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托馬斯·哈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托馬斯·哈代
Thomas Hardy
出生 1840年6月2日
英國 英格蘭多塞特郡多爾切斯特
逝世 1928年1月11日(享年87歲)
英國 英格蘭多塞特郡多爾切斯特
職業 小說家、詩人
母校 倫敦國王學院
文學運動 自然主義
配偶 Emma Lavinia Gifford (1874–1912)
Florence Dugdale (1914–28)
受影響於 亞瑟·叔本華查爾斯·達爾文查爾斯·狄更斯約翰·彌爾頓夏綠蒂·勃朗特
施影響於 西奧多·德萊賽菲利普·拉金大衛·赫伯特·勞倫斯斯蒂芬·金約翰·福爾斯

簽名 File:Thomas Hardy signature.svg

托馬斯·哈代OMThomas 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國作家;生於農村沒落貴族家庭。

哈代的創作襲承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以來的批判寫實傳統,在《德伯家的黛絲》、《還鄉》、《無名的裘德》等一系列作品中蘊涵了對整個維多利亞時代社會發展的文學呈現。 ]] 他被吳爾夫(Virginia Woolf)稱為「英國小說家中最偉大的悲劇大師」,也被韋伯(Carl J. Weber)譽為「英國小說中的莎士比亞」。[1]

人物生平

哈代於英國多爾切斯特攻讀建築,及後於1862年前往倫敦,並成為倫敦國王學院學生,學習建築工程,同時從事文學哲學神學的研究。

哈代當過幾年建築師,曾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建築聯盟學院獎項,後致力於文學創作。

創作特色

他一生寫了許多作品,他的小說多以農村生活為背景,前期作品長篇小說《綠蔭下》、《遠離塵囂》,將宗法制農村生活理想化,反對工業化城市文明。以後作品現實主義成分逐漸加強。長篇小說《還鄉》、《卡斯特橋市長》和《林中居民》,通過書中人物的悲慘遭遇,反映工業化勢力深入農村後英國宗法制農村的巨大變化。《德伯家的苔絲》和《無名的裘德》是他的兩部代表作長篇小說,前者描寫農村姑娘遭受富人迫害以至毀滅的悲劇,後者描寫農村青年在工業社會中理想被毀滅的故事。他晚年轉向詩歌創作,寫出詩劇《統治者》,痛斥給人民帶來苦難的暴君。

他所寫作品對人民貧窮不幸的生活充滿同情,對工業文明和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他的作品也帶有一些悲觀情緒和宿命論色彩。

作品

哈代具有詩人與小說家的雙重身分,除了小品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詩劇,皆有質量上的創作,自1871年發表一部長篇小說後,每隔一二年就出版一部小說,共出版十四部長篇小說,有七部被列為英國小說中的偉大作品。

視頻

托馬斯·哈代

遠離塵囂

絕戀

長篇小說

  • 《絕望的救濟》Desperate Remedies: A Novel (1871)
  • 《綠蔭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 A Rural Painting of the Dutch School (1872)
  • 《一雙藍眼睛》A Pair of Blue Eyes: A Novel (1873)
  • 《遠離塵囂》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874)
  • 《伊索貝塔的真愛》The Hand of Ethelberta: A Comedy in Chapters (1876)
  • 歸鄉》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1878)
  • 《司令長》The Trumpet-Major (1880)
  • 《冷漠的人》A Laodicean: A Story of To-day (1881)
  • 《塔上戀人》Two on a Tower: A Romance (1882)
  • 《嘉德橋市長的生活與死亡》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he Life and Death of a Man of Character (1886)《卡斯特橋市長》
  • 《林居人》The Woodlanders (1887)
  • 黛絲姑娘:一個純潔的少女》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 Pure Woman Faithfully Presented (1891)
  • 《深受愛載者》The Well-Beloved: A Sketch of a Temperament (1897) (first published as a serial from 1892)
  • 無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 (1895)

短篇故事

  • 《牛奶女工的浪漫冒險》"The Romantic Adventures of a Milkmaid" (1883) (collected in A Changed Man and Other Stories)
  • 《三個陌生人》"The Three Strangers" (1883) (collected in Wessex Tales)
  • 《威塞克斯故事集》Wessex Tales (1888, a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 《一群高貴的淑女》A Group of Noble Dames (1891, a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 《生活的小諷刺》Life's Little Ironies (1894, a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詩集

  • 《威塞克斯的詩與其他》Wessex Poems and Other Verses (1898)
  • 《過去與現在的詩》Poems of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1901)
  • 《時光的笑柄》Time's Laughingstocks and Other Verses (1909)
  • 《現實的諷刺》Satires of Circumstance (1914)
  • 《幻想時刻》Moments of Vision (1917)
  • 《詩集》Collected Poems (1919)
  • 《晚期與早期抒情詩》Late Lyrics and Earlier with Many Other Verses (1922)
  • 《人間萬象、遙遠之夢:歌謠與瑣事》Human Shows, Far Phantasies, Songs and Trifles (1925)
  • 《心境與格律的冬詞》Winter Words in Various Moods and Metres (1928)

詩劇

  • 《王朝:拿破與戰爭的詩戲》(The Dynasts: An Epic-Drama of the War with Napoleon (verse drama)
    • 《王朝》第一部The Dynasts, Part 1 (1904))
    • 《王朝》第二部(The Dynasts, Part 2 (1906)
    • 《王朝》第三部(The Dynasts, Part 3 (1908)
  • 《康沃爾女王皇的悲劇》The Famous Tragedy of the Queen of Cornwall at Tintagel in Lyonnesse (1923)

後人評價

托馬斯·哈代逝世九十周年:維多利亞時代的良心

1月11日是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逝世九十周年紀念日。突然這麼一說,你可能對此人沒有任何印象,可非常有名的《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正是出自他的筆下。

哈代生活在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但他與發達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背道而馳,懷揣着勇氣追問弄潮兒的道德與社會責任,並對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觀頗有微詞。《德伯家的苔絲》里的苔絲失去貞潔,犯下了殺人大罪,可哈代公然為其辯論,認為苔絲是「一個純潔的女性」。雖然她的肉身被污濁,道德卻比大多光鮮男子更純潔。

哈代是個矛盾的人,守護着一個失落的過去,卻又積極擁抱新銳思想。這種觀念上的反覆直接影響他對角色的處置。他一面用宗教拯救小說人物,一面潛意識裡認為「性格即命運」。無論是苔絲還是游苔莎,追求自由、反抗舊俗的女性都被哈代賦予人性光澤,可等待她們的都是悲劇收尾。哈代激賞她們的勇氣,卻不看好她們的反抗。

「反抗而無用」熔煉出哈代小說的悲劇底色。徐志摩將哈代與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相提並論。女權主義者伍爾夫也肯定哈代,說「托馬斯·哈代是『英國小說中最偉大的悲劇大師』」。[2]

作品欣賞

偶然——托馬斯·哈代

但求有個復仇之神從天上喊我,

並且大笑着說:「受苦受難的東西!

要明白你的哀戚正是我的娛樂,

你的愛之虧損正是我的恨之盈利!」

那時啊,我將默默忍受,堅持至死,

在不公正的神譴之下心如鐵石;

同時又因我所流的全部眼淚

均由比我更強者判定,而稍感寬慰。

可惜並無此事。為什麼歡樂被殺戮,

為什麼播下的美好希望從未實現?

———是純粹的偶然遮住了陽光雨露,

擲下的時運不擲歡欣卻擲出悲嘆......

這些盲目的裁判本來能在我的旅途

播撒幸福,並不比播撒痛苦更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