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挑山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挑山工》,著名作家馮驥才1981年創作的泰山見聞式散文,此文先後選入全國高中語文課本、小學語文課本。馮驥才因此成為泰安市的榮譽市民。學者王克煜把此文和姚鼐的《登泰山記》、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楊朔的《泰山極頂》譽為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 中文名馮驥才
  • 國 籍 中國
  • 民 族 漢族
  • 出生地 天津
  • 出生日期 1942年
  • 職 業 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工作者
  • 代表作品 《挑山工》

內容簡介

《挑山工》是馮驥才在1981年寫的泰山見聞之一,也是泰山題材的著名散文之一。1983年選入全國高中語文課本,後選入小學語文課本。 學者王克煜將這篇散文和姚鼐的《登泰山記》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楊朔的《泰山極頂》並稱為現代泰山四大著名散文。就是因為這一篇散文竟使著名作家馮驥才成為泰安市的榮譽市民。他在文中沒有着墨於泰山的雄姿和勝景,而是把目光投向挑貨上山的山民,描繪了他們艱辛的勞作和驚人的毅力,讚頌了挑山工堅韌不拔的攀登精神。同樣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幹什麼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標,步步踩實,一個勁往前走,就能到達目的地。

《挑山工》原文

在泰山上,隨處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們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擔,扁擔兩頭的繩子掛着沉甸甸的貨物。登山的時候,他們一隻胳膊搭在扁擔上,另一隻胳膊隨着步子有節奏地一甩一甩,使身體保持平衡。他們的路線是摺尺形的從台階的左側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級,到了台階右側,就轉過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側再轉回來,每一次轉身,扁擔換一次肩。他們這樣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掛在扁擔前頭的東西不碰在台階上,還可以省些力氣。擔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樣直上直下,膝蓋會受不住的。但是路線曲折,就會使路線加長。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約比遊人多一倍。

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時間並不比遊人多。你輕快地從他們身邊越過,以為把他們甩在後邊很遠了。你在什麼地方飽覽壯麗的山色,或者在道邊誦讀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題句,或者在喧鬧的溪流邊洗臉洗腳,他們就會不聲不響地從你身旁走過,悄悄地走到你的前頭去了。等你發現,你會大吃一驚,以為他們是像仙人那樣,是騰雲駕霧趕上來的。

有一次,我同幾個畫友去泰山寫生,就遇到過這種情況。我們在山下買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個挑山工,矮個子,臉兒黑黝黝的,眉毛很濃,大約四十來歲,敞開的白土布褂子中間露出鮮紅的背心。他扁擔一頭拴着幾張木凳子,另一頭捆着五六個青皮西瓜。我們很快就越過了他。到了回馬嶺那條陡直的山道前,我們累了,舒開身子躺在一塊被風吹得乾乾淨淨的大石頭上歇歇腳。我們發現那個挑山工就坐在對面的草地上抽煙。隨後,我們跟他差不多同時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後邊了,直到看不見他。我們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見在那株姿態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兒的正是他,褂子脫掉了,光穿着紅背心,現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我很驚異,走過去跟他攀談起來,這個山民倒不拘束,挺愛說話。他告訴我,他家住在山腳下,天天挑貨上山,幹了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個來回。他說:「你看我個子小嗎?干挑山工的,給扁擔壓得長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像您這樣的高個兒幹不了這種活兒,走起路晃悠!」他濃眉一抬,咧開嘴笑了,露出潔白的牙齒。山民們喝泉水,牙齒都很白。

談話更隨便些了,我把心中那個不解之謎說了出來:「我看你們走得很慢,怎麼反而常常跑到我們前頭去了呢?你們有什麼近道嗎?」 他聽了,黑生生的臉上顯出一絲得意的神色。他想了想說:「我們哪裡有近道,還不和你們是一條道?你們走得快,可是你們在路上東看西看,玩玩鬧鬧,總停下來唄!我們跟你們不一樣。不像你們那麼隨便,高興怎麼就怎麼。一步踩不實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樣,兩天也到不了山頂。就得一個勁兒往前走。別看我們慢,走長了就跑到你們前邊去了。你看,是不是這個理?」

我心悅誠服地點着頭,感到這山民的幾句樸素的話,似乎包蘊着意味深長的哲理。我還沒來得及細細體味,他就擔起挑兒起程了。在前邊的山道上,我們又幾次超過了他;但是總在我們留連山色的時候,他又悄悄地超過了我們。在極頂的小賣部門前,我們又碰見了他,他已經在那裡交貨了。他憨厚地對我們點頭一笑,好像在說:「瞧,我可又跑到你們前頭來了!」

從泰山回來,我畫了一幅畫--在陡直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1]

