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托尼·布萊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
出生 1953年5月6日
國籍 英國
別名 托尼·布萊爾
職業 政治家,律師
知名於 連任首相,英國歷史上首位連任的工黨首相
知名作品 《旅程:布萊爾回憶錄》
《新英國,我眼中的年輕國家》
《布萊爾演說集》

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1953年5月6日出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父親是律師,母親是教員,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杜倫(Durham)度過的。

布萊爾在有「蘇格蘭的伊頓」之稱的費茨中學接受教育,後來又在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學習法律,並獲得學位,信仰基督教。

布萊爾先後擔任工黨黨魁、樞密院成員、財政副發言人、貿工副發言人、能源和就業事務副發言人、英國首相、議員、中東問題特使、現任哈薩克斯坦總統經濟顧問。

布萊爾對法律、工會、稅收、貿易、能源、就業、犯罪等問題感興趣;喜歡讀書,愛好網球和音樂;著有《新英國,我眼中的年輕國家》等書。

英國有關伊拉克戰爭的調查報告——齊爾考特(Chilcot)報告2016年7月6日公布於眾。

齊爾考特說,「伊拉克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的這種說法站不住腳」,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對伊戰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布萊爾則在報告出爐後表示,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政權當時必須被推翻,當時自己的選擇符合英國最大利益。

人物經歷

1953年5月6日,出生於蘇格蘭首都愛丁堡。

1954年-1957年住在澳洲。

1958年1月,梅澤爾帶着托尼回到英國。

1961年,進入切里斯特教會學校,同學們稱為「布萊爾二世」,第一學期未的考試後跳入三年級。

1965年,遷往離德漢姆市一英里外的郊區,當過學校模擬選舉中保守黨的候選人。

1966年,進入費茨公學。

1971年,從費茨公學畢業。

1972年,考入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攻讀法律學位。

1975年6月,離開大學。同年,成為工黨黨員。同年成為切爾西區工黨黨團秘書。

1977年,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後回到英國,成為艾爾文的律師事務所工作。

1979年,同切麗·布斯結婚。

1980年11月,第一次參加工黨議員候選人選舉失利。

1981年2月,當選為支部書記。同年秋天,補缺為選舉中的提名做議員候選人,失利。

1982年4月1日,地方選舉中,打敗三人,成為工黨候選人。

1983年5月18日,被提名為塞奇菲德區工黨候選人。6月,當選為工黨候選人。

1984年11月,成為影子內閣。

1985年3月6日,首次在新聞媒體上亮相。

1985年,長子尤安出生。

1987年,二子尼古拉斯出生。

1987年,競選影子內閣失利,成為影子內閣貿工部長副手。

1988年,開始給《時代》周刊寫文章。5月,安吉·亨特成為托尼顧問。11月,參加影子內閣競選,排第九,成為能源部長。

1989年,大女兒凱瑟琳出生。

1990年,布萊爾同布朗訪問澳大利亞。

1992年7月8日,影子內閣選舉中,排第二,任內務部長。同年年任內政事務發言人。

1993年1月,前往美國學習。

1994年當選工黨領袖,成為工黨歷史上最年輕的領袖。同年被女王封為樞密院成員。

1995年初切麗被選為英國王室法律顧問。

1995年11月27日,作為工黨領袖的布萊爾被諾森比亞大學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1996年4月,來到美國。4月12日,同克林頓會談半個小時。11月,李嵐清訪問英國,托尼送《新英國》。

1997年5月2日,工黨在英國大選中以壓倒多數的選票擊敗連續執政達18年之久的保守黨。年僅44歲的布萊爾出任政府首相,成為20世紀以來英國最年輕的首相。

1997年7月1日,出席香港回歸。9月6日, 出席黛安娜王妃葬禮。10月21日,在唐寧街會見了董建華

1998年秋正式訪問中國。

1999年12月31日,出席「千年穹頂」千年盛典。

2000年5月20日,利奧出生。

2001年6月在大選中再次獲勝,連任首相,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連任的工黨首相。

