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把握命運、改造命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把握命運、改造命運,養護身器、磨練見識、廣結善緣這三個方面,如果我們都能很好地做,那麼我相信,我們的命運會越來越好,我們就扣住了命運的脈搏。不僅可以把握現在,更可以把握未來;不僅今生今世可以通過努力逐漸地改變,無窮的未來際我們都掌握在手上

原文

  首先,對於身體我們應該要愛惜它、養護它。換句話說,我們對父母對天地所給予的這個身器,要知道愛惜。這是我們的工具。這個工具,有的人把它消耗在損害社會、損害他人的壞事上,這就是不知道愛惜身器。我們應該用它來做最有意義的事,用它來做對社會、對他人、對眾生最有利的事。以修行人來講,身體既是一個業器,是過去種種業的綜合結果,也是修道的利器。這個身體不僅僅是屬於我們個人私有的。從所承擔的責任來說,如果我們發起了菩提心,這個身體屬於所有眾生;如果我們還沒有學佛,沒有發起菩提心,這個身體也還屬於父母家庭、親戚朋友、社會國家。關於對待身體的態度,儒家文化就特別提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每個人對自己的身器要有一種愛惜、愛護的心,甚至要有一種敬畏。這個工具給我,我要善於利用它、細心保護它。

  所以身器要養。怎麼樣養身器?前面我講到身器有一些因素是先天的,但是後天的養護也可以改變身器的質量。養護身器在修行上來說主要是要持戒、修定,佛法的持戒和修定就是養護身器的學問和功夫。持戒,昨天已講過了,我們要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佛陀教導我們不能做的事,如果我們做了,首先受傷害的就是我們的身器,我們這個工具受到傷害了,受到染污了。我們把這個工具拿去殺生、拿去偷盜,這個工具就會受到損害。在生活里,保護自己的身器,就是要注意愛惜自己的精神精力,不要把自己的精神精力消耗在無謂的事情上面。比如說朋友聚會、喝酒,這就是無謂的消耗,最後互相灌,灌醉了,身體都受傷害。再比如在一些娛樂場所,放逸、過分的娛樂都是對身器的損傷。比如抽煙這種不良的習慣,也是對我們身器的糟蹋。這一點有的人可能會說,有很多人抽了一輩子煙也沒事,但是你也要知道,很多人抽煙得肺癌呀。得肺癌的概率抽煙的人要比不抽煙的人高一大截,高很多的。當然講到這一點我們又可以知道身器和身器的不同,有的人確實抽了一輩子煙沒有事,那麼他的身器可能先天性的抗病能力好一點。但是現在我們不知道我們在抗肺癌這一點上身體會怎麼樣。所以你就應該小心一點,最好是不要抽煙。這種不良的嗜好對身體有損傷。還有其他的,比如說上網,要有意義、有節制的去利用電腦、利用網絡。完全沒有節制,失控,跟着網絡去飄,那也會傷害我們的身器。我絕對不是反對電腦、反對網絡,我的意思是說要善用。當我們沉迷其中的時候,身器會受傷,還有的人把身體拿來去做無謂的冒險,我覺得這也是一種不慎重的態度。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我們不應該把身體拿來做無謂的冒險。在佛經的戒律中,可能各位比較多地注意到了戒律總是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包括不許吃肉,不許喝酒,所以人們往往說佛教的戒律都是在克制我們的身體。但是你們要知道,佛法的戒律其實是為了要保護我們的身體。另外也有直接關於保護我們身體的戒條。在菩薩戒裡面就有這麼一條:如果沒有必要,你不要獨自到可能危及你生命的危險地方去,就是「險難處不得獨行」。比如伊拉克正在打仗,你非要去玩一趟回來好有吹噓的資本,那是沒有意義的。險難處不要拿身體去冒險。為什麼菩薩不能這樣做呢?因為菩薩的身體不屬於他自己,如果他把身體拿來作無謂的冒險,如果犧牲了,那也是有罪過的呀。當然佛教也絕對反對自殺,自殺跟殺別人是同罪的,都是殺生。為什麼?就是因為這個身器不是屬於自己獨有的。所以我們要養護身器,首先要杜絕無謂消耗生命的種種生活習慣。特別是今天生活在大城市裡的人,很多的娛樂在誘惑着我們,在向我們招手。娛樂廳、歌舞廳裡面旋轉的燈光讓我們蠢蠢欲動。聽說有一種舞廳叫"迪廳",說人們到那裡有的會吃一種東西,吃了以後能跳很長時間。是不是有這樣的地方啊?這個就是糟蹋身體。因為這種東西刺激人的神經,使他處於興奮,使對他自己身體狀況的探測麻木。本來人已經很疲勞了,但是在藥物的作用下,他的感知遲鈍,所以能跳很長時間。但是跳完以後,我相信肯定會非常累,甚至會虛脫。就像有一種神經病人,發病的時候力大無比,狂躁無比,長時間地大喊大叫,但是他發作完以後要睡覺,睡好幾天還養不過來。所以諸如此類的活動,我覺得對身體都是很大的傷害。我們要保護自己的身器,就要遠離這些活動,遠離這些地方。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有本錢有資本去幫助眾生,去修行,去工作,去成就事業。

