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才溪鄉的雨(劉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才溪鄉的雨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才溪鄉的雨》中國當代作家劉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才溪鄉的雨

在一個細雨濛濛的早晨,我踏上去往才溪鄉的火車。

從賓館裡走出來,開始往山上走。濛濛細雨,我沒有打傘,而是在街上四處漫步走着。我也沒有去革命紀念館,就想在這邊的土地上站一站看一看,仿佛是在還一個願似的。我走在泥濘的山路上,一次次抬起頭來,去凝望看遠方的山。我透過蒙蒙的雨霧,仿佛看見年輕的毛澤東正從從一條泥濘的山路上走來,他夾着一把油紙傘,腳步是那麼從容,神色是那麼堅定。

才溪鄉,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曾經的年代裡,廣大農民熱烈的擁護共產黨,相信紅軍才能拯救他們,才能帶給他們更好的命運。那是一個風雲激盪的時代,那是一個改天換地的時代,戰士們播下了一粒一粒革命的種子,呈星火燎原之勢,迅速在大地燃燒起來,一時間掀起了擴紅支前的熱潮。當時才溪鄉有4000多青壯年,其中就有3000多人參加到紅軍的隊伍里,幾乎家家都有紅軍,這片地方,也成為遠近聞名的模範鄉了。

小城的雨淅淅瀝瀝的下着,我走下山,看見街上賣東西的吆喝聲,穿着入時的大嫂與商店裡的老闆的清晰的交談,還有大聲歡笑的繫着紅領巾的少女,一位老人在大聲打過一次手機之後,臉上露出開心溫和的笑容,這一切都構成了平凡而熱烈的昇平世界的景象。

遠處的山崗是一片黛青色,上面的天空飄浮着一片淡淡的霧靄。雨水打濕了衣服,也把一片葉子沖刷的翠綠清新。我的思緒不禁翻滾起來。

在我的幼年家裡的窗台上,放着一本厚厚的比新華字典還要厚的書,用一個紅紅的的外殼包裝起來,書皮很硬,書的名字叫《毛澤東選集》。書籍的紙張非常好,很薄的紙張,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我沒有見過,用這種紙張來包裝的書籍,似乎還有些透明,但是卻都非常的有韌性,字都比較小。

我那時還很小,家裡實在沒有小人書看的時候我就把它拿下來,隨便地翻一翻,大多時候看不懂。直到有一天,外面下的小雨,我借着窗戶透過的光亮再次找到了這本書,翻到了一篇文章,因為裡面有很多的數字,而且有雞蛋的價格那些家常的字眼,這引起了我的興趣,居然就一口氣讀完了,讀完了回頭看了看那篇文章的題目就叫做《才溪鄉調查》。

我沒有想到,這篇文章會成為我一生當中閱讀次數最多的文章。

在我的青少年時代,我曾經走了很多地方,在有一年考上了一所煤礦的技校,終於成為了一名下井的礦工。這樣我終於有了固定的閱讀時間,我才對這篇文章有了更多的閱讀和思考的機會。

常常是一個雨夜裡我不肯就睡,等妻子,兒子完全睡熟了,我才打開小屋的燈,聽着外面細細的囹圄,懷着一顆渴望旅行的心,去找到那書中的那個世界,去進行一次長長的旅程。我的案頭書常年更換,直到最近幾年,才固定下兩本書。一部是賈平凹的《定西筆記》,另一部就是《才溪鄉調查》。每當到了心情特別的鬱悶,創作停止下來,工作中出現了不愉快的情緒的時候,我都拿起這兩本書書去翻,心裡就一下子靜了下來,覺得自己還是不能太浮躁。這兩本書都是沾滿了泥土的書,它們時時刻刻提醒我不能忘記生活。

我的眼前常常就幻化出這樣一幅情景來。1933年11月下旬,毛澤東終於已經出發了,經過長途跋涉,來到才溪鄉開展了政府座談會,工人代表等一系列調查會,他到了紅軍烈士林俊在家裡,外出幹部王興旺的家裡,貧困農民家裡訪貧問苦,同他們親切交談,詢問他們的生活現狀以及今後的看法,並提出解決眼前困難的方法。

在一個飄着雨的冬夜裡,窗外是淅淅瀝瀝的秋雨。人們三三兩兩地走進了那個屋子,把身上的淌着水的蓑衣抖一抖,掛在牆上。毛澤東早早的升起了一堆火,潮濕的屋子裡,頓時變得乾燥暖和起來。他很熱情的招待起來,大家給大家端茶倒水,並遞上自己卷的一隻捲菸,這不像是調查,更像是一場沒有距離的心與心的交流。毛澤東曾經不止一次地在不同的場合這樣說的,我是比較喜歡聊天式的調查。大家慢慢的說,他在慢慢的記。

在這些天的交流訪談中,他深入了生活的腹地

文章結構層次分明,大的方向有勞動力問題,消費合作社問題,犁牛合作社,日常生活,物價,經濟工作等。

我看到如下的數據是對家常生活細緻的挖掘。

他在文章中寫到:暴動前5個人的家庭用日用鹽5斤者,今年11月只吃一斤,不打倒國民黨無鹽吃。

在物價欄,毛澤東詳細列舉了二十五種日常用品的暴動前後的價格,分別是豬,谷,魚,鴨,雞蛋,鴨蛋,豬油,石灰,豆子,煙,茶,草油,紙,木,木油,鐵,布,鹽,洋油,柴火,毛洋。

極大的問題是要打破封鎖。

他特別重視人民的文化生活建設,比如牆報四處。換文章,並說明了文章教員學生做得多,群眾做得不過十分之一。識字班,二十四組,共二百四十人。每五天由夜學教員發五個新字去認。每組一個組長。男女均有。因老因工作因小孩牽累,不能入夜學便入識字班。

他提到了讀報團,設於俱樂部內,逢圩日讀《鬥爭》及《通知》。階級分析。每次最少六十人聽,多八九十人。

讀着這樣的數據,我的心常常激動的不能自已。心裡掀起滾燙的潮汐

[1]

作者簡介

劉亮,供職於兗礦濟寧二號煤礦,兗礦文學創作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