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拖市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拖市鎮隸屬湖北省天門市,地處天門市西北部,東隔天門河與京山縣永隆鎮相望,東南與漁薪鎮相連,南與張港鎮、蔣湖農場接壤,西連多寶鎮,北鄰鍾祥市舊口鎮,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29.8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拖市鎮戶籍人口72837人。

1975年11月,撤區並社,設拖市公社。1984年3月,為拖市區。1987年10月,為拖市鄉。1997年4月,撤鄉建鎮。截至2021年10月,拖市鎮轄1個社區、3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人民路8號。

2014年,拖市鎮全年實現工業生產總值25億元,增長3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3.07億元,同比增長23.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77億元,同比增長17.8%;完成工商稅收入庫602萬元,同比增長17.2%。全鎮工業企業4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 截至2019年末,拖市鎮有55個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超市或綜合商店110個。[1]

歷史沿革

隋大業三年(607年),設立京山縣。

民國時期,屬京山縣第四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劃歸潛江縣屬第一區。

1955年1月,分屬潛江縣多寶區、張港區;同年7月,隨多寶和張港劃歸天門縣。

1958年9月,分屬曙光、東風公社。

1961年4月,分屬多寶區、張港區。

1975年11月,撤區並社,設拖市公社。

1984年3月,為拖市區。

1987年10月,為拖市鄉。

1997年4月,撤鄉建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拖市鎮轄有拖市1個居民委員會,金堯、橫河、周堤、拖市、金灘、王夫、梅河、趙台、廟河、新集、陳橋、丁雲、中心、南河、直河、歡河、易河、太平、同宜、大橋、嚴溝、徐集、陳雲、何場、梁場、嚴廟、佘湖、同興、丁仗、許場、黃流、關溝、福南、張豐、夏場、吳洲、白土地、古水、三當、彭家溝、龍山嘴、鄖西新42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1年10月,拖市鎮轄1個社區、32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人民路8號。[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拖市鎮地處天門市西北部,東隔天門河與京山縣永隆鎮相望,東南與漁薪鎮相連,南與張港鎮、蔣湖農場接壤,西連多寶鎮,北鄰鍾祥市舊口鎮,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29.8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拖市鎮地處江漢平原,地勢平坦,略為北高南低,一般地面高程為海拔32米左右,最高點在大橋村8組,海拔34.4米;最低點在牯水村4組,海拔29.7米。

氣候

拖市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4℃,年平均無霜期為248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146.4毫米。

水文

拖市鎮屬天門河水系,境內主要河道有天門河、天北乾渠。天門河沿境東自北向南流經轄區,境內河道長20千米;天北乾渠橫貫轄區南部,境內河道長8千米。

自然災害

拖市鎮的主要自然災害有暴雨、乾旱、大風等。暴雨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95年5月29日,一天雨量達203毫米,農作物全部被淹;龍捲風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0年6月1日,造成境內50多棟房屋倒塌,樹木、電杆折斷,農作物絕收,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餘萬元。

自然資源

2011年,拖市鎮有耕地面積10.7萬畝,其中水田0.2萬畝,旱田10.5萬畝,人均1.4畝,以種植棉花、小麥、油菜為主。

人口

2011年末,拖市鎮轄區總人口7396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048人,城鎮化率4.1%。總人口中,男性37672人,占50.9%;女性36293人,占49.1%。2011年,拖市鎮人口出生率11.6‰,人口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長率5.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74.7人。

截至2017年末,拖市鎮常住人口45565人。

截至2019年末,拖市鎮戶籍人口72837人。[3]

經濟

綜述

2011年,拖市鎮財政總收入528萬元,與上年持平。

2011年,拖市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412元。

2014年,拖市鎮全年實現工業生產總值25億元,增長3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3.07億元,同比增長23.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77億元,同比增長17.8%;完成工商稅收入庫602萬元,同比增長17.2%。全鎮工業企業4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

截至2019年末,拖市鎮有55個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超市或綜合商店110個。

農業

2011年,拖市鎮農業總產值42231萬元,比上年增長0.8%。

拖市鎮糧食作物以小麥、水稻為主。2011年,拖市鎮生產糧食13480噸,人均182.2千克。其中小麥7587噸,水稻806噸。

拖市鎮經濟作物以棉花、油菜籽、蔬菜為主。2011年,拖市鎮棉花產量5439噸,油菜籽產量5508噸,蔬菜產量19219噸。

拖市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拖市鎮生豬飼養量16.7萬頭,年末存欄7.3萬頭;牛飼養量4171頭,年末存欄2767頭;家禽飼養量30萬羽,年末存籠20萬羽。

工業

拖市鎮以紡織、機械、化工、建材、糧棉油加工為主。2011年,拖市鎮工業總產值9.9億元,比上年增長11.3%。擁有工業企業25家,職工736人。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實現工業增加值3.3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0.4%。

商業

2011年末,拖市鎮有商業網點72個,職工936人。

2011年,拖市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7.2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城鄉集貿市場5個,年成交額4億元,比上年增長29%。

金融

2011年末,拖市鎮各類存款餘額6584萬元,比上年增長15.9%;各項貸款餘額3268萬元,比上年增長12.4%。

郵政業

2011年,拖市鎮郵政業務收入800萬元。

電信業

2011年,拖市鎮電信業務收入1240萬元。[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拖市鎮有幼兒園13所,在園幼兒530人,專任教師51人;小學7所,在校生3254人,專任教師11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620人,專任教師17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拖市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246萬元,比上年增長6.5%。

文化事業

2003年,拖市鎮成立廣播電視站。

2011年末,拖市鎮有線電視用戶1.5萬戶,入戶率81.4%。

2011年末,拖市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42個,文化專業戶36戶;圖書館50個,藏書20餘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93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拖市鎮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7個,其中鎮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42所;有床位320張,每千人擁有床位4.3張;固定資產總額54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04人,其中執業醫師36人,註冊護士59人。

2011年,拖市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9萬人次。42個村村民全部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率達99.5%。

社會保障

2011年,拖市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9戶,人數169人,支出43.5萬元,比上年增長18.5%,月人均220元,比上年增長15.8%。醫療救助31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728人,支出93.6萬元,農村低保戶1312戶,人數2186人,支出183.6萬元,比上年增長20%,月人均70元,比上年增長16%。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1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48.3萬元,比上年增長15%。社會福利費32.5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13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93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3.5萬人,參保率85%以上。[5]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拖市鎮有郵政局1處;全年征訂報紙、期刊1.5萬份(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5個。

給排水

2011年末,拖市鎮有自來水廠1座,年供水量2.7萬立方米,主要道路兩側修建下水道3000米。

供電

2011年末,拖市鎮有35千伏變電站1座。用電覆蓋率100%。

園林綠化

2011年末,拖市鎮建有花壇40個,綠化面積3600平方米。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拖市鎮原名拖船埠,拖船埠的地名傳說有二:一說天門河在此彎曲狹窄,加之夏場河水由此流入天門河,水流湍急,擺渡困難,渡船擺渡只能用鐵索往返拉渡,故稱拖船埠。二說此地原名鄰里舖,清咸豐二年(1852年),鍾祥獅子口潰口,此地連淹七年,民不聊生。一天,修堤官員的座船至此停泊,老百姓把官船拖上岸來,要求修復潰口堤段,修堤官無奈,只好答應修復。老百姓才將官船拖下水,故稱拖船埠。

交通運輸

2011年,拖市鎮境內有106、107省道及潛楊公路交會,東距隨岳高速公路30千米,北距武荊高速公路18千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