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擬態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名詞解釋
擬態是指一種生物在形態、行為等特徵上模擬另一種生物,從而使一方或雙方受益的生態適應現象。是動物在自然界長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為。擬態包括三方:模仿者、被模仿者和受騙者。這個受騙者可為捕食者或獵物,甚或同種中的異性。在宿主擬態現象中,受騙者和被模仿者為同一物。許多有毒、味道不佳或有刺的動物往往有警戒色,這點常為其他生物所模仿。動物具有與其他動、植物體或非生物體相似的顏色、形態或姿勢稱作擬態。按其相反效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尺蠖蛾像小樹枝似的不引人注目,因此稱為隱蔽擬態或稱為模仿(mimesis)。另一種是虻由於它具有像黃蜂一樣顯眼的色彩而欺騙了捕食者,諸如此類的擬態稱為標誌擬態或只稱擬態(mimicry)。
顏色、外形都與環境類似的歸於擬態。
擬態系統
擬態系統的組成:典型的擬態系統由擬態者、模擬對象和受騙者共同組成。三者應有一定程度的同域性和同時性,但並非絕對地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出現。有些擬態系統只有由擬態者和模擬對象組成。
擬態者
明顯具有擬態現象的昆蟲主要有直翅目、螳螂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鱗翅目、雙翅目等。既有植食性昆蟲,也有肉食性昆蟲;既有寄生性類群,也有共生性類群。
模擬對象
昆蟲的模擬對象大體有三類:一類是對受騙者而言是不可食、不好食(味道不好)或有毒的動、植物或環境中的其它物體,包括植物的枝、葉、花、果、有毒的甲蟲、蝶類、石塊、鳥糞、蟲糞等;另一類是對受騙者而言是可怕的動物,擬態者可模擬這些動物的形、色、味、聲等,最典型的例子是擬態者模擬蛇頭、蜂形、蟻形、獸眼等,使受騙者望而生畏;第三類是模擬獵物、寄主或宿主的相關形態或特性,如蟻客模擬螞蟻的形態或行為、化學物質等。一般一種模擬對象只被一種擬態者所模擬,也有一種模擬對象被多種擬態者模擬的。如一種木工蟻可以被一種管巢蛛、一種跳蛛、一種盲蝽和一種螳螂等4種節肢動物所模擬。
受騙者
受騙者是擬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擬態的選擇壓力。受騙者多是擬態者的天敵,包括天敵昆蟲、食蟲鳥、獸及人等,尤為鳥類為主。
成因
擬態是進化的產物。尺蠖形似小枝因而免受鳥類啄食,這種現象可稱模擬或保護色。但當昆蟲數目過多時,鳥類甚至啄小枝以尋找昆蟲。在本例,原系尺蠖偽裝,但隨後小樹枝都轉變為「模仿者」引起鳥類的啄食反應。看來,相似的形態原只是物種特徵的隨機變化,只是在一定的選擇壓力下才成為擬態。進化的趨勢總是:模仿者力求形態更為近似被模仿者。但若擬態對被模仿者無利,則被模仿者可能會發展出種種差異以示與假者有別。被杜鵑寄生的其他鳥類的卵、被維達鳥寄生的鳥類的喙裂以及清潔魚都發展得形態萬千,可能與此有關。若擬態對受騙者無利,受騙者也可能增進鑑別能力。不過,擬態也可能對幾方都有利,如非洲麗魚,雌魚不能鑑別真假反而能幫助受精作用的進行。在進化過程中常存在一種平衡狀態,如杜鵑的擬態不能過度逼真,否則宿主受害者過多反不利寄生者生存。在模仿者與被模仿者的數目間也存在某種平衡關係。例如模仿有刺昆蟲的無刺昆蟲數目可能多過有刺昆蟲本身,但是為數過多時易被天敵發現無刺昆蟲多於有刺昆蟲而使擬態在一定程度上失效。又如,假清潔魚,雖數目極少但因它造成的損傷較大,仍足以引起獵物警惕以致擬態失效。
參考文獻
- ↑ 中國發現距今8000多年的古老文字,考古專家:中華文明再添三千年,搜狐,2022-08-12
- ↑ 書法|詳解隸書發展的歷史,搜狐,20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