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拜先祖 (中式婚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拜先祖 (中式婚禮)
圖片來自pixnet

拜先祖是指傳統中式婚禮中,新人因一些特殊情形而無法一起行婚後禮中的廟見禮,諸如藩王之子入京為質官員外放履職或受貶異地、使節出使外國、學子外出遊學、商人長途經商、將士戊邊出征、水手出海遠航之類,為了遵循天大於人之則,這類情況下男方迎親出發前並不祭祖,而於拜堂時拜祭先祖以及敬拜其在世配偶。這種婚俗禮儀形成的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妻子不僅僅是只須事奉公婆和繁衍後代,祭祀先人也為其更重要的職責,西漢·戴聖禮記》第四十四篇《昏義》:「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東漢·班固白虎通》卷六《王者不臣》:「《尚書》曰:「虞賓在位。」不臣丹朱也。不臣妻父母何?妻者,與己一體,恭承宗廟,欲得其歡心,上承先祖,下繼萬世,傳於無窮,故不臣也。」唐朝·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卷13《戶婚》:「妻者,傳家事,承祭祀,既具六禮,取則二儀。」因此新人須一起同拜祖先以代表先人、宗族和家庭對婚姻的認可。而男方不親迎時,也有拜先祖這項婚俗禮儀,原因是親迎時,男方在新郎去女方家接新娘之前已於新郎出發前在新郎家裡祭過祖了,而在同一婚禮中,先祖不能多次重複受祭;肇因先人再大也不能比天大,祭天只能祭一次,所以新郎的先人的受祭次數絕不能超過上天或神明的受祭次數。因此,在中國傳統婚禮中,只有單頂娶時拜堂才拜先祖。此俗和新娘上轎以傘和米篩遮人敬天一樣,再次體現了農耕社會中靠天吃飯,中國民間因此尊崇自然,認為天比人大的傳統信仰。

現代華人社會由於生活節奏緊張、人口流動頻繁和工作需要,新人多在其供職當地結婚,鮮少能依舊例返回原籍於家族祠堂中行廟見禮,所以當代中式婚禮中,拜堂時拜先祖之比例較過去有所提高。如新娘有孕在身,舊時是不能向祖先磕頭的,磕頭意味對祖先不敬,只能作揖或鞠躬。[1]

儀式

祖宗牌位須位於神像之下、之前,輩份低的先祖牌位須位於輩份高的先祖牌位之下、之前。拜先祖時新人須三跪六磕(即每次下跪時磕倆頭),依次叩拜新郎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天祖父、烈祖父、太祖父、遠祖父和鼻祖父之牌位,或其本人,如某位新郎的長輩尚健在的話(例如新郎的祖父)。鼻祖父之前的所有先人則只需一起叩拜一次。新人叩拜每位先祖牌位時須同時叩拜其配偶牌位,先男後女,但叩拜已逝的女性先人時只限於元配、平妻、和填房,妾無牌位,所以不拜妾,此乃封建禮教中嫡庶尊卑,等級分明之故。如某位新郎先祖的配偶們尚健在,則包括妾在內的所有配偶不分嫡庶都須接受新人叩拜,先嫡後庶,肇因活人不同於死人牌位;但如新郎生母被休且尚健在,她也決不能於親生兒子婚禮時回到前夫家受新人叩拜。大部分地區拜先祖時,贊禮會同時吟吉語,例如:「祖宗家業喜相傳,喜得後代福慶綿。新婚夫婦參祖後,流芳百世子孫賢。」須注意的是在傳統中式婚禮中,並非所有婚禮拜堂時都拜先祖。

參考文獻

  1. 隨州農村的婚禮和婚俗. [2010年9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