  講到佛教的定,前面我講到氣脈的素質,身體內部各種粗細能量運行的方式、質量、速度,以及通暢與否,有這樣一些先天所稟賦的條件。佛教的禪定,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身器素質這一部分的。禪定從呼吸,從人的心態到人的身體,進行綜合調整,讓心靈安靜下來,沉澱到最底層,在內心最深最深的地方用功,通過長期的禪定訓練,就能改變身器的質量。

  識,就是見地,實際上就是講的智慧。佛教講的智慧有聞、思、修三種。聞、思就是學習。聞是聽聞,思是思考、思維,學習包括讀書,聽別人講,聽老師講,這都屬於聞思的智慧。通過學習我們見多識廣,掌握很多前人的經驗。修在佛教裡面主要是指修禪定。因為禪定的積累能改變身器,更重要的是能改變心識,改變我們對世界、對自身的看法。在這些地方發生突破以後,它就會改變我們的心量,改變我們的理想、志向,改變我們思想的高度,這一切都會發生突破。如果以世間的標準來看,擴大識的途徑,古人用兩句話來講,那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很有概括性。讀書呢,就是聞、思,包括聽別人講。行萬里路就是實踐,實際上就是修,修行。修行不僅僅是靜坐禪修,它也包括了在生活方面去磨練、去歷練、去碰撞;去失敗,再試驗,再失敗,不斷地過程。最後見地增加了,見識增長了,心量打開了。當然也包括空間上的遊歷。在古代印度和中國,一個人遊歷的經驗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人要是足不出戶,很多東西看不到,他的見識也很難增長。現在時興旅遊,在佛教里叫行腳,雲遊天下。像我們中國,因為疆域廣大,山川秀麗,所以雲遊天下你們想一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很多的名勝古蹟,很多的地方,這個過程一定會增長你的知識,會陶冶情操,會提高文化素養。而且在這個過程里,中國的這些山水,這些名勝古蹟本身就像一個老師一樣洗浣我們的身心,開闊我們的心量。只是呆在小小的街巷或者是很偏僻很封閉的小村莊,和你遠望無邊無際碧波萬頃的大海,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感受絕對不一樣。當然對於心智相當成熟的人,在很小的屋子裡,他的心也是跟虛空一樣大。對於我們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我們的心隨境所轉,我們的心會受境的薰陶。行萬里路呢,就是主動地用好的環境,用這些波瀾壯闊的、宏大的、秀麗的外境來薰陶我們自己,也可以增長見識。