2002年8月,承認建造千年穹頂是個錯誤。

2004年,因心臟問題住院。

2005年英國大選中,布萊爾獲得連任,是英國歷史上首位三次當選的工黨首相。7月,幫助倫敦贏得申奧主辦權。同年,托尼·布萊爾曾參與動畫《辛普森一家》的演出。

2006年8月,在曼徹斯特工黨大會上宣布一年後退位。10月24日,在倫敦唐寧街10號會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10月31日,英國下院首次就伊拉克政策舉行辯論。11月3日,與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的會面中提出新的國際氣候問題合作的提議。

2007年5月10日宣布辭去工黨領袖職務。6月27日正式卸任首相;同日,中東問題有關四方(聯合國、歐盟、美國和俄羅斯)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聲明,宣布任命布萊爾為中東問題特使。

2007年6月28日,世界經濟論壇宣布,布萊爾成為該組織董事會成員,並主持2008年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

2008年1月,布萊爾任瑞士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顧問。

2009年2月,布萊爾創建諮詢公司「托尼·布萊爾協會」,主要「提供商業諮詢、政治體制改革」等方面的諮詢服務。

2011年,哈薩克斯坦政府聘請了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擔任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的經濟問題顧問。

政治生涯

早期生涯

布萊爾1953年出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父親是律師,母親是教員,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杜倫(Durham)度過的。布萊爾在有「蘇格蘭的伊頓」之稱的費茨中學接受教育,後來又在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學習法律,並獲得學位。大學畢業後,布萊爾在1975年加入工黨,1982年代表工黨在一個傳統的保守黨選區比肯斯菲爾德(Beaconsfield)參選國會議員失敗。在1980年代早期,布萊爾在工黨內被認為是「軟左派」(soft left),當時這一派正試圖控制工黨。

1983年他當選為塞奇菲爾德(Sedgefield)選區國會議員,並連任至今。1983年和1987年工黨兩次在大選中敗於撒切爾夫人之後,布萊爾堅定地站在黨內改革派一邊。他與改革派領袖尼爾·基諾克(Neil Kinnock)合作,成為影子內閣的一名成員,將工黨改造成一個更溫和的政黨。當基諾克因1992年工黨選舉失敗而辭職之後,布萊爾繼續在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的影子內閣中任內政大臣。

擔任黨魁

1994年史密斯心臟病發去世,布萊爾與影子內閣的另一名成員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做成一項政治交易,由布萊爾擔任工黨領袖,而布朗則將擔任未來工黨政府的財政大臣。布萊爾與布朗一起改造工黨,修改其黨章,去除了有關國有化的政策,而更強調自己善於財政議題(當時的保守黨政府無法解決經濟問題),並將自己稱作「新工黨」。

首相生涯

工黨本身的改革,加上保守黨政府關於歐盟政策的分歧,以及一系列腐敗醜聞的影響,「新工黨」在1997年的英國大選中獲得了一邊倒的巨大勝利。

布萊爾是20世紀英國第一個在職首相在唐寧街生子育兒。1998年12月26日布萊爾成為第一位在愛爾蘭議會發表演說的英國首相。

在2001年英國大選中,工黨再度保持了其前所未有的巨大優勢,布萊爾成為第一位贏得第二任的工黨首相。保守黨領袖威廉·黑格(William Hague)辭職,他是自1920年代奧斯丁·張伯倫以來第一位沒有成為首相的保守黨領袖。

在911事件後,布萊爾很快地宣布與美國站在一起,在阿富汗戰爭之前他參與了一系列穿梭外交,幫助鞏固了國際反恐聯盟。直到今天他依然扮演着這個角色,訪問了許多其他國家領導人可能認為太危險的國家。

