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樹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抱樹蓮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doc/8162452-8479439.html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抱樹蓮 漢語拼音:Bào Shù Lián |
抱樹蓮,中藥名。為水龍骨科抱樹蓮屬植物抱樹蓮Drymoglossumpiloselloides(L.)Presl【PterispiloselloidesL.】的全草。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止血的功效。主治濕熱黃疸,目赤腫痛,化膿性中耳炎,腮腺炎,淋巴結結核疥癩,咯血,崩漏,跌打腫痛。[1]
目錄
藥理簡介
中文名:抱樹蓮
拼音名:Bào Shù Lián
英文名:Herb of Pilosella-leaved Drymoglossum
別名:巧根藤、飛連草、抱石蓮、貓龍草、瓜子菜、飛蓬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L.) Presl[Pteris piloselloides L.]
出處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抱樹蓮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植株高2-12cm。根莖細長,橫生,密被中部深棕色邊緣淡棕色、近圓形至卵形細小鱗片,盾狀着生,邊緣有睫毛。葉遠生或疏生,二型,無柄;營養葉肉質,近圓形或為寬橢圓形,長5-6cm,寬約2cm,先端闊圓形,基部漸狹,疏被貼生的星芒狀毛;中脈僅下部可見;孢子葉有長達1cm的短柄;葉片線形,長3-12cm,寬5-8mm,先端闊圓形,基部漸狹,背面貼生星芒狀毛;葉脈隱沒於葉肉中,連結成網眼,有內藏小脈。孢子囊群貼近葉緣延長成狹帶狀,寬約2.5mm,孢子葉寬圓的先端也能育,向下同達基部;孢子兩面型,有粗疣突或刺狀突起,隔絲星芒狀。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疏林中的樹幹上。
性狀
性狀鑑別
根莖圓柱形,細長,直徑約1mm,棕色或深棕色;密被細小鱗片,鱗片近圓形至卵形,邊緣生眾多長睫毛。葉二型,營養葉近圓形,直徑約1cm,或闊橢圓形,長5-6cm,寬2cm,全緣,厚肉質,對光視之可見網狀脈,表面疏被星狀毛;孢子葉線形,全緣,長3-12cm,寬5-8mm,厚肉質,孢子囊群長線形,生於下表面葉緣處,孢子兩面型。氣微,味淡。
性味
甘;淡;微涼
歸經
肝;肺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止血。主濕熱黃疸;目赤腫痛;化膿性中耳炎;腮腺炎;淋巴結炎;疥癩;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治疥癩,殺蟲。
- 2.《嶺南採藥錄》:煎服治眼熱,跌打損傷瘀痛。
- 3.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消炎解毒,祛風止咳。治黃疸,淋巴腺結核,腮腺炎,咳嗽咳血,風濕骨痛,乳癌,大便燥結。[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