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揭秘如來佛祖最強的徒弟是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遊記

來自網絡的圖片

揭秘如來佛祖最強的徒弟是誰?《西遊記》原著第八回,有這樣一段。

某日,如來佛祖居於靈山大雷音寶剎之間,卻突發奇想,喚聚諸佛阿羅揭諦菩薩金剛比丘僧、尼等眾曰:「自伏乖猿安天之後,我處不知年月,料凡間有半千年矣。今值孟秋望日,我有一寶盆,盆中具設百樣奇花,千般異果等物,與汝等享此盂蘭盆會,如何?」[1]

佛門弟子們見領導發話了,一個個合掌,禮佛三匝領會。如來卻將寶盆中花果品物,着阿儺捧定,着迦葉布散。大眾紛紛感謝獻詩,大會在一片祥和聲中有序地進行着。

也就在這盂蘭盆會上,如來心血來潮,準備推動一個東土西渡的取經工程,並敲定了項目負責人觀音。正是這個工程有條不紊地鋪開,才有了《西遊記》後續一系列的劇情,而壓於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頑猴孫悟空,方才有逃得升天的機會。

但說如來突發奇想或心血來潮,分明也不太對。

借看原著第七回,如來奉詔鎮壓了妖猴,卻也不急着走,擺出一副悲天憫人的模樣,探了悟空一眼,並留下一言,「待他災愆滿日,自有人救他」。

好一個「自有人救他」,可見當時如來心中,恐怕早暗下張圖之心。

小說里的盂蘭盆會,無疑是如來藉機拓展佛派勢力的一個引子。

但這盂蘭盆會,並非《西遊記》作者一個憑空杜撰。中國古時其實早有流承。那麼,歷史上真實的盂蘭盆會,又是何樣一張面孔呢?

先看一個典故,出自佛經。

佛祖有一位得意門生,名叫目犍連,號稱神通第一。他母親大概因為生前作惡太多,墮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犍連無意中聞得母親消息,心中孝心大動,屢屢想施展神通救之,不遂所願。目犍連無可奈何,鬱結成疾,便懇求佛祖老師幫忙。

佛祖微微一笑,拍了拍目犍連的頭,說出了原委。原來啊,這娑婆世界眾生,一生都是積惡造業,死後定要在地獄受苦,絕非用神通之蠻力,即能救人脫出苦報的。

但也並非完全無解。

佛祖頓了頓口,接着說道,除非呢,依仗大福德因緣之力量。也就是得有善因,方能消去惡果。目犍連把頭磕得咚咚響,望老師明示。佛祖和藹可鞠地搖搖手,徒弟啊,你應當於七月十五日這天,虔誠廣設種種供物飲食,恭敬奉獻佛僧,他日福德到了,母親自然脫離餓鬼道中饑渴之苦!

目犍連恍然大悟,依佛祖叮囑,於七月十五日那天,預備了種種飲食,盛於盆器之中,恭敬虔誠地奉佛獻僧。佛祖見弟子虔心可嘉,撫掌大悅,特地講了一部《盂蘭盆經》,以記因由。

所以叫做「盂蘭」,其實就是「解倒懸」的意思,也就是解救倒懸於惡道眾鬼之意。「盆」,便是敬佛的盆器。也就是用敬佛的因緣,來救倒懸之苦果。

佛門講究出家修行,了斷塵緣,這和中華傳統所講的忠孝之道頗為相悖。

《西遊記》的作者,就曾借書中人物傅奕之口,轉述了當時社會流傳的觀點。「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誘愚蠢,追既往之罪,窺將來之福,口誦梵言,以圖偷免。且生死壽夭,本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西域桑門,自傳其教,實乃夷犯中國,不足為信。」

而目犍連所奉的孝行,無疑在「無君臣父子」之規矩的佛門實屬罕見,當然,這是可以被傳教者拿來大做文章。因此,佛門傳教中土之時,這個故事就被放大了,及至頗為信佛的梁武帝時,終於定下了規矩,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原來還僅是齋僧,後來演變成興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這跟傳統的孝道文化便無縫對接了。自此以後,朝野蔚成風氣,成了一年一度的盛會。

盂蘭盆會形成的初因是度鬼。隨着中土朝代的更迭,文明在兵戈鐵馬中產生了碎片,民俗也隨之相應變形,「鬼」元素卻愈加鮮明起來。盛會及至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這就成了現在熟識通認的鬼節了(即中元節)。演變的傳說也越來越多。

有一說就頗為流行了。

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半時(七月十五),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

也有一說法,即鬼門僅十五一日開啟。

此時中元節,就頗有百鬼夜行的味道,膽小者,便不在夜間行走了。

再回到《西遊記》小說的情節。

有個問題卻跳將出來。

為何作者獨獨安排如來佛祖在盂蘭盆會上,踩着時點推進取經工程呢?

試想,是日地獄之門開啟,百鬼出行。若佛祖借盛會之時,伺機強行做法,將會發生何事?或亂了三界磁場。這便有了後來唐太宗入冥還陽、水陸大會上百鬼聽法、唐僧西行滿紙苦難日記。而這一切的安排,無非是讓取經工程推動的更加合理並富含金量而已。

再想來取經這一路,諸神就曾多有告誡,「你師徒們(取經人)魔障未完,故此百靈下界,應該受難。」

百靈何故下界?猛然,有種細思恐極的感覺。[2]

參考文獻