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排難解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排難解紛,漢語成語。拼音是pái nàn jiě fēn,原指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今指調停雙方爭執。出自《戰國策·趙策三》。

成語出處

《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1]

解釋

原指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今指調停雙方爭執。

排難解紛,漢語成語。拼音是pái nàn jiě fēn,原指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今指調停雙方爭執。出自《戰國策·趙策三》。

成語辨析

【相近詞】排憂解難 息事寧人

【反義詞】撥弄是非搬弄是非

【押韻詞】氣冠三軍佛面刮金戛玉鏘金憂心如薰矮子隊裡選將軍貫穿古今陳陳相因博古通今吐膽傾心革面革心

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為人排除危難。

示例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所謂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宋·司馬光《答孔文仲司戶書》:「夫國有諸侯之事;而能端委來帶;與賓客言;以排難解紛;徇國家之急。」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及年長,不屑仕宦,專好遠遊,為人排難解紛。」

清·李漁《意中緣·設計》:況且排難解紛是我輩的常事,何足為奇。

成語故事

「排難解紛」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調停雙方的爭執或糾紛。

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策.趙策三》,魯仲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

公元前258年,秦國的大軍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魏王應趙王的要求派兵救援,但領兵的將軍在途中按兵不動;與此同時,魏王又派客卿將軍辛垣衍潛入邯鄲,通過相國平原君轉告趙王說,秦軍所以圍困邯鄲,是要逼趙國尊秦昭王為帝,如果趙王能這樣做,秦國一定會撤軍。

這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作客,聽說辛垣衍叫趙王尊秦為帝,就去見平原君。平原君對他說,趙國上百萬軍隊在國外覆沒,現在秦兵又包圍了邯鄲,無法使他們退兵。辛垣衍要我們尊秦為帝,我哪裡還敢說話。

魯仲連聽了平原君的話後,表示他願意去跟辛垣衍說說。辛垣衍會見魯仲連後,見對方不開口,便說道:「我看留在這座圍城中的人,都是為了向平原君討點好處。我打量先生的模樣,卻並非如此,那為什麼老呆在這裡不走呢?」

魯仲連不亢不卑地說:「秦國是個不講禮義、窮兵黷武的國家,用詐術來對待讀書人,把百姓當作俘虜,如果秦王毫無顧忌地做皇帝統治天下,那我魯仲連只有跳東海自殺了,我是決不願做秦國的百姓的。我所以來見將軍,是想為趙國出點力。」

「先生怎樣出力幫助趙國呢?」

「我要叫魏、燕兩國出力幫助趙國,齊、楚兩國已經幫助趙國了。」

「燕國嘛,我可以請它跟着趙國。至於魏國嘛,我也是魏國人呀,先生怎麼叫魏國來幫助趙國呢?」

「魏國沒有看到幫秦稱帝後的害處,如果看到了,那一定會幫助趙國的。」魯仲連接着又說,「如今秦是個有戰車萬輛的大國,魏也是,彼此同樣稱王。僅僅看見秦國打了一次勝仗,就想尊秦為帝。

秦的貪心沒有止境,如果真的稱帝了,就要變動諸侯的大臣,撤換他厭惡的人,賞賜他喜愛的人,他還要把自己的女兒和那些說別人壞話的女人嫁給諸侯做妃子。

這種人一進入魏國的王宮,魏王還能泰然自若嗎?就是將軍又怎能保持舊日的寵幸呢?」

辛垣衍聽到這裡,站起來向魯仲連拜謝道:「起先我以為先生是個庸人,如今我才知道先生真是天下少見的高士。請允許我就此告辭,我再也不敢提尊秦為帝的事了。」這時,魏公子無忌奪了前來救趙國但在途中按兵不動的將軍的兵權,率領大軍來救趙。秦軍見形勢對自己不利,就此撤退了。

平原君決定封賞魯仲連,魯仲連一再辭謝,說什麼也不願接受。於是,平原君擺酒宴請他。等酒喝得很暢快的時候,他走到魯仲連席前,奉上千金並且為他祝福。魯仲連笑着說道:「作為天下之士,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們能為別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而不收取報酬。如果要收取報酬。那就成為商人了。我魯仲連不願做這樣的人。」

魯仲連很快就辭別平原君而去,從此再也沒有露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