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指揮控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指揮控制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名 稱:指揮控制


作 用:即指揮、控制、通信、情報、計算機、偵察、情報

指揮控制即 C2(Comm and Contral),指揮所執行的功能是做決定,指揮具有很強的責任,並要求對被指揮的人負責。 這好比是在下棋,但在戰爭中,敵手的棋盤是掩蓋着的,而且棋子也不總是遵守某些規則。控制是「對指揮員的決定進行操縱,通過發出停止戰鬥,命令未參戰部隊從事作戰或脫離接觸等實施控制」。[1]

基本介紹

指揮控制是信息化戰爭的重要手段,指揮所執行的功能是「做決定,它具有很強的責任,同大多數的老百姓不一樣,指揮要對被指揮的人負責」。控制是對指揮員的決定進行操控,通過發出停止戰鬥、命令參戰部隊從事作戰或脫離接觸等來進行控制。指揮控制是戰爭運用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隨着戰爭的發生而誕生,也必將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指揮控制理論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被提了出來,並被運用於戰爭之中。20世紀四、五十年代,許多國家特別是以美國、前蘇聯為首的一大批科學家就提出了指揮、控制理論體系的原型及其體系結構。1945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應用,給指揮、控制理論體系提供了發展的基礎。1954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就給指揮控制進一步提供了一個空間指揮平台,使空間的無限性轉變成相對有限性,使時間距離趨向於零。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每秒鐘能夠運算上百萬億次的電子計算機,使指揮控制的實現成為了現實。

組成部分特點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指揮控制與以往的傳統意義上的指揮控制對於部隊人員的決策效能、作戰方式、體制編制、武器裝備上等都有深遠的影響。這一系統已發展為

系統,即指揮、控制、通信、情報、計算機、偵察、情報。

組成

系統由四部分組成:

(1) 探測預警系統:用來監視各種情況、收集情報、提供攻擊警報、分析情報等。它包括偵察預警衛星、偵察預警飛機、各種類型的雷達、偵察船等。

(2) 指控中心:包括各級指揮所和指揮人員以及各種指揮設施,主要負責匯總各種情報、幫助指揮人員作出判斷、定下決心、制定作戰計劃與方案、實施指揮。

(3) 通信系統:用於各指控中心之間、指控中心和探測系統之間、指控中心和部隊之間傳送情報、下達命令,回執命令的執行情況等。

(4) 自動數據處理系統:即以計算機聯機處理的通信網,負責處理、存儲、傳輸、顯示各種數據。它貫穿於所有系統之中,是整個

系統的"中樞神經"。

特點

其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指揮速度快。

系統由於是以計算機為計算核心,不再過多的用人腦去思考,或將已經計算好的各種參數事先存入一個數據庫中,不再用人去分析,與傳統意義上的指揮與控制相比,速度可以提高上萬倍。

(2) 指揮信息量大。現代戰爭是信息化戰爭,戰場信息舜息萬變,只有用計算機來計算,才能使任務在單位時間內快速完成。

(3) 指揮空間從地表向高空轉移、指揮距離從有限向無限延伸。由於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信息戰已使戰爭的作戰空間從傳統意義上的地面、空中轉向高空、太空,信息傳輸系統又使指揮距離從目視距離、有限距離向無限空間延伸。

存在問題

指揮控制系統的不斷發展,在經濟、政治的各個領域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暴露出版本繁雜,缺乏足夠的靈活性和信息共享/協同能力,不能滿足網絡戰爭的要求等弱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互操作性能差。各國都有自己的指揮控制系統,多個版本的並存,使各版本之間的互操作能力特別是與外界之間的溝通能力差,制約着聯合作戰效能的發揮。

(2) 升級更新困難。指揮控制系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整體作戰體系,需要大量的軟件和硬件來支持,不同版本均有其特定的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系統,如果對系統進行升級,則需對整個系統進行重新編譯和測試,耗時費力。

(3) 不能充分利用提供的能力。目前實際應用已成為各國發展的重點,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技術,不但能適應各種網絡環境,有利於單兵作戰,更重要的是允許作戰人員利用瀏覽器的用戶界面,直接訪問各種資源,能更快捷地完成作戰任務,但由於目前採用的是客戶機服務器結構,這就不能充分利用技術,也不能提供給單兵使用,更不適應網絡中心戰的要求

參考來源

多域指揮與控制

參考資料

  1. 指揮中心控制台技術參數,百度文庫 , 2018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