創作背景

入選教材

這篇散文曾獲「全國優秀散文獎」,自1983年選入語文課本以來,每年有上千萬的孩子讀過它,並從中受到砥礪。至今累計已近2億人。據本地旅遊系統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都是通過讀《挑山工》這篇散文知道泰山的。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孩子因此而到泰山來旅遊,成為泰山長年不斷的客源。

一篇散文在少年兒童中有如此廣泛的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實屬罕見。馮驥才因此被泰安市實驗學校聘請為少先隊名譽輔導員。在受聘儀式上,馮驥才為孩子們寫下四個大字:「愛我泰山」。

丹青獻泰安

馮驥才對泰山的認知和感情亦從孩提時代開始。他的外祖父是山東濟寧人,在清末曾任武官,常與好友康有為同游泰山。從祖輩口中,馮驥才聽到很多關於泰山的故事。這座大山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青年時代,馮驥才學習繪畫時,曾到泰山去寫生,給他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挑山工。自泰山返回家後,他就創作了一幅畫——在陡直而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被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卻一步步、不聲不響、堅韌地向上攀登。

多年來,馮驥才一直把這幅畫掛在書桌前,不肯換掉。這幅心愛的畫作在唐山大地震中不幸被毀。之後,馮驥才又重新畫了一幅。這幅佳作曾多次在畫展上亮相,很多收藏家都想得到它,更有人出十萬元高價要買它,但馮驥才始終不肯出手。

這不僅因為此畫和他的散文名篇緊緊相連,更因為這幅畫是他的精神支柱。馮驥才正是以「挑山工」的精神,在文學這座「泰山」上,不畏艱辛地攀登,經過九曲「十八盤」,才登上了中國文學的「南天門」。

在泰安市日前舉行的榮譽市民頒證儀式上,馮驥才深情地說:「《挑山工》這篇散文只不過是寫出了我對泰山的感受,談不上為泰山增添光彩。可泰山卻給了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我的創作生涯中,有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就是與『挑山工』聯在一起的。它已經注入我的骨髓,我要永遠地將它保留。」

為了表達對泰山的深情,馮驥才把這幅珍藏多年的國畫--《泰山挑山工圖》獻給了泰安。他說,這幅畫應該屬於「 我的城市」。

四次登泰山

馮驥才曾經四次登泰山。每次登山,各有不同感受。「挑山工」是他第一次登泰山後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文革」期間,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上山進香拜佛的老婆婆。那時,山間寺廟都閉門上鎖,各處佛像都集中鎖在山頂碧霞祠。然而這些虔誠的信徒,為了還願,千辛萬苦爬上山頂,隔門拜佛,至誠之深,令人感動。馮驥才從中得到啟示:「世上最難約束的,乃是人心。」

馮驥才第三次登泰山,是在一九九二年父親去世之後。那時,母親終日沉浸在悲傷之中。為了讓母親振作起來,馮驥才決定趁到山東辦畫展之際,陪母親去登泰山。乘汽車、坐纜車,然後攙着母親登上了泰山極頂。到了山頂,馮驥才買了一個 「登泰山,小天下」紀念章,給母親戴在胸前,並在刻有「極頂」兩個大字的巨石前為母親照了一張像。母親高興極了!從泰山回來以後,母親的精神為之一振,心情豁然開朗。馮驥才感慨萬分:泰山啊,這就是你神奇魅力之所在!為此,他要追寫一篇散文:《我為母親發獎》。

第四次登泰山,就是他被授予泰安市榮譽市民之際。這次到了中天門,沒再往上登就下山了。有道是:「上山容易下山難。」馮驥才說,這回真正體會到了「下山難」的滋味,從中又得到新的人生感悟。他準備再寫一篇散文,題目就是《下山難》。

馮驥才在總結他四次登泰山的體會時說:「我和泰山有緣,泰山給了我很多人生的啟示。青年時代,是挑山工給了我巨大的激勵,並貫穿我的一生。如今,我已經進入生命的秋天。我要認真『盤點』自己,思考今後還應該做些什麼。就好象下山時要重溫當年上山時所賦予的勇氣和膽識。」這也許就是馮驥才所說「下山難」的深刻含義吧!

作者簡介

馮驥才(1942-),1942年生於天津,原籍浙江海寧,從小喜愛美術、文學和球類活動。曾當過專業籃球運動員,從事過繪畫。當代作家,也是「文革」後崛起的「傷痕文學」代表作家。1985年後,其「文化反思小說」對文壇產生了深遠影響。著有長篇小說《義和拳》(與李定興合著)、《神燈前傳》,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說集《雕花煙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說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報告文學《一百個人的十年》等。[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