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招堤十里荷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招堤十里荷花招堤,位於安龍縣城東北半公里許。招堤風景區在縣城東北隅,分為陂塘、天榜山兩處。陂塘景區以亭秀、荷秀為特色,築於康熙年間的招公堤橫貫於10里平疇中;堤西稻田,堤東荷塘,極富詩情畫意。天榜山則以文物古蹟為主。[1]

[]

布局特色

招提風景區距程里許,面積延伸約5平方公里。景區由招堤、金星山諸亭閣、荷塘、綠海、溶洞等景點構成一幅天然畫圖。縣城東北原是一片汪洋,俗稱陂塘海子。每年雨季,山水下泄,陂塘水漲,直涌城廂。

歷經乾隆、道光、光緒諸朝地方官培植,修建了涵虛閣、省耕亭、挹秀亭、一覽亭、半山亭等建築;又於堤畔種柳,水中植荷,使招堤風光俊逸秀美,卓然可觀。

清代著名學者朱逢甲以「水光涵山色,荷香雜稻香」的聯語描繪它的特色。

景區三面環山,一面傍城。十里平疇之中,一堤橫亘,綠柳如煙。堤東端聳立一座仿石牌樓,雄偉壯麗。過牌樓即步入長堤,堤長300餘米,有溪水自堤下緩流。堤南是稻田,一片綠稼直抵城廂;堤北是荷塘,水潔荷淨,舞翠搖紅。塘中曲橋回還,連綴5座賞荷亭。盛夏,數百畝荷花紅率相間,亭橋浮於花海,輕風過處,謦香襲人。

堤西端連接一座小山,山上花木扶疏,掩映着歷代修建的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有致,布局天然,造型各異,格調典雅。「涵虛閣」巍然聳立,閣頂可覽城郭;「一覽亭」四面軒敞,招堤風光盡收眼底;「半山亭」依岩構築,可弈棋納涼。亭閣石柱上題詠甚多。或描青山秀水之佳趣,或發思鄉懷古之幽情。「半山亭」壁上嵌有一塊石碑,系晚清名相張之洞寓居安龍讀書時所作的《半山亭記》,將招堤四時風光描繪的淋漓盡致,彌足珍貴。

旅遊參考

旅遊參考:安龍距貴陽市300公里,往西64公里達馬嶺河峽谷,69公里抵興義市,並與雲南石林相連。貴陽遊客抵安龍,中餐可在花江品嘗花江狗肉。

變遷

公元1694年,駐軍安龍的中營游擊招國遴(番禺人,字尋峰),見城外水無關鎖,為護城和保護農田,自捐俸銀二千兩,並率工匠採石沿陂塘海子築堤。經一年多時間,築起長二百七十米,高、寬約三米的石堤,橫亘于田野上。後人譽為"仿白堤","肖蘇堤"。為了紀念招國遴,取名"招堤"。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南籠府知府楊匯倡議,在堤西端金星山麓造朱樓畫廊數幢,其中有一座三層閣,題額"巍然紫府"。後因年久失修,閣毀。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興義府知府張英將招堤加高一米許,在堤側開闢不池數畝,遍植荷花。春深夏初,垂柳夾岸,,平波十里,一片澄碧,芰荷飄香,初步形成了「十里荷花」景致。(後大部分荷塘恢複種植水稻)金星山東側有半山亭,可覽招招堤全景。半山亭竣工後,張英大宴賓客,仿"滕王閣"事,他的兒子張之洞時年十一歲,即席作《半山亭記》,刻石嵌於亭內石壁上,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張英又在金星山築屋三楹,名"省耕亭"。不久,寓居的閩商黃紹奇捐資,在堤上建石亭,名"挹秀亭",後毀於兵燹。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代理安義鎮總兵劉顯潛、代理興義府知府聶樹楷與地方人士集資重修招堤和金星山上諸亭閣。今天的招堤基本上保留了當時重修的主要面貌,但也有不少地方遭到破壞。

1980年,修復招堤,加固堤岸,增高平整堤面,由縣城至招堤築水泥公路,兩旁栽植行道樹。亭閣建築修葺一新,原有楹聯和摩崖題詠恢復舊觀。同時修復八十餘畝荷花池,池中建造水泥拱橋和梯形拱橋各一座,建五座賞荷亭。亭仿清代造型,黃瓦紅柱,與原修諸亭閣渾然一休。福建軍區離休幹部楊賓關心家鄉建設,寄贈人民幣一千萬,在堤側水渠上建石拱橋,名"懷鄉橋"。

後大部分荷塘恢複種植水稻。2001年,安龍縣政府與貴州海子監獄達成土地租用協議,投資200多萬元恢復建設了543·6畝荷花,種植了花蓮、籽蓮和菜金藕,同時又投入50多萬元在綠海子景區修建了王憲章將軍紀念園。以後,該縣又由縣農業局負責實施,採取以企業為龍頭,帶動農民積極參予的辦法種植蓮藕,引資150萬元建成安龍生態食品有限公司,專門負責荷藕的加工與銷售。2004年,採取「產、供、銷」一條龍方式,與農民簽訂合同種植優質藕2040畝,藕農收入300多萬元,「十里荷花」景色已全部恢復。今後,荷藕種植面積將可望擴大到1萬畝,為農民增加收入1500萬元。

如詩如畫的美

招堤是一首詩,一首清麗婉約的敘事詩;

招堤是一幅畫,一幅撼人心魄的山水長卷。

數百年來,它以獨具魅力的自然風光,醇厚濃郁的文化氣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遊人,踏上這方土地的文人墨客無不由衷讚美,留下盈篋累牘的華章。

招堤的美,美在人力與天工的自然和諧,在方圓5平方公里範圍內,有雄峻 的山巒,幽秀的小峰,水綠波澄的湖泊,淙淙流水的小溪,荷蓋千重、舞翠搖紅的蓮塘,迷離遠岸、如煙似霧的柳林,以及無數亭台樓閣、長堤小橋竹籬茅舍、稻田蔬圃點綴其間,可謂處處有景,步步可觀。因而被列入貴州十大風景區之一。

歷史氣息

招堤風景區內保留着眾多的文物古蹟,充滿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亭閣石柱之上,有無數文人的題詠,引發遊子的情思。而眾多的歷史遺蹟更發人深省:五硐橋側,有紀念辛亥革命先烈王憲章先生的「豹皮亭」;魁星山上,巍然聳立着烈士紀念碑及紅軍墓;十里平疇之中,橫跨着著名的「招公堤」;魁星山麓,還有紀念黔軍名將袁祖銘、何厚光的「雙雄祠」,以及抗戰時期修建的「新生游泳池」。1985年,省人民政府將招堤列為首批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族氣息

景區周圍,依山傍水之處,綠樹修竹之中,深掩着幾處村落,居住在這些村寨中的布依族人民,世世代代以打漁種田為生,保留着古老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徵,流傳着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置身其間,質樸而淳厚的鄉風,使人領略到一種湮沒了的遠古文明,因而倍感親切。

招堤風景區既有秀麗多姿的自然風光,又有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區。因而享譽於滇桂黔三省邊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