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徑(李海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捷徑》是中國當代作家李海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捷徑
我是一個滬語紀實撰稿人,自從二零零九年退休回滬定居以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微信網絡上看到滬語主流平台【渺渺如煙】上推送的滬語美文,再配上渺渺老師委婉纏綿、娓娓動聽的軟糯吳語誦讀,幾十年遠離故土,伶仃再品味這樣正宗的鄉音,感覺簡直沒有任何語言能夠確切描繪出我當時當地的心情。
我長期從事的工作經常離不開跟文字打交道,有時細細思量:自己剛退休雖然已逾花甲,離歇還遠,離走還早。退休將近十年不二不三的時光自己總得做點什麼才好?於是,邂逅【渺渺如煙】平台成了我重新出發的起跑線。我先後自2019年11月17日起到2021年3月17日連續不斷地在【渺渺如煙】「留言框」留言3940篇滬語文稿和滬語改寫的詼諧幽默的短篇,歷時整整16個月總共480天,直到2021年1月22日07:07才得以在新平台【上海言話講起來】首秀《天倫》。
從此,更激發我對滬語的酷愛,乃至痴迷。逐漸養成基本每天撰寫/朗讀一篇文稿的習慣。不知不覺自己打字的速度更加快捷了;撰寫的思路越來越廣了,寫作的衝動越來越頻繁了;對日常所見所聞的事物也越來順眼、越來有趣了。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心有所感,一氣呵成,成稿不再像以往那樣吭哧癟肚而難產了。
就在我先後已經在滬語和普通話文學新媒體上,發表一百多篇文稿之後。有一天我突發奇想:我再也不能繼續做同事多次評價的那樣「寫寫弄弄李海榮」(言下之意就是茶壺裡的餃子~有貨倒不出),決心要「自讀自文」,把「餃子倒出來」。由此萌生了參加古美街道的【朗誦】小組,無奈新冠疫情肆虐上海,整個街道文藝組織都處在停頓狀態。既然去意已決,街道不行,我就乾脆參加【上海市朗誦協會】吧。也是「蒼天不負苦心人」,在【上海市朗誦協會】領導嚴格考核下,經過自己不懈努力,終於被核准參加【上海市朗誦協會】成為正式會員……
今年五月三十一日,我終於從【誦協閔行組】轉入【徐匯組】。撰寫文章總是要發表供讀者閱讀或朗讀的,那麼撰稿人就非常有必要考慮讀者讀後感覺感受;也必須顧及朗讀者朗讀是否朗朗上口。如果自己既是個撰稿人,又是個朗誦者,就必然會第一時間感覺到文稿必須修改潤色所在,是文稿精益求精、日臻完美的捷徑。
自從上海六月一日解封以來,僅短短兩個月,雖然人們都忙碌着、毫不間斷地做着「核酸」,而我們【徐匯組】徐匯創作中心的閃艷芳老師卻一直惦記着全組成員提高創作/朗誦水準,開拓視野,啟迪心靈感悟的「詩誦雅集」。她有擔當有責任心,集組織、主持、聯絡、接送,接待於一身,七月三日她從上海西南角驅車先接到了剛剛授課結束的詩詞作者楊瑞福老師,又頂着烈日到上海東北角寶山接誦協專家吳爾朴老師,往返三百公里。以自己別墅的客廳為演播廳,為【徐匯組創作中心】組員專設了一場聽覺饕餮大餐。
「詩誦雅集」上,大家首先聆聽了《徐家匯的今昔》作者楊瑞福老師作主旨講解。隨後各位誦友朗誦相應各個片段,再由主創者和專家逐一予以中肯的點評與點撥。楊瑞福老師經典的點評,讓我受益匪淺,心靈的視野豁然開朗。他以樸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沁人心脾。特別是最後一篇寫在今年五月的詩詞尤為深沉。樹葉對台詞,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意猶未盡,不可言傳,只可心會,妙不可言。
吳爾朴老先生言簡意賅,點評極其精準。妙語如珠,信手拈來,切中要害。我是一個突然闖入朗誦雅集的「不速之客」,咋一聽每位訓練有素的誦友朗誦都十分了得,有聲有色、字正腔圓。但聆聽了吳爾朴先生的逐一點評,才如夢初醒,真真領略了朗誦的真諦。他對朗誦者坦言,「對每句詩都突出,就什麼也沒有突出」,「朗誦其實是朗誦者對原作的藝術再創作,要按作品的變化,要悅耳動聽」,「每一個作品都要有這個作品的聲音形象」,「不要像作報告,要還原作品的場景,要充滿詩情畫意,要讚嘆!」朗誦者「藝術語言要多方面儲備,聲音要放到最自然的狀態,要有文藝范!」。兩位大家的點評和點撥,醍醐灌頂、震聾發聵,給我這個「朗誦白丁」上了一堂永遠難忘的朗誦啟蒙課。我由衷感激閃艷芳老師為這場朗誦藝術分享盛宴的精心組織、安排與身體力行的無私奉獻。這是我步入朗誦藝術殿堂的第一步,我將以徐匯組年愈耄耋、俠肝義膽的開創者為楷模,「十年磨一劍」,赤腳迎頭趕上,攜手並肩前行。
我現在才領悟到其實寫作和朗誦是觸類旁通、一脈相承的,撰稿人如果兼具朗誦才華,就必然能如虎添翼,落筆生花、如有神助;同樣,朗誦者如果兼具寫作才能,自己朗誦自己文稿,就更加得心應手、心領神會了。如此這般,豈不是參加【誦協】虔誠學習朗誦,正是我進一步提高文學素養和捕捉寫作靈感的捷徑嗎?[1]
作者簡介
李海榮,上海人,上海市朗誦協會會員(退休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