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扎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 中文名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Ⅷ—26
  • 申請地區:雲南省大理市周城、四川省自貢市
  • 非遺傳承人:張仕紳、張曉平
  • 生產基地:大理市周城
  • 示範基地:大理市周城璞真綜藝染坊
  • 保護單位:自貢市扎染工藝廠
  • 其他產地:印度日本泰國印度尼西亞
  • 外文名稱:bandhnu、plangi、tie-dye

起源

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 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扎染扎染有着悠久歷史。起源於黃河流域。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現存最早的扎染製品,是出於新疆地區。據記載,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成熟了。當時絞纈產品,有較簡單的小簇花樣,如蝴蝶、臘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圖案花樣,如白色小圓點的「魚子纈」,圓點稍大的「瑪瑙纈」,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纈」等。*[1]

流程

染前處理

  • 退漿:目的是除支漿料,可用鹼液、氧化劑或澱粉酶等藥劑加水沸煮布料退漿。(用量:藥劑為布重的3%,水為布重的30倍左右)
  • 精煉:目的是除去纖維上的天然雜質及殘留漿料,右用燒鹼加水沸煮。(用量:燒鹼為布重的3%,水為布重的30倍左右)
  • 漂白:用於除去色素及殘留雜質,常用次氯酸鈉或氧化氫加水沸煮。(用量:漂白劑為布重的3%,水為布重的30倍左右)另外,絲綢的染前處理是用皂液加碳酸鈉加水煮精煉。
  • 熨平待用:用電熨斗將漂洗過的布熨平以備描繪圖案及綑紮用。

綑紮染色

  • 將已設計好的圖案紋樣用畫粉在布上做記號或用繪稿液描上,然後綑紮或縫結布料。完成後浸入水中濕透,取出稍晾,待不滴水後放入已備好的染液中或浸染或煮染一定時間,然後用清水沖洗。

染後處理

  • 晾後的捆所物可在不完全乾透時解開扎結處,並用熨斗趁潮濕熨。*[2]

傳承

秦漢

扎染「秦漢始有之」(工儀實錄),已有數千年歷史,這支古代染纈中的奇葩,一直以自己獨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長在人民中間,點綴、美化人民的生活。樸實無華,天然成趣的扎染這支古老的染纈奇葩,必將在中原大地重放光彩,更加絢麗。

盛唐=

唐代扎染髮展到鼎盛時期,貴族穿絞纈的服飾成為時尚。北宋時期因扎染製作複雜,耗費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 邊陲的少數民族仍保留這一古老的技藝。除中國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20世紀70年代,扎染成為流行的 手工藝,廣泛應用於服裝、領帶、壁掛等。扎染工藝是先用線在織物上扎結成綹(稱線勒扎結),或在織物上縫紉(稱線縫扎結),用以防染;然後入染缸浸染;浸染後抽去所扎或縫的線,在織物表面形成由深至淺的暈染花紋 。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

宋代

宋代《大理國畫卷》所繪跟隨國王禮佛的文臣武將中有兩位武士頭上戴的布冠套,同傳統藍地小團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於服飾的直觀記錄。 經過南詔、大理國至今的不斷發展,扎染已成為頗具白族風情的手工印染藝術。扎染技法的採用。使面料富於變化,既有樸實渾厚的原始類,又有變換流動的現代 美,具有中國畫水墨韻味的美和神奇的朦朧美,扎染服裝是立足民族文化的既傳統有現代的服裝藝術創作。夾染、抓染、線串染及疊染等出現各種不同的紋路效果。十世紀,因扎染製作複雜,耗費大量人工,宋仁宗明令嚴禁扎染物品民用,把它作為宮廷專用品,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保留這 一古老的技藝。除中國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20世紀70年代,扎染成為流行的手工藝,廣泛應用於服 裝、領帶、壁掛等。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古時候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稱草木染。 常用的染料有紅花,紫草,藍靛等。那時候的扎染技法有米染,面染,豆染等。即用豆面,石灰調成防染槳,通過花板塗在布上,然後煮染,可出現蘭底白花的效果。根據設計圖案的效果,用線或繩子以各種方式綁紮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綁 扎處因染料無法滲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圖案的一種印花方法。也可將成形的服裝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兩種方式。前者圖案猶如露珠點點、文靜典雅,後者圖案色彩 對比強烈、活潑清新。一般可用來做較為寬鬆服裝、圍巾等。多選用絲綢面料。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洱海白族地區的染織技藝已到達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會,明朝洱海衛紅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時的暢銷產品。至民國時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戶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稱的周城、喜洲等鄉鎮,已經成為名傳四方的扎染中心。

現代

現代扎染是針對傳統扎染、蠟染和藍印花布這三種傳統染色工藝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即在各種紡織面料和成衣上運用現代防染科學技術和各種特殊工藝手法,創造出 區別於傳統「三染」、工業印染審美特徵的具有現代審美意義的平面、立體或單色和多色交融新圖形的可產業化的藝術實踐活動」。作為一種獨特的工藝文化,與傳 統扎染一樣,現代扎染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同時,還在本質上體現出自身反映不同文化背景、傳達不同時代氣息的特徵,具有「筆墨當隨時代變化」(石濤語)的開放 性特點。*[3]

視頻

參考來源

  1. 扎染的起源和工藝 ,新浪網 作者:傅嘉珺 2010-12-05 17:52:26
  2. 扎染工藝流程有哪些 扎染過程是怎樣的 ,全球紡織網 2017-12-06 14:43:28
  3. 1500年歷史的扎染 ,360doc個人圖書館 作者:舉手摘星辰 201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