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擬海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擬海桑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學名:擬海桑

拉丁學名:Sonneratia paracaseolaris

Ko,E.Y. Chen et W. Y. Chen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桃金娘目

科:海桑科

屬:海桑屬

種:擬海桑

命名者及年代:Ko, E.Y. Chen

et W. Y. Chen,1993

擬海桑(nǐ hǎi sāng),學名:Sonneratia paracaseolaris Ko,E.Y. Chen et W. Y. Chen,別名 Sonneratia × gulngai N. C. Duke & B. R. Jackes,異名:Sonneratia paracaseolaris Sonneratia gulngai ,是海桑科海桑屬常綠大喬木,全部無毛,高可達10米,樹皮灰色,小枝粗壯,上部有不明顯鈍棱,下部圓柱形;葉對生,革質,橢圓形或闊橢圓形,基部闊楔形,全緣,葉脈不明顯,葉柄綠色,短而粗,花大而美麗,單生於枝頂;花梗粗壯,萼管杯形,裂片披針形,厚革質,花絲上部白色,下部紅色,子房近球形,花柱宿存,微彎,漿果扁球形,種子少數具棱,棕色。 擬海桑分布範圍狹窄,僅分布於中國海南省瓊海市福田鎮林委會新潮村、文昌市清瀾保護區東閣和頭宛保護站附近也有分布。擬海桑天然生長在氣候高溫濕潤,降雨量豐富,終年無霜雪。立地條件為淤泥,土壤呈酸性,有機質和氮含量較豐富,磷和鉀含量較低,含鹽量高。 擬海桑主幹通直飽滿,生長快,為紅樹林可用材樹種,根系發達,具筍狀呼吸根,枝繁葉茂,對於水土保持、防風、消浪、固堤、保護農田和村莊、促淤造陸有效果。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1]

擬海桑形態特徵

擬海桑 常綠大喬木,全部無毛,高7-10米,樹皮灰色,有不規則條紋,基部有放射狀木栓質的筍狀根:小枝粗壯,上部有不明顯鈍棱,下部圓柱形;節間距離長短不一,靠近頂部的距離比較短;長1.5厘米,下部的長3厘米,葉對生,革質,橢圓形或闊橢圓形,長5-9(11)厘米,寬4-5(6)厘米,頂端鈍或近圓形,基部闊楔形,全緣,葉脈不明顯,僅中脈在葉片背面微凸;葉柄綠色,短而粗,長3-5毫米。

花大而美麗,單生於枝頂;花梗粗壯,長3-4毫米,近基部有關節;萼管杯形,長1.2厘米,寬1.5厘米,萼檐6裂,裂片披針形,厚革質,長2-2厘米,寬1厘米,頂端短尖;花瓣6,劍形或帶形,鮮紅色,長4-5厘米,寬2厘米;

雄蕊多數着生於萼管喉部,花絲上部白色,下部紅色,長4.5-5厘米,子房近球形,直徑13-14毫米,全部沉沒在萼管內,有13-14室,每室有胚珠少數;花柱宿存,微彎,長5.5-6厘米,柱頭頭狀,漿果扁球形,直徑3-3.5厘米,有擴展,宿存的萼檐裂片:種子少數具棱,長7-10毫米,寬約5毫米,棕色。

擬海桑近種區別

擬海桑與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 (L.) Engl.)極相似,但該種的花瓣鮮紅色,葉柄綠色,種子數目較少而不同。 擬海桑

擬海桑產地生境

擬海桑 擬海桑分布範圍狹窄,僅在中國海南省瓊海市福田鎮林委會新潮村、文昌市清瀾保護區東閣和頭宛保護站附近有分布。

擬海桑天然生長在氣候高溫濕潤,屬熱帶季風及海洋濕潤氣候。5-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降雨量豐富。其中,瓊海福田鎮坡頭林委會新潮村位於東經110°36′,北緯19°14′,年平均氣溫為24℃,年平均降雨量達2072毫米,年平均日照2155小時,終年無霜雪。文昌東閣和頭宛保護站所在的清瀾保護區位於東經110°40′-110°50′,北緯19°22′-19°38′,年均溫為24℃,一月份均溫為18.3℃,極端最高溫為37.1℃,極端最低溫為5.0℃,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降雨量1974.2毫米,擬海桑生長的立地條件為淤泥,在文昌市東閣的2株擬海桑則生長于海灘最前緣的沙質地上。擬海桑分布區土壤呈酸性,有機質和氮含量較豐富,磷和鉀含量較低,含鹽量高,均超過1%,在頭宛高達7.0639%。

擬海桑主要價值

擬海桑主幹通直飽滿,生長快,為紅樹林可用材樹種,根系發達,具筍狀呼吸根,枝繁葉茂,對於水土保持、防風、消浪、固堤、保護農田和村莊、促淤造陸有顯著效果。

擬海桑保護級別

擬海桑 保護級別:1998年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被子植物瀕危及稀有種名錄。

植物現狀:擬海桑個體數量極為稀少,在福田鎮新潮村僅8株,東閣有2株,在頭宛保護站附近有40多株。

瀕危原因:擬海桑的個體數量有限,分布範圍狹窄,天然更新差,按照IUCN制定的國際瀕危物種等級新標準。擬海桑已屬於極危種。造成擬海桑瀕危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人類活動的干擾破壞:分布在文昌頭宛保護站和瓊海福田鎮的擬海桑種群,周圍均為人工開發的養殖塘,擬海桑時時面臨被砍伐的威脅。在瓊海福田鎮,截止到1990年,調查時還有40多株,2006年已不足10株,明顯是由於人類砍伐所致。

擬海桑 生境影響:擬海桑母樹少,種子又極易受螃蟹、螞蟻啃食、病蟲危害;再加上該植物種子小,受漲退潮的影響,易被潮水沖走等有關。另外,生長地可能缺乏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的立地條件。擬海桑天然林木生長灘涂上,其土壤為海泥,具有鹽度高、粘緊、透氣性差等特點,海水鹽度高,這些都不利於幼苗生長。擬海桑生長地的鹽度均超過1%。由此可推測生長地的高鹽度是導致擬海桑幼苗缺乏的原因之一。海桑科植物種子為需光種子,其萌發過程需有光敏素參與,充足的光照有利於種子發芽率的提高。擬海桑為高大喬木,屬陽性樹種,其所創造的鬱閉的林冠反而阻礙了自身幼苗的生長。

自身的繁殖能力:擬海桑的花粉平均敗育率高達95.62%,使其在開花時期的有效傳粉和受粉過程受到嚴重影響。擬海桑的果實含種率僅55,種子優良度僅33%,空粒率高達60%。擬海桑在花期和果期的落花和落果現象極其普遍,在初果形成後便開始落果,至果成熟時,落果率達70%-80%。擬海桑果實含種量、種子優良度和發芽率與其他海桑屬植物相比均偏低。

參考來源

  1. 擬海桑,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