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鬱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抗憂鬱藥(英語:Anti-depressant),是一類治療重度憂鬱症(MDD)或其它問題如心境惡劣障礙、焦慮症、強迫症、進食障礙、慢性疼痛、神經性疼痛的藥物,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用來治療痛經、打鼾、偏頭痛、多動症(ADHD)、藥物濫用和失眠。
- 抗憂鬱藥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其他藥物聯用,但都要遵醫生的處方使用。
- 主要的抗憂鬱藥有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三環類抗憂鬱藥(TCA)、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四環類抗憂鬱藥(TeCA)、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憂鬱藥(NaSSA)。其他不常用的抗憂鬱藥有丁丙諾啡、低劑量抗精神病藥和聖約翰草提取物。
- 一種關於憂鬱症成因的理論認為,憂鬱症以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在應激狀態下出現的神經-內分泌反應類似的過度活躍為特徵。
- HPA軸的異常參與憂鬱症狀的形成,而抗憂鬱藥可能起著調控HPA軸的作用。[5]
抗抑鬱藥用途與副作用
- 可減少抑鬱症患者的症狀,如焦慮、沮喪、缺乏動力、對事物失去興趣及無法專心等。某些抗抑鬱藥對治療焦慮症、強迫症、驚恐症、社交恐懼症、廣場恐懼症等亦有一定幫助。
- 傳統抑鬱藥副作用:
- 口乾、便秘、體重上升、心跳加速、姿位性低血壓等。
- 新一代抗抑鬱藥:都可以抑鬱副作用各有不同
- 1.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 (SSRI, 或簡稱為「血清素」)出汗、失眠、疲倦、神經緊張、手震等。
- 2.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 (SNRI)嘔吐、便秘、嗜睡、神經緊張等。
- 3.去甲腎上腺素及特定血清素抗鬱劑 (NaSSA)便祕、口乾、嗜睡、體重上升等。
- 4.血清素拮抗劑及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 (SARI)疲勞、口乾、頭暈、頭痛等。
- 5.血清素及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 (NDRI)口乾、噁心、嘔吐、頭痛、失眠等。
- 雖然副作用極多,但試圖停藥的患者經常說他們停不了藥。去年美國一項對 250 位精神病藥物長期使用者的調查中(最常見的是抗抑鬱藥),約有一半的受訪者認為脫癮症狀嚴重,將近一半人因為這些症狀無法停藥。
- 而紐西蘭一項對 180 名抗抑鬱藥長期使用者的研究中,脫癮症狀報告超過 130 例,幾乎有一半的人表示他們對抗抑鬱藥上癮。
抗抑鬱藥上癮
- 抗抑鬱藥 Zoloft 及 Effexor(即文拉法辛,Venlafaxine)製造商輝瑞公司的發言人 Thomas Biegi 說:「出現停藥綜合症的可能性因個人、治療方法及劑量而異。」他敦促患者與醫生合作逐步減少劑量,但如何減法,製造商則沒有具體建議。
- 早在 1990 年代中期,一組精神病學家發表詳細報告,描述了停藥會出現的症狀,如身體平衡問題、失眠和焦慮,再服藥時,症狀就會減退。
- 來自倫敦東部,現年 34 歲的精神病醫生 Tom Stockmann 在服食 Cymbalta(即度洛西汀,Duloxetine)18 個月後停止服用,出現頭暈目眩等症狀。
- 團隊隨機分配予參與者兩種方案,一種是緩慢減半,每天服一粒膠囊,在一個月內或更長時間,逐漸降低當中的藥物量。另一半是令他們相信所服的藥正逐漸減少,但實際上保持了其正常劑量的膠囊。Mangin 博士指有些人的脫癮症狀非常嚴重,以至無法停藥:「即使緩慢減量的是半衰期較長的藥物,這些人也有明顯的脫癮症狀,要重新開始服藥。」[1]
抑鬱藥驚人的事實
- 長期以來的科學研究已多次表明,抗抑鬱藥會使心理疾病惡化,還不說肝損害、出血、體重增加、性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降低等風險。
- 最不可告人的小秘密:抗抑鬱藥是最難戒斷的藥品,比酒精和鴉片還厲害。
- 抗抑鬱藥的藥效不是解決之道
- 抗抑鬱藥處方多數是家庭醫生而非精神科醫生開的(多數吃抗抑鬱藥的人都沒達到可確診為抑鬱症的醫學標準)[2]
抗抑鬱藥的科學原理
- 抗抑鬱藥最常用的我們叫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屬於SSRI類藥物常用的有:百憂解、賽樂特、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蘭和艾斯西酞普蘭這六類藥物,目前我們臨床的主流用藥。
- 五羥色胺是大腦里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它關係到人的情感、情緒開心等等。沒有它人就情緒低落了,悲觀了,無助了等等。
- 再攝取抑制劑主要是調解、刺激大腦里的五羥色胺分泌區,使得它慢慢調節分泌出來,直至恢復到一個正常情況。
- 它的抗抑鬱效果還是比較明確的,不良反應也是相對比較輕微的。
- 最開始都是小劑量的服用三、四天,然後再來緩慢加量,也就是說你剛開始吃的時候,(比如:吃半粒的,那麼三、四後就吃一粒,半個月後再加到一粒半,具體以哪種藥物而定,這是一個科學用藥的原則,遵循這個原則是沒有錯的)。
- 服藥前期的兩個月內屬於試藥、調藥階段,換言之就是你在服抗抑鬱藥的兩個月內,你所服用的抗抑鬱藥,如果在你身上有了緩解的作用時,那麼再採取小加量的原則加量服用,以此鞏固,並達到一個更為核心的「足量足療程」治療階段。
- 當「足量足療程階段完成後,我們再來視患者情況調整,完全沒有症狀,則可以緩慢減藥直至停藥,大概總服藥時間要12個月——15個月」。
- 服藥時間過短,或者感覺服藥半年好了,就把藥私自停了,又或者私自加量、減藥、增藥都是有風險存在的,而且很大!
- 服藥的鞏固階段,是從逐漸給它加量到一個足量的用藥鞏固過程,是非常有必要遵循的,但是劑量不能超過該藥的最大服用劑量。[3]
參考來源
- ↑ TAN HA LAM. 自從吃了抗抑鬱藥後,抑鬱更多了. CUP香港. 2018-4-13 [2020-04-27] (中文).
- ↑ Kelly Brogan. 憂鬱藥不藥:有關抑鬱症的7個驚人事實. 大紀元. 2016-09-28 [2020-04-27] (中文).
- ↑ 二級心理諮詢師阿秋. 部分抗抑鬱症藥物的藥理以原理分析(乾貨). 每日頭條. 2018-11-15 [2020-04-2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