一定角度作畦。

  1. 育苗7~8月間,採種後可趁鮮播種,種子在土中經過後熟過程,第二年春可出苗。或將種子進行沙埋催芽。方法是選向陽高燥的地方,挖15-20厘米深的坑,其長和寬視種子量而定,坑底鋪上一層小石子,其上鋪上一層過篩細沙。將鮮參籽搓去果皮,或將於參籽用清水浸泡2小時後撈出,用相等體積的濕細沙混合拌勻,放人坑內,覆蓋細沙5~6厘米,再覆一層土,其上覆蓋一層雜草,以利保持濕潤,雨天蓋嚴,防止雨水流入爛種。每隔半月檢查翻動1次,若水分不足,適當噴水;若濕度過大,篩出參種,晾曬沙子。經自然變溫,種子即可完成胚的後熟過程,11月上、中旬裂口時即可進行冬播。亦可春播,時間在春分前後種子尚未萌動時進行。播種方法是,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5厘米、株距3厘米條播,覆土2厘米,再覆3~5厘米厚的秸稈,以利保濕。經沙藏處理已裂口的手掌參種子,如用0.1毫升/升的abt生根粉溶液浸種,可顯著增加手掌參根重。
  2. 移栽育苗2-3年後移栽,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中上旬進行。如春栽應在參苗尚未萌動時進行。移栽時選用根部乳白色,無病蟲害、芽胞肥大、漿足、根條長的壯苗,按大、中、小三級分別移栽。栽前可適當整形,除去多餘的鬚根,注意不要扯破根皮,並用100~200倍液的代森鋅或用1∶1∶140倍波爾多液浸根10分鐘,注意勿浸芽胞。移栽時,以畦橫向成行,行距25~30厘米、株距8~13厘米。平栽或斜栽。平栽參根與畦基平行;斜栽蘆頭朝上,參根與畦基成30~45度角。斜栽參根覆土較深,有利於防旱。開好溝後,將參根擺好,先用土將參根壓住全部蓋嚴,然後把畦面整平。覆土深度視苗大小而定,一般4~6厘米,隨即以秸稈覆蓋畦面,以利保墒。

田間管理

  1. 冬季管理:10月下旬至11上旬,生長1年以上的手掌參莖葉枯萎時,應將枯葉及時清除地面,深埋或燒毀。封凍前視畦面情況,燒好越冬水,並加蓋畦面秸稈。
  2. 搭棚遮蔭:參苗出土以後要及時搭棚遮蔭。參棚分矮棚和高棚兩種。矮棚前檐立柱高90~120厘米,後檐立柱高70~90厘米,可用木柱和水泥柱,分立參畦兩邊。立柱上順畦向固定好橫杆,橫杆多用竹竿,亦可用拉緊的鐵絲。上面覆蓋1.8~1.2米寬的葦簾,使雨水不能直接落到畦面上。雨季到來之前,覆蓋第二層葦簾。參棚要平正,防止高低不平。高棚是將整個參地全部覆蓋,棚高1.8~1.2米,以水泥杆作立柱,以竹竿搭成縱橫交錯的棚架,其上以葦簾覆蓋,透光率為25%~30%。
  3. 除草鬆土:在手掌參出苗前,或土壤板結、土壤濕度過大、畦面雜草較多時,應及時進行除草鬆土,以保持土壤疏鬆,減少雜草為害,但宜淺松,次數不宜太多。
  4. 排灌播種或移栽後,若遇乾旱,適時噴灌或滲灌。雨水過多,應挖好排水溝,及時排出積水。
  5. 追肥:播種或移栽當年一般不用追肥,第二年春苗出土前,將覆蓋畦面的秸去除,撒一層腐熟的農家肥,配施少量過磷酸鈣,通過鬆土,與土拌勻,土壤乾旱時隨即澆水。在生長期可於6~8月間用2%的過磷酸鈣溶液或1%磷酸二氫鉀溶液進根外追肥。
  6. 培土和搞蕾:因覆土過淺或受風搖動,參根鬆動時,要及時培土。靠近參畦前沿或參地邊緣的參株,由於趨光性,莖葉向外生長,夏季高溫多雨易引起斑點病、疫病等多種病害,因此應把向外生長的參株往畦里推壓,並培土壓實,使其向里生長。手掌參生長3年以後,每年都能開花結籽,對不收種的地塊,應及時摘除花蕾。

家植要點

在黑龍江省區冬季也能室外露地越冬。管理比較粗放,適宜家庭種植。採用種子播種繁殖。秋季種子成熟時隨采隨播,出苗率高。用淺盆或苗箱裝土平播蒔養,或整平耙細畦土,將種子均勻緩緩播入,覆約1厘米細沙土,上覆稻草,或撒一薄層草木灰保濕。用細眼噴壺淋水澆透,在北方翌春出苗。苗高5厘米左右間苗定苗,株矩2×3厘米得當。此後進入拔除雜草和保墒的正常養護管理。參苗從播種至生長初期,天然鮮土或配製含有腐葉土較素的營養土做基土,足夠其吸收生長使用。生長期中,視苗葉黃弱必須追肥時,要掌握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和「少吃多餐」、淡量的規則,最好不施化肥,嚴防爛根和參質變劣。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

甘、微苦,涼、微寒。 味甘,性平。

  1. 《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味甘、微苦,性微寒。
  2. 《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甘、微苦,微溫。」
  3. 《四川常用中草藥》:「甘,平。入肺、脾、胃經。」
  4. 《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辛、苦,溫。」
  5. 《全國中草藥匯編》:「甘、微苦,涼。」

功能主治

補腎益精,病後體弱,咳嗽,白帶,跌打損傷,淤血腫痛

止咳平喘,益腎健脾,理氣和血,止痛。主治肺虛咳喘;虛勞消瘦;神經衰弱;腎虛腰腿酸軟;陽痿;滑精;尿頻慢性肝炎;久瀉;失血;帶下;乳少;跌打損傷。

  1. 《東北藥植志》:「製成粘液,用於中毒和瀉下;泡酒為強壯、強精劑。」
  2. 《黑龍江民間中藥》:「泡酒治陰痿。」
  3. 《中國藥植圖鑑》:「消瘀。治跌打損傷,積血不行。」
  4. 《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補腎益虛,理氣和血,行血。治神經衰弱,久瀉,白帶,慢性出血。」
  5. 《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久服健筋骨,強壯,強精,解毒。治性神經衰弱,陽痿,陽虛症,並治腸炎腹瀉。」
  6. 《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助陽。」
  7. 《四川常用中草藥》:「補血益氣,生津止渴。治肺虛咳喘虛癆羸瘦,缺乳汁。」
  8. 《陝西中草藥》:「滋補強壯,補脾潤肺,安神鎮驚,益氣止痛。治身體虛弱,神經衰弱,勞傷,咳嗽,氣喘。」
  9. 《西藏常用中草藥》:「治慢性肝炎。」
  10. 《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溫腎壯陽。治腎虛腰腿酸軟無力,陽痿,滑精,尿頻。」
  11. 《山西中藥志》:「止痛,止血。治外傷疼痛,咯血衄血便血。」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