布萊爾是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有關進攻伊拉克計劃的堅定支持者,雖然這項計劃具有很高的爭議性。布萊爾很快成為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經常與持堅定反戰立場的法國總統希拉克發生摩擦。布萊爾被認為比布什更善於演說,他在戰爭爆發前發表了多篇演說,強調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必要性。

雖然薩達姆被指控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美英發動戰爭的最主要理由,布萊爾也強調薩達姆踐踏人權的記錄,以此來為戰爭辯護。在2003年的美伊戰爭中,英國軍隊也參與其中。戰後至今也沒有在伊拉克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因此在英國國內造成了針對首相的很多爭議,其中很多是來自工黨黨內的。工黨內有許多人不喜歡布什,並且反對伊拉克戰爭。托尼·布萊爾和夫人2003年8月1日布萊爾成為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工黨首相,但是大衛·凱利博士的死亡陰影籠罩着布萊爾,工黨內沒有任何慶祝活動。

2004年1月27日和1月28日兩天可以算是布萊爾政治生涯中最危險的兩天,被稱為「在地獄中的24小時」。由於工黨內部的反對,他的高等教育法案有可能沒有辦法通過二讀——這是他上任後面臨的首次類似的政治危機。第二天,關於大衛·凱利博士死亡調查的赫頓報告也將公布,大多數人預測報告將指責布萊爾及其政府。最終,關於調漲大學學費的法案以5票之差獲得通過。而赫頓勳爵的報告則着重批評了BBC的報導不周,而對政府的失誤只是輕描淡寫。

雖然赫頓報告為大的部量辯護,有關導致伊拉克戰爭的情報使用問題又浮上檯面。布萊爾最終決定再啟動另一項調查,而這次是評估戰爭爆發前情報的使用。

2007年5月10日布萊爾在自己位於英國塞奇菲爾德選區的特里姆登向支持者發表講話,宣布將於6月27日向英女王遞交辭呈,結束長達10年的首相歲月。他同時宣布辭去工黨領袖職務,為「接班人」、財政大臣戈登·布朗讓路。

布萊爾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英國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3次贏得大選的首相,但面對種種批評,於2007年6月27日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正式遞交辭呈,從而結束自己長達10年的首相生涯,正式離任。

施政理念

入主唐寧街

布萊爾在1997年5月2日正式出任英國首相,後來他兼領的職務還包括有第一財政大臣、公務員事務部部長、英國工黨黨魁、以及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作為英國內閣的閣臣,他也是樞密院顧問官。布萊爾卸任後,首相與黨魁之職由其財相布朗接任,而布萊爾則隨即獲中東問題有關四方委任為中東問題特使

國會關係

布萊爾任內曾對下議院的議事程序作了不少改革。他上任後的第一項改動就是將以往在每星期二和四,每次長15分鐘的首相答問環節進行合併,變為每星期只在星期三舉行,但時間則延長至30分鐘。布萊爾表示這樣是為了讓答問環節更具效率,但批評者卻反駁他這樣做只為方便準備問題答案。除首相答問環節外,布萊爾又會在每月舉行一次新聞發布會,讓記者就不同問題作發問,而氣氛也要比國會辯論融洽。

媒體關係

2002年,布萊爾在北約俄羅斯會議一般認為,布萊爾應付媒體的技巧遠高於他在國會辯論的能力。他在電視鏡頭面前,總顯露出政治領袖應有的魅力、往往給予觀眾現代、不拘謹和善於表達之感覺。或許世人對布萊爾留下最深刻的電視講話,就是他在1997年8月對韋爾斯王妃黛安娜之死所發表的演說,當中他以「人民王妃」形容黛安娜,及後即廣為人們所競相採用。

