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京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報京鄉隸屬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地處鎮遠縣南部,東與三穗縣台烈鎮毗鄰,南接劍河岑松鎮,西抵施秉縣馬號鎮,北靠金堡鎮,行政區域面積68.6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報京鄉戶籍人口為10962人。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報京地域屬三穗縣;1992年3月,報京、松柏合併稱報京鄉。截至2020年6月,報京鄉轄6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報京村。
2019年,報京鄉有工業企業3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1]
歷史沿革
1952年置報京、松柏2鄉。1958年撤鄉併入金堡公社。1961年析建報京、松柏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1992年合併置報京鄉。
自然資源
報京侗寨故稱"筆京",位於貴州鎮遠縣城東南部39公里,是報京鄉的中心寨,周圍有松柏、報友、白岩、龍奔等十幾個侗族村寨,報京東臨三穗縣,南連劍河縣,海拔800米,年平均氣溫15.2攝氏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由於自古交通閉塞,保留了較為古老的生活方式,有獨特的侗語,獨特的服飾和獨特的侗族習慣.
人口資源
2010年全寨有477戶,2114人,全系侗族有周、劉、龍、田、邰、李等姓氏,除周姓外,都共同循環取用再、政、通、光、昌、勝、秀7個字作區分長晚輩字號。具報京老人推算,報京至少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2]
旅遊文化
報京寨坐北朝南,四面青山環抱。整個大寨從北到南,由高到低,形若撮箕口。青一色的木結構房屋,依順地勢,鱗次櫛比,疏密相間,布局在兩側之間的狹谷中。群眾習慣把報京分為上、中、下三寨,上寨有水塔,中、下寨有兩眼水蟛和水塘,生活用水比較方便。中寨有棵白果樹,樹腳路坎邊有石碑一塊。碑文陰刻,碑額橫刻"千古不朽"四字。碑右豎書"大小募化相貴成斯美保留古樹一枝此世代不朽矣"。碑左豎書"大清咸豐四年六月旦"。上寨與中寨之間東側,有一隆起小山,山頭奇形怪狀的石頭,形若盆景。農閒晴朗之天,姑娘們便三五成群到此繡花、唱歌、幽會。寨的東、北、西三面,古楓、翠柏成蔭,報京對面是白岩寨。在白岩與報京之間,有一長滿松樹的山,群眾稱"火焰包"上栽滿松樹,四季常青,現已成為報京侗寨風景優美的景點。
報京大寨,侗族風情濃郁,尤以"三月三"為最隆重的節日。
報京不僅住房風格與眾不同,飲食習慣也各具特色,該地群總特別喜食糯性食物和酸味蔬菜,人人愛吃,個個會做,家家煮糯米飯,包糯米粑,走親訪友,紅白喜事也離不開糯米飯糯米粑,戶戶備有酸菜,、酸湯和醃菜,每天上菜離不開酸菜,招待貴客更離不開酸湯醃菜,不少人家儲藏有上100年的醃湯酸菜。當地流傳"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鬧竄(行走乏力,東偏西外)"之說,此話足以說明報京侗族喜酸食糯的飲食習慣。
報京號稱北侗第一寨,也是黔東南北部侗族最大的侗寨,由報京、報友、白岩、巴所、平津、龍崩、呂對、平門、高看、金龍、高度溝共十幾個侗寨,7000多侗族人民組成,有着悠久的歷史,報京大寨作為報京侗寨的中心更是氣候宜人、古樹環繞、民風淳樸、侗族人民千百年來在城西繁衍生息,是黔東南州保持最完整的北侗民族村寨代表。報京"三月三"情人節已作為文化空間成功成為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且每年成功舉辦。報京大賽被列入黔東南100個重點民族村寨,報京鄉已列入黔東南20個重點民族鄉鎮。
大事件
2014年1月25日23:30許,貴州省鎮遠縣報京鄉報京大寨發生一起農村寨火,寨火於26日凌晨3時50分左右被撲滅。經初步統計,此次火災共造成七個村民小組受災,燒毀房屋148棟975間,受災296戶1111人,直接經濟損失980餘萬元,火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