  身器要養護,識要培養、要磨練。那麼講到緣呢,就是要廣結善緣。一個人為什麼會生在很開明,比如說有佛教信仰、有文化氛圍的家庭呢?與他過去世結的緣有很大關係。有的人走到哪裡都能遇到好人,走到哪裡別人見到都喜歡他,都願意幫助他。也有的人處處碰壁,人緣老是不順,總是有人會跟他過不去,這也跟他過去世結的緣有關係。所以要改變緣,只能是從廣結善緣做起。廣結善緣要從生活里做起,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一面之交或者多年相處,都要能結善緣,慢慢地我們在人生路上的積累就會越來越好。廣結善緣主要是要有奉獻的心,要有奉獻精神,在任何一個環境中,都要多為別人着想,為別人服務,關照對方,不要處處只想到自己,要多為別人着想。廣結善緣從語言上講就是要說愛語,要說柔軟語;從心態上來說,要有奉獻的心,有歡喜的心;從行為上來說,要多做利他的事;從儀表來說,要多微笑。有時可能一面之交,一個善意的微笑會給對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結下很深的緣。我在書上看到一個故事:大概是在風景優美的瑞士,那時正值旅遊高峰,四面八方的遊客都聚集到一個城市裡面,賓館都已經住滿了人。一位服務員正在值班,天已經很黑了,有一對老年夫婦來了,他們來投宿,但是這個賓館也已經客滿了。這個服務員就跟這對老年夫婦解釋,說確實沒有床位了。這對老年夫婦顯得很失望,因為沒地方住了,而且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年輕人想了一下,然後他突然說我有一個工作間,雖然比較小,條件不怎麼好,但是衛生還可以,你們在那裡休息一晚上吧,反正我在值班,我在外面坐着就可以了。"這對老年夫婦接受了他慷慨的布施。第二天這對夫婦就離開了,離開的時候很高興,並且刻意留下了這個年輕人的地址。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個年輕人就收到了這對夫婦的電報,這對夫婦在美國的一個城市,說歡迎您到我們這裡來做客。後來這個年輕人正好放假,就去了美國。那對夫婦專門派人接他,接到以後,把他領到一個非常富麗堂皇的酒店裡面。這個年輕人以為是要安排他到這裡住的,結果老人說,這個酒店是我們為你修的,要交給你來管理。這對老年夫婦把一個酒店送給這個年輕人,作為對他那個晚上並不難做到的善舉的回報。這個故事可能是人們編的,但是它能給我們一個啟發,有時候在生活裡面一件小的善舉能給我們結很深的緣,一件小事足以把我們的善心表達出來。所以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為什麼說小的事會給我們結很深的緣呢?因為不管是小事還是大事,所表現出來的心態是一樣的。所以廣結善緣時時處處都可以做。廣結善緣需要我們要有愛心、有責任心。今天的社會很多時候人們眼光短淺,沒有責任感,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我們要為自己的一切行為負責任。因此我經常聽到人們反映說在火車站、在汽車站很多時候買的是假冒偽劣。買食品呢,經常都是過期的。為什麼呢?因為火車站和汽車站有一些人他認為在他這兒買東西的都是趕車的,車一坐上去,就永遠不會再來了,是一次性買賣,短期行為,能撈一把就撈一把。他的那種心態好像是這個人我跟他做了這一次生意,以後就永遠不會再見到他了。事實恰恰相反,以後還會見面。如果我們對自己遇見的每一個人都能想到說以後還會見面,就馬上不一樣了,就知道要認真對待了。從緣的這一點來說,也應該要廣結善緣。廣結善緣一般地說就是要奉獻,奉獻我們的財物,奉獻我們的愛心,奉獻我們的歡喜心。這也就是佛教講的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無畏就是安全感,安全感布施。

  養護身器、磨練見識、廣結善緣這三個方面,如果我們都能很好地做,那麼我相信,我們的命運會越來越好,我們就扣住了命運的脈搏。不僅可以把握現在,更可以把握未來;不僅今生今世可以通過努力逐漸地改變,無窮的未來際我們都掌握在手上。養護身器、磨練見識、廣結善緣,這就是命運三要素。[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