布朗關係

早在約翰·史密斯於1994年去世後,布萊爾與戈登·布朗兩人曾同被視為新黨魁的熱門人選,布萊爾和布朗而他們兩人亦曾許下諾言,答允互相合作。最初,由於布朗認為自己資歷較高,布萊爾理應會讓路給他,但後來兩人卻發現布萊爾更取得公眾的支持。到1994年5月30日,布朗向布萊爾答應不競逐黨魁之職,而據知布萊爾則答應擔任黨魁一定時間後就會退位(一說8年),以作回報,但是布萊爾卻在公開場合,多次否認二人中間有任何交易。有關的傳聞後來更在2003年9月被英國第四台拍成電視劇。

宗教信仰

布萊爾在公開場合甚少談及他的宗教信仰,但他曾被認為是一位盎格魯-天主教徒——亦即是英國聖公會高教派的成員。高教派是一個容納羅馬天主教的基督教派別,而布萊爾的妻子彭雪玲本人就正是一位羅馬天主教徒。布萊爾平時在倫敦一般會與家人到天主教的西敏大教堂參與彌撒,但是當地的樞機主教休姆卻批評他不是天主教徒,卻在彌撒中領聖餐。

批評

對布萊爾的批評主要集中於他與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的關係,以及他對中東,包括伊拉克戰爭、2006年以黎衝突以巴衝突所采的政策。此外他亦被批評以「政治化妝」的手法扭曲新聞,誤導國民。布萊爾也是歷史上首位遭警察問話的在任英國首相。

對美關係

在美國總統克林頓任內,布萊爾已經與他建立了友好的關係,此後喬治·W·布什雖然接任美國總統,但布萊爾仍與他建立起強而有力的政治同盟,並積極在外交政策上連成一線。不過,前南非總統曼德拉說過布萊爾尤如布什的外交部長。此外又有人直指布萊爾是「布什的捲毛狗」,反映出布萊爾在外交政策上令人有盲目附和美國的感覺。就連美國國務院官員肯德爾·邁爾斯(Kendall Myers)也指出布什對待英國首相的態度某程度上使他感到「蒙羞」,他認為兩人的聯盟是單向的,布什沒有回報布萊爾,兩者之間也不是互惠互利。

對以關係

布萊爾早年加入工黨不久以後,便加入一個叫工黨以色列之友的組織。後在1994年,一位昔日與布萊爾在同一所律師行工作的同事,在一次以色列外交官所辦的晚宴中,向他介紹一位叫邁克爾·利維(Michael Levy,後來成為利維勳爵)的人。利維是流行音樂界的大人物,也是位熱心於協助猶太小區籌款的人。布萊爾與利維未幾就成為了好朋友,兩人更時常一起打網球。

工黨關係

布萊爾在任後期遲遲未交代下台的確實時間,使他受到了英國傳媒和國會議員的批評。據報,有內閣閣揆相信布萊爾遲遲不交代下台時間,是因為他有意第四度角逐大選。在2006年暑假,布萊爾一家曾到加勒比海渡假,返國後他表示希望各界停止對他的下台時間作揣測,結果激起不少工黨忠實支持者的不滿。

支持率

在2006年5月, 《每日電訊報》曾報導布萊爾的支持度跌至只有26%,比起當年韋爾遜將英鎊貶值後,以及卡拉漢在「不滿足的冬天」期間所得的支持率還要低,這表示布萊爾成為了戰後最不受歡迎的工黨英國首相。不過,以有紀錄以來計,保守黨的撒切爾夫人與約翰·梅傑曾曾得到比這個數字更低的支持率。但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布萊爾在1997年大選完結時,他曾取得了歷史上英國首相最高的支持率。

本段卸任之後

卸任英國首相後,布萊爾仍然活躍在國際舞台:

2007年6月27日,中東問題有關四方(聯合國、歐盟、美國和俄羅斯)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聲明,宣布任命布萊爾為中東問題特使。

2007年6月28日,世界經濟論壇宣布,布萊爾成為該組織董事會成員,並主持2008年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

2008年1月,布萊爾任瑞士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顧問。

2008年3月7日,美國耶魯大學宣布,布萊爾將從下學年開始在這所全美頂尖學府授課,講授「宗教和全球化」。

2015年10月25日,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終於為當年(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道歉。 [5]


