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托卡列夫手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托卡列夫手槍(俄語:7,62-мм самозарядный пистолет Токарева образца 1930 года,意為:托卡列夫7.62毫米半自動手槍1930年型)是前蘇聯製造的半自動手槍之一,於1930年定型,由費迪·華西列維奇·托卡列夫設計,開發目的是用以取代沙俄時期的納甘M1895轉輪手槍。該槍也常常被稱為TT(俄語:Тульский Токарева,意為:圖拉托卡列夫)。

歷史

一名以TT-33向天開火,命令蘇軍士兵向德軍位置衝鋒的初級政委。據指,該名叫阿列克謝·戈爾德維奇·葉列緬科的政委在這張相片拍下後不足數分鐘即陣亡。 在1920年,蘇俄工農紅軍引進了大量德國制的毛瑟C96手槍。該槍因採用火力強大的7.63×25毫米毛瑟彈而深受士兵青睞。

1930年,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要求以新型制代手槍取代自沙俄時代便開始服役的納甘M1895轉輪手槍。於1931年1月7日進行的招標當中,由費迪·托卡列夫設計的手槍獲得了軍方的注目,認為它具備成為制式武器的潛質[1]。數周后,蘇軍訂購了1,000把TT-30手槍用作測試,該槍隨後成為了他們的制式手槍 。TT-30於1930—36年間生產,產量約為93,000把。

為了簡化生產,托卡列夫對該槍的槍管、斷接器、扳機和底把進行了少量變動,而最顯著的變動是取消了原本位於握把後方的可移除組件(由於在分解TT-30的扳機時需從後方將其取出,故而設計了該可移除部件),以及對全周長鎖耳的改良。這個改進版本被命名為「TT-33」。TT-33主要用於裝備蘇聯紅軍中的指揮官,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地使用,不過直到戰爭結束後仍然未能完全取代納甘轉輪手槍。

設計

在外觀上,TT手槍與約翰·勃朗寧設計的自由槍機式手槍FN M1903很相似,但前者採用勃朗寧的短行程后座作用及傾斜式槍管原理運作,故在內部結構上則與M1911較為相似。然而在其他方面,托卡列夫手槍的設計與勃朗寧的設計並不完全一致。包括其採用了一個比M1911簡單的擊錘和司牙組件,該部件為模塊化設計,能夠直接從手槍上移除。另外該槍還具備一個經機械加工的彈匣供彈咀,這是為了防止在使用破損的彈匣時出現供彈故障。蘇聯的工程師曾作出多次嘗試以使運作部件更加容易生產和保養。最顯著的是對槍管鎖耳的簡化,這能夠有效減少加工程序。部分版本使用固定在導杆上,並依賴槍管襯套來維持拉緊狀態的復進簧。TT-33發射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該彈藥是由毛瑟C96手槍所用的7.63×25毫米毛瑟彈改良而成。托卡列夫手槍彈的特點是威力強大、有着極為平坦的彈道[2],而且能夠有效貫穿厚衣服和較薄的防彈背心。TT-33作為一款結構簡單及堅固耐用的手槍,能夠承受一定程度的粗暴對待。該槍在二戰到1950年代期間被大量生產。

與許多半自動手槍不同的是,TT手槍明顯是沒有額外保險裝置,也沒有手動擊錘保險,但仍然可以透過把擊錘拉落一半後固定,以實現半待擊狀態。此時仍不能開槍,但可以縮短將擊錘完全拉落的時間。作為軍用手槍來說,TT手槍是合格的,但作為警用手槍的評價較遜。除了因為安全問題以外,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的貫穿力被認為是過強,但對人的殺傷效果(停止作用)卻較遜。

現在於美國,有部分民間用戶把TT-33改裝至發射更強的子彈,包括.38超級彈和9×23毫米溫徹斯特彈等。此外,有許多出口到美國市場的TT手槍及衍生型都添加了各種不同的手動保險裝置。

視頻

托卡列夫手槍 相關視頻

托卡列夫手槍開箱評測,與國產54式手槍同出一轍
羅馬尼亞版托卡列夫手槍開箱評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