婚姻家庭

布萊爾是里奧·布萊爾(Leo Blair)與妻子黑茲爾•布萊爾(Hazel Blair)所生的第二名孩子。

布萊爾父親里奧·布萊爾是兩名藝人所生的私生子,被一名叫詹姆士•布萊爾的船塢工人與其妻子瑪麗所收養。

布萊爾母親黑茲爾的本姓為克羅斯卡登。

外祖父叫喬治·克羅斯卡登,是一位肉販兼橙帶黨黨員,原居愛爾蘭巴利香濃(Ballyshannon),後於1916年遷居格拉斯哥,1923年早逝。

布萊爾有一位哥哥和妹妹分別名叫威廉·布萊爾和莎拉·布萊爾,他的哥哥是一位大律師兼御用大律師。

夫人切麗·布斯·布萊爾,著名律師。長子尤安·布萊爾(Euan),次子尼基(Nicky),女兒凱瑟琳(Kathryn),三子利奧(Leo)。

大事年表

1975年,托尼·布萊爾從牛津大學畢業後不久加入了工黨。

1977年,進入艾爾文的律師事務所工作。

1980年代初期,曾參與工黨在南哈克尼與肖爾迪奇(HackneySouthandShoreditch)選區的事務。

1981年2月,當選為工黨支部書記。

1982年4月1日,成為工黨候選人。

1983年,進入下議院

1984年,成為影子內閣。

1987年,成為影子內閣貿工部長副手。

1988年11月,成為能源部長

1992年7月8日,任內務部長。

1994年,布萊爾擔任工黨領袖。

1994年,被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封為樞密院的官員。

1997年5月2日,托尼·布萊爾正式出任英國首相。他兼領的職務還包括有第一財政大臣、公務員事務部部長、英國工黨黨魁、以及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作為英國內閣的閣臣,他也是樞密院顧問官。

2001年6月,連任首相,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連任的工黨首相。

2007年6月27日,辭任英國首相。

人物軼事

辛普森一家

2005年,托尼·布萊爾曾在動畫《辛普森一家》的其中一集內演出。

鄧文迪離婚案

2013年11月20日,新聞集團老闆默多克與第三任妻子鄧文迪正式離婚,而在關於離婚原因的熱議中,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與鄧文迪的私人關係再次引發關注。

默多克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座牧場的員工聲稱,布萊爾與鄧文迪在默多克不知情的情況下,分別於2012年10月和今年4月的相同時間段在該處度過周末,此外兩人還有「多次私會」,地點包括在洛杉磯的房產、倫敦的豪華公寓和紐約住所。

與鄧文迪關係

2013年12月2日報道,傳媒大亨默多克的前妻鄧文迪曾在一段文字中寫道,她對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有着一種類似於「熱戀」的「溫暖感情」。

這段文字似乎是鄧文迪寫給自己的。而默多克是在發現妻子曾在家中多次私會布萊爾後,發現了這段類似於日記的文字。

今年6月,默多克宣布已法院提交與鄧文迪的離婚申請。上個月,默多克與鄧文迪正式離婚。有媒體報道,默多克之所以與鄧文迪離婚,是因為鄧文迪與布萊爾有私情。而兩人私情的曝光也頗具戲劇性,鄧文迪將一封安排布萊爾造訪默多克位於加州的牧場的電郵發錯人了,由此引起默多克的懷疑。

承認與鄧文迪偷情

2014年2月15日英國媒體披露,據《衛報》的一份的調查報道顯示,捲入傳媒大亨默多克離婚事件的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原本曾計劃向默多克當面承認自己曾與鄧文迪有過私情。但由於默多克與鄧文迪的兩個未成年女兒突然闖入了兩人的會客室,布萊爾只能臨時改變主意,決定繼續將秘密隱瞞。

魯伯特·默多克去年11月與第三任妻子鄧文迪達成「友好」離婚協議結束了14年婚姻。離婚後不久英國媒體爆料稱,鄧文迪曾在老公不知情的情況下與布萊爾「多次秘密約會」,兩人曾相約在倫敦和紐約等地見面。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的兩次周末,兩人甚至在同一時間前往默多克的加州農場一起過夜,而默多克對此一直蒙在鼓裡!2013年6月當默多克得知真相之後,憤然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和不忠於他的妻子鄧文迪離婚,同時和他認識多年的好友布萊爾絕交。

根據英國《衛報》的最新調查,其實布萊爾原本是計劃向默多克當面承認自己與鄧文迪有染的。衛報援引布萊爾身邊人的話說,布萊爾2012年曾與默多克有過私人會面,當時布萊爾已經準備好向默多克「交代」問題的,但是默多克與鄧文迪的兩個小女兒格蕾絲和克洛伊突然闖入了大人們的會客廳。

12歲的格蕾絲和10歲的克洛伊這樣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卻改變了布萊爾的決定。分析指出,布萊爾當時剛剛成為格蕾絲的教父,他可能不願意在孩子面前暴露隱私。

多位英前大使呼籲下課

27日是布萊爾被任命為中東問題特使7周年的日子。據英國媒體24日報道,英國前駐伊朗大使多爾頓、前駐利比亞大使邁爾斯、倫敦前市長利文斯頓等簽名聲援一封指責布萊爾作為中東問題特使不作為的公開信,呼籲布萊爾「下崗」。

公開信稱布萊爾任職中東特使7年來,沒有取得任何成績,如約旦河西岸仍有500多處檢查站和路障,2009年遭以軍轟炸的加沙地帶依然處於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中、八成居民靠他國援助生存,以色列還在違背國際法建造定居點等。

人物評價

對布萊爾的批評主要集中於他與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的關係,以及他對中東,包括伊拉克戰爭、2006年以黎衝突和以巴衝突所采的政策。此外他亦被批評以"政治化妝"的手法扭曲新聞,誤導國民。布萊爾也是歷史上首位遭警察問話的在任英國首相。

喬治·沃克·布什:美國在最近幾個星期內對托尼·布萊有了更深的了解,美國方面了解了他是一個言而有信的人,他是一個勇敢的人,一個有遠見的人。美國方面為有他這樣一個朋友而感到驕傲。

路透社:布萊爾執政十年政績顯著。他執政時期,英國經濟增長、失業率下降,教育和醫療經費增加。

戴維·卡梅倫:布萊爾是一位好黨首,但不是一位好首相。

若澤·曼努埃爾·杜朗·巴羅佐:布萊爾帶領英國融入歐盟,並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他支持建設一個開放、革新和強大的歐洲。他說,布萊爾給歐洲帶來了活力和很多新思維,並在歐盟擴大、歐盟共同能源政策、抑制全球氣候變化、消除非洲的貧困等領域留下了可觀的遺產 。[7]


首次道歉

2004年,布萊爾曾對英國議員說,「我不會為這場衝突道歉,我相信那是正確的。」

2007年時,他依舊態度強硬:我不認為我們應該為正在伊拉克所做的一切道歉。

2010年的回憶錄《旅程》中,布萊爾解釋說,如果道歉將導致殺傷性的媒體頭條報道湧現

2015年10月25日,硬扛了12年之後,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終於為當年(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道歉。

布萊爾回應:我對我們收到的情報是錯誤的這一事實道歉。我也為我們計劃中犯的錯誤道歉,我們在對推翻一個政權之後會發生什麼的理解上犯了錯。 [8]

相關影片

Tony Blair on the Labour Party crisis - UNCUT INTERVIEW - BBC Newsnight
Tonly Blair's first Prime Minister's Questions: 21 May 1997
Tony Blair says 'Labour party is marooned on fantasy island' warning it could be 'replaced'
Tony Blair